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愛華 趙維英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江北院區婦產科,江蘇 南京 210043)
子宮腺肌病屬于雌激素依賴性疾病,可引發痛經、經期延長、經量增多、痛經等癥狀〔1〕。為改善子宮腺肌病患者各主要癥狀,可為患者采取手術、藥物、介入等療法,其中藥物療法最為常見。激素治療是子宮腺肌病常用藥物療法,激素的使用主要通過加速患者子宮內膜蛻膜化及萎縮,來延緩病情進展,但部分患者對激素治療的敏感性較差,即便是獲得短期治療效果,仍有較高復發風險,獲益仍不理想,且長期治療易引發毒副作用,遠期安全性較差〔2〕。因祖國傳統醫學具有的辨證論治、標本兼治等獨特優勢,越來越多地被用于臨床,包括傳統湯劑、中成藥制劑、艾灸等,其中艾灸在多種疾病中均有應用,該療法主要通過刺激患者經絡及腧穴,達到調和氣血、治療疾病的目的,在子宮腺肌癥中的應用價值已被證實〔3〕。溫經活血湯屬于自制湯劑,是在傳統溫經湯的基礎上進行加減后得到,具有活血、溫經等功效,已成為子宮腺肌病主要治療方劑,采用灌腸給藥效果確切〔4〕。因中老年子宮腺肌病病情相對頑固,結合艾灸與溫經活血湯在該疾病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考慮將二者合用,觀察聯合方案對患者子宮體積及動脈血流的影響,以指導未來子宮腺肌病的合理中藥治療。
1.1一般資料 選擇東南大學附屬中醫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確診并接受治療70例子宮腺肌病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經B超檢查可見子宮局限性隆起或均勻增大;③均為初次發病。排除標準:①入組前1個月接受過有關治療的患者;②合并子宮肌瘤(直徑≥1 cm)的患者;③皮膚存在感染及破潰,不能耐受艾灸的患者;④對本研究藥物存在過敏反應的患者;⑤妊娠或哺乳期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5例。對照組年齡46~55歲;產次1~3次,平均(2.14±0.37)次;病程1~6年,平均(2.68±1.33)年。觀察組年齡45~55歲;產次1~3次,平均(2.31±0.28)次;病程1~5年,平均(2.56±1.41)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臨床診療指南——婦產科學分冊》〔5〕中有關診斷標準。并經B超檢查確診;②符合《中醫婦科學(第2版)》〔6〕中氣滯血瘀證,主癥:煩躁易怒或情志抑郁,經前、經期小腹刺痛或脹痛;次癥:經行不暢,胸悶不舒,經色黯紅有塊,肛門墜脹,經前、經期乳房脹痛,帶下量多,宮體壓痛;舌質紫黯,舌底絡脈迂曲或有瘀點、瘀斑,苔薄黃或薄白,脈澀或脈弦;以上主癥全部兼次癥2項即可確診。
1.3方法
1.3.1常規西藥 兩組均給予常規西藥治療,于患者月經第5~25天,給予地屈孕酮片(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批準文號H20170221)口服,10 mg/次,2次/d。治療3個月。
1.3.2對照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艾灸治療,選用蘇州東邦醫療器械有限公司YZB/蘇0945-2014一次性針灸針。患者脫去衣物,取仰臥位,暴露針灸部位,消毒。右手持針身,取太沖、氣海、中級、地機、三陰交、關元穴,進針,刺入皮膚20~25 mm,得氣后留針20 min。留針過程中,在針柄上套小艾柱,從下端點燃,進行艾灸,3次/w。治療3個月。
1.3.3觀察組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溫經活血湯聯合艾灸治療,艾灸治療措施同對照組。溫經活血湯方劑組成如下:益母草20 g,鱉甲、桂枝、熟地黃、小茴香、生白芍、赤芍、當歸各15 g,皂角刺12 g,香附、臺烏、焦蒲黃、沒藥、乳香、牡丹皮、大血藤、焦艾葉、吳茱萸、肉桂各10 g,炙甘草6 g。上述藥材于煎藥房進行煎制、裝袋,150 ml/袋。指導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右側臥位,拔除一次性輸液器針頭,與灌腸袋、導尿管連接。患者臀部抬高10~15 cm,將導尿管插入直腸,將藥液滴入,維持2 h/次,150 ml/次,1次/d。治療3個月,月經期間暫停治療。
