徐 偉,段富海
(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遼寧大連 116023)
近年來,隨著飛行任務的復雜化和多樣化,傳統固定翼飛機已無法滿足不同飛行條件對飛行性能的需求。變體飛機工作環境主要為天空和近海面,其機翼工作在強氣流環境下,折疊機翼可以實時感知外部環境并自適應變形,保證優良的飛行性能。機翼是飛機飛行的關鍵部件,優良的機翼應該具有隨飛機飛行狀態提升飛機升力的重要作用,而變形機翼由于機翼形態的改變,對其結構性能的要求更高。優良的折疊機翼應該具有高壽命,并且能夠承受空域和海域等極端風載,因此設計一種能承受這種極端條件的機翼尤為關鍵。
本文首先構建了折疊翼飛機三維模型;其次考慮到折疊翼飛機在折疊與展開過程中會產生振動,對設計機翼進行基于ANSYS的有限元模態分析;最后為保證設計出的機翼能滿足強度和剛度要求,對飛機整體進行了流固耦合分析,以期驗證該機翼能否在規定條件下長期運行,為進一步的疲勞分析和結構優化設計等提供參考和依據。
由于主要研究機翼部分受力情況,因此其他部分可適當簡化設計。下面展示部分結構設計。圖1 所示為后翼幾何參數圖。
圖1 后翼幾何參數圖
圖2 飛機后翼三維模型
根據飛機后翼幾何參數,構建出飛機后翼的三維模型,如圖2所示[1]。
參考現有飛機機身幾何參數,設計出如圖3 所示的飛機機身幾何參數。
圖3 機身幾何參數圖
圖4 機身三維模型圖
根據飛機機身幾何參數,構建飛機機身部分的三維模型,如圖4所示。
飛機整體分為前機身、中央翼和后機身。為滿足飛機飛行和折疊翼折疊與展開要求,設計一種雙開縫增升機翼襟翼,機翼靠近翼尖部分有副翼, 前翼的偏轉角度為-70°~+7°,縱向安定度放寬到15%平均氣動弦長。整體機翼結構采取全金屬半硬殼結構,距離翼根處7.4 m折疊,如圖5所示。
圖5 機翼幾何外形設計圖
查閱相關資料并借鑒蘇-33戰機的相關技術參數,給出表1所示的機翼其他參數。
表1 機翼幾何參數
基于上述參數,用放樣和放樣切割指令完成機翼建模,模型如圖6所示[2-3]。
圖6 半機翼展開與折疊圖
由機翼設計手冊知,機翼重量載荷為270 kg/m2,機翼質量Ww的經驗估算如下:
式中:WT0為飛機總質量;Nz2為設計過載;A為展弦比;Λ為1/4 弦線后掠角;Sw為機翼面積;λ為機翼跟稍比;t/c為機翼最大相對厚度;vm為最大平均速度。
查閱相關資料預估WT0=18 400 kg ,將表1中相關參數數值代入式(1)中,可估算得飛機機翼質量Ww=4 552 kg[4-6]。
考慮到機翼折疊與展開是一個動態過程,而在轉動過程中機翼折疊速度很小,折疊過程緩慢,所以可認為是不同角度下的一個準靜態過程,因此對機翼在折疊過程中折疊不同角度的狀態進行模態分析,故構建只能用于ANSYS分析飛機模型,如圖7所示。
圖7 機翼不同角度模型
研究彈性體振動問題旨在避免共振,而飛機機翼的共振則會給飛行中的飛機帶來滅頂之災,因此對折疊翼飛機機翼進行共振分析很有必要。折疊翼機械結構可看成是多自由度的共振系統,具有多個固有頻率,在阻抗試驗中表現多個共振區,這種在自由振動時結構所具有的基本振動特性稱為結構模態。結構模態是由結構本身的特性和材料特性所決定的,與外載荷等條件無關[7]。
折疊翼是承受風力載荷直接作用以及提供升力的部件。對大型的折疊翼,機翼的自身重量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載荷,再加上一些外載荷的影響,如機翼上所掛彈藥等,折疊機翼在運行過程中,很容易發生振動,而導致機翼的破壞。為避免機翼發生共振而造成破壞就是對機翼進行模態分析,確定其固有頻率和振型,從而分析出機翼在外載荷作用下的結構動力特性,從而判定機翼工作穩定性[8-9]。
選擇的單元類型為SOLID45。參考我國航空設計手冊,選擇基體材料為復合材料T300/N5208,該材料的比強度、比模量、耐久性和耐腐蝕性能滿足運行的環境要求。復合材料的相關參數如表2所示[10]。
表2 復合材料T300/N5208參數
