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義奎 孫宏偉
關鍵詞:職業院校;教學方法;改革
一、制度與機制建設
與優秀企業合作,修訂完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圍繞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航天和地方企業緊密合作,專業共建,人才共育,堅持工學結合培養人才,深化產教融合,進一步優化以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電氣控制系統安裝與調試、自動化儀表安裝與調試為核心能力的“校企一體、三段遞進”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航天事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的高素質電氣自動化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師資隊伍建設
依托航天人才優勢,進一步完善“雙師”結構教師隊伍培養和評聘制度。與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通過校企聯合培養和人才互換交流、聘請、引進等途徑,大力提升教師專業技能、實踐教學、信息技術應用和教學研究能力,培養造就一批社會知名度高、行業影響力大的教學名師和專業帶頭人,建成一支在行業有影響力的“雙師型”師資隊伍。計劃與企業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2個、培養專業帶頭人1名、骨干教師5名、“雙師”型教師5名;再聘請6名行業技術專家和能工巧匠作為本專業的兼職教師。
三、課程改革
以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為目標,以職業發展為導向,以自動化控制系統相關的自動化設備和智能化儀器儀表為載體,構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設置課程教學內容,開發課程標準。根據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職業能力要求,緊扣工業生產過程,與相關職業標準相對接,與技能大賽相關知識與技能需求相結合,融入電氣控制與自動化領域的新技術、新工藝,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優化整合,開發工學結合的課程項目,校企合作開發優質教學資源,共同建設本專業優質核心課程4門。落實“四位一體”教學模式,切實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教學做一體化;提高課程教學過程與信息技術的結合程度,提高課程信息化水平。完成4門專業核心課程信息化教學資料。
四、實踐條件建設
配合課程體系改革與建設,跟蹤產業技術發展方向,結合新技術、新工藝,深化與中國航天第七研究院、上海大飛機、成都地鐵等企業的合作,在原有校內實習實訓條件基礎上,擴建實訓室3個,新建實訓室3個。
五、積極做好社會服務
依托航天,進一步加強與地方相關行業的聯系,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發揮本專業教學資源優勢,為社會提供各種技能培訓,開展社區電子電氣產品維修服務,利用電氣維修服務中心開展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服務,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增強專業建設團隊科研水平,提高專業技術服務能力。面向行業企業積極開展技術研究、產品開發、技術推廣,推動行業企業的技術革新與發展,促進新動能發展和產業升級,完成校企合作技術創新或產品開發2項。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技術研發、技能創新等優勢,深入推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完成扶貧活動3次。
參考文獻:
[1]龍海燕,宋艷麗.高職院校面向多專業的專業技術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初探——以“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為例[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32(03):22-25.
[2]盧貺.高職院校電類專業創新實踐能力培育研究[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6(03):110-112.
[3]王朱勞.高職院校《電工電子技術》課程信息化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陜西教育(高教),2019(08):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