1.4評價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對比兩組治療情況。(1)子宮相關指標:檢測并比較兩組子宮體積及子宮動脈血流阻力指數,于月經結束后3~5 d對患者進行經陰道超聲檢查,儀器選用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ACUSON系列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計算子宮體積,采用不規則橢圓體體積計算公式計算子宮體積,子宮體積=π×1/6×長徑×前后徑×橫徑。探查宮頸內口水平兩側,取樣,取樣容積2 mm3,聲束與血流方向間角度<60°,檢測血流阻力指數(RI)。(2)月經情況:比較兩組痛經積分及月經量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中有關標準評估。痛經積分:通過15項癥狀評估:腹痛明顯計0.5分,腹痛難忍計1分,經期及前后小腹疼痛計5分,坐臥不寧1分,面色口白0.5分,冷汗淋漓1分,休克2分,影響工作學習1分,需臥床休息1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暫緩解0.5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不緩解1分,伴肛門墜脹0.5分,伴腰部酸痛0.5分,伴惡心嘔吐0.5分,疼痛在1 d以內0.5分,疼痛每增加1 d加0.5分;得分越高,患者痛經癥狀越嚴重。月經積分:月經量<80 ml計為0分,80~100 ml計為1分,101~150 ml計為2分,>150 ml計為3分;得分越高,月經量增多癥狀越嚴重。(3)比較兩組抗內膜抗體(EMAb)及腫瘤標志物糖類抗原(CA)125陽性率,采集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速度離心5 min,取血清,保存于-20℃環境下待測。選用賽默飛世爾公司提供的試劑盒,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EMAb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CA125水平,檢測操作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以CA125≥35 U/L作為陽性判定標準。其中EMAb的陽性判斷,采用南京華東電子集團醫療裝備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DG3022A型酶聯免疫檢測儀檢測,通過觀察EMAb在492 nm波長下的吸光度判斷,選取10例健康同齡女性,檢測EMAb在492 nm波長下的吸光度,以患者EMAb吸光度/陰性對照EMAb吸光度≥2.1作為陽性判定標準。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兩組子宮體積及子宮動脈RI比較 治療3個月后,兩組子宮體積均較治療前明顯縮小,子宮動脈RI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觀察組子宮體積明顯小于對照組,子宮動脈RI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子宮體積及子宮動脈RI比較
2.2兩組痛經積分及月經量積分比較 治療3個月后,兩組痛經積分及月經量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痛經積分及月經量積分比較分,n=35)
2.2兩組EMAb及CA125陽性率比較 治療3個月后,兩組EMAb及CA125陽性率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EMAb及CA125陽性率比較〔n(%),n=35〕
子宮腺肌病的發病機制復雜,西醫認為,該病可能與內膜細胞侵襲、上皮化生、淋巴結播散、血管生成、甾體激素分泌異常等多種機制有關,患者可合并宮內節育器放置、人工流產史、妊娠所致內膜損傷等狀況〔8〕。手術被認為是子宮腺肌病相對理想的治療手段,實施切除術可迅速減輕患者病情、緩解臨床癥狀,患者術后復發率低,但手術的醫療費用較高,加之造成創傷較大,可能會影響患者生育功能,不被患者廣泛接受。除手術治療外,西藥在子宮腺肌病中也多有應用,常見孕激素類藥物。通過外源性補充孕激素,可改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分泌,調節多種激素水平,對維持月經周期有較好效果,但長期用藥易增加乳腺癌發病風險,且可促進子宮內膜過度生長〔9〕。有關文獻指出,中醫治療子宮腺肌病有一定優勢,可有效減少患者月經量,改善其痛經癥狀,療效確切,且安全性高〔10〕。