為方便有限元仿真分析,且使分析結果接近實際工作狀態,網格劃分方式如圖8 所示,機翼劃分模型放大圖如圖9所示[11]。
在機翼界面上加全約束,邊界約束的施加和實際情況相同,從而求解出機翼折疊0°、30°、60°、90°時機翼模態頻率,并分析計算出幾階機翼振型,本文只列舉了30°的第7階到第12 階振型圖,如圖10所示。
圖8 機翼折疊不同角網格模型
圖9 飛機機翼網格模型放大圖
通過ANSYS 有限元分析得到本文設計的飛機折疊翼折疊模型的前12階固有頻率。為能直觀分析出不同角度下的機翼振動情況,對前文的仿真結果進行整理與列表,進而分析出飛機機翼在不同角度下機翼不同階級模態下的振型[12],模態頻率數值如表3 所示。由表可知,隨著折疊角度增大,機翼第1階固有頻率均為0,不發生明顯變化;第2、3、4階呈現先減小后增大趨勢;第5階呈現先增大后減小的趨勢;第6、7、8、9、10、11、12階呈現先減小后增大的趨勢[13]。
表3 機翼不同折疊角度模態頻率值
采用ANSYS Workbench 做流體計算,然后將Fluent 的風力載荷通過耦合界面傳遞到ANSYS 中進行結構靜力學分析,分析流程如圖11所示。
圖11 ANSYS分析流程圖
將SolidWorks 模型導入到Workbench。模型處理過程的任務是建立一個旋轉域和一個外流場,需要注意:旋轉域(圓盤形)必須將該折疊翼模型全部包圍,并且應盡量與機翼表面相貼近。為能夠消除尺寸上對分析結果的影響,外流場(長方體)需適當大一點。模型處理完成后的模型如圖12 所示,其中流場計算域邊界:長120 m、寬50 m、高40 m。
圖12 流場模型圖
13 流場網格劃分模型
流體計算并不需要結構體,所以劃分網格前,先將機翼模型suppress,即只保留流體域。由于折疊翼模型與外流場尺寸相差大,所以在機翼模型附近做細化,其他區域相應粗化[14],網格劃分模型如圖13所示。
流體分析前,需要先設置邊界條件。在這里風載屬性為25 ℃空氣,一個大氣壓強,進風面和出風面的相對壓強為0,額定風速vn=13 m/s。四周均設為壁面,并且光滑無滲透。本文對于流域邊界條件的設置采用k-e方程,考慮到飛機飛行速度,設置流場域進出口速度為800 km/h,出口邊界采用自由流出方式,壁面采用標準壁面函數,迭代步驟設為250步[15]。
ANSYS 分析求解完成后,可以查看一些對流體分析有意義的結果,本文分別給出了飛機中心平面與飛機中心垂直平面的速度云圖、壓力云圖和軌跡線圖。
(1)飛機水中心平面
飛機仿真分析的中心平面速度云圖、壓力云圖和軌跡線圖如圖14所示。
圖14 飛機中心平面云圖
(2)飛機中心垂直平面
飛機仿真分析的中心垂直平面速度云圖、壓力云圖和軌跡線圖如圖15所示。
圖15 飛機中心垂直平面云圖
該分析即求解機翼在上述風載作用下,機翼表面的受力和變形情況。也可以說是流固耦合分析的固體求解階段。將Fluent求解出的風載應力通過傳遞面(傳遞面為機翼外表面)導入ANSYS,作為載荷施加到機翼上,飛機飛行的速度為800 km/h。其求解和普通靜力分析相同[16],總變形云圖與應力云圖如圖16所示。
圖16 總變形云圖與應力云圖
(1)在靜力學模塊通過加載飛機在工況800 km/h 時,整個飛機受到氣動阻力和升力,通過分析可知飛機最大變形處于兩端機翼最外邊,這是因為機翼承受空氣對它產生的升力造成的變形,最大變形量5.59 mm,相比于整個飛機的尺寸,這變形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
(2)通過應力分析,最大引力出現在尾端機翼模塊,最大應力為8.35 MPa;在尾翼部分也出現應力集中部位,不過數值很小,亦可忽略。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設計的飛機折疊翼可很好地應對在極限工況下的環境,該飛機模型滿足強度和剛度設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