祖國醫學中無子宮腺肌病的病名,根據其癥狀可歸屬為“痛經”、“髒瘕”范疇,患者素性抑郁,肝氣怫郁,而致氣滯,形成病理產物瘀血,阻塞經絡,經血運行受阻,瘀血于胞宮胞脈滯留,不通則痛,而致痛經;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而致肝氣郁結,肝郁化火,熱擾沖任血海,經量增多,脈絡不通,則經期延長;其病機在于氣血不暢、氣滯血瘀,氣滯為標,血瘀為本,治療應以理氣行滯、溫經活血、散瘀止痛為原則〔11〕。本研究對照組采用艾灸療法,取多個穴位,其中氣海為元氣之海,與關元穴同屬于任脈,對兩穴進行艾灸可發揮健脾補腎、疏通經絡的功效;太沖為肝經原穴,艾灸太沖穴,可平肝熄火、平穩情志、理氣血,發揮鎮痛之效;艾灸中級穴可通經止帶、益腎興陽,改善痛經、月經不調等癥狀;地機主脾,三陰交為肝腎脾三經交匯之處,對兩穴進行艾灸可發揮祛瘀止痛的功效〔12〕。因此本研究兩組經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痛經積分、月經量積分均降低。而本研究觀察組加用溫經活血湯,療效更佳。溫經活血湯由多種中藥組成,方中益母草為君藥,味苦、辛,性微寒,歸膀胱經、心經、肝經,可祛瘀活血、調經;鱉甲味咸,性微寒,歸腎經、肝經,可散結軟堅;桂枝味辛、甘,歸肺經、心經、膀胱經,可平沖降氣、溫經通陽;熟地黃味甘,性微溫,歸腎經、肝經,可補血滋陰;小茴香散寒止痛;生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歸脾經、肝經,赤芍味苦,歸脾經、肝經,性微寒,兩者可發揮散淤活血之功;當歸味甘、辛,性溫,可補血調經、止痛;皂角刺味辛,性溫,歸胃經、肝經,可辛散溫通;香附味辛、微苦、微肝,歸三焦經、脾經、肝經,可解郁行氣,止痛調經;臺烏味辛、溫,歸膀胱經、腎經、肺經、脾經,可散寒溫腎、行氣;焦蒲黃味甘,歸心包經、肝經,可消瘀止血;沒藥味苦,歸脾經、肝經、心經,可祛瘀活血、止痛;乳香味辛、苦,性溫,可止痛通經;牡丹皮味苦、辛,可化瘀活血;大血藤位苦,歸肝經、大腸經,可通絡活血;焦艾葉味辛、苦,歸肝經、脾經、腎經,可祛寒止痛、活血祛瘀;吳茱萸味辛、苦,性熱,歸胃經、脾經、肝經、腎經、大腸經,可止痛散寒;肉桂味辛、甘,性大熱,可溫通經脈、止痛散寒;炙甘草滋陰益氣,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共奏理氣行滯、溫經活血、散瘀止痛之功,與治療原則吻合,故可受效〔13,14〕。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益母草中含有益母草堿,可對子宮產生興奮作用,發揮調經止血之效;鱉甲可抗癌、補血、鎮痛;桂枝可改善血管平滑肌收縮情況,調節血液循環;牡丹皮對子宮收縮有抑制作用,并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肉桂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15〕。而采用灌腸治療,藥物經直腸吸收,病灶處藥物濃度較高,且不經肝腎代謝,用藥安全性高。
在子宮腺肌病發病過程中,患者子宮內膜上孕激素及雌激素受體數量增加,因受病灶的影響,子宮平滑肌松弛,動脈擴張,周圍動脈受壓迫后,子宮動脈RI升高〔16〕。本研究提示經治療后,患者子宮縮小,充血程度減輕,病灶內血流減少,病灶周圍血管受壓迫減輕,子宮動脈RI呈現降低趨勢,動脈血管灌注增加后子宮功能也有所改善。EMAb可與子宮內膜腺上皮激素依賴蛋白結合,該指標呈現陽性時,提示患者存在子宮內膜異位癥,對子宮病變鑒定有一定價值。本研究提示溫經活血湯聯合艾灸可改善子宮腺肌患者的子宮病變。CA125來源于體腔上皮,廣泛存在于子宮內膜、輸卵管、宮頸上皮及腹膜中,可作為免疫反應、炎癥等敏感指標〔17〕。正常情況下,CA125表達低,呈散在分布,即便是月經期也不會發生明顯變化。而異位內膜對CA125的分泌能力較強,可導致過量分泌,且隨病灶范圍擴大,分泌能力增強,血液中CA125含量不斷升高〔18〕。本研究提示子宮腺肌病患者病灶范圍縮小,子宮病變程度得到有效控制。因本研究選取例數較少,治療時間較短,且未對患者性激素水平及用藥不良反應進行探討,研究仍有局限,還應擴大樣本量、延長治療及隨訪時間、增加研究指標,進一步探討溫經活血湯聯合艾灸在子宮腺肌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