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霞
關鍵詞:基層護理可接納性;臨床護理教學;改革;研究
一、圍繞基層衛生院標準,開展線上線下教學活動
教師在教學中為了確保學生所學知識可以與工作崗位接軌,需要在課前對學生能力發展需求、教學內容等進行分析,隨后結合基層衛生院的工作標準,將其融入教學,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同時,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同樣需要在傳統的知識講解教學方式上進行創新,選擇利于學生主動加入、能夠提升教學效果的模式,從而打破傳統教學格局,進一步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目標。
例如,在“氣道梗阻急救法”相關內容教學中,筆者在分析基層單位用人標準、了解線上線下教學注意事項之后開展了有效教學活動。本節知識相對簡單,因此筆者在課前整合了教學資源,其中有自學視頻、教學案例、急救法注意事項、氣道完全阻塞的癥狀和救治方法等,隨后將其上傳到班級學習網站,讓學生在學習流程的引導下完成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也可以留下相關問題,等待教師解答。筆者則是將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記錄,以便線下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線下教學中,筆者則是結合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存在問題,將相關的工作技巧為學生講解,之后又說明了多數崗位對人才能力的標準,使學生對相關知識有全新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崗位認知能力。這樣,在全新教學方式引導下,學生綜合能力得以提升,利于教師進一步實現新時期的教學目標。
二、創設有效情境,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基層護理可接納性意味著相關內容易于學生、護理人員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構建良好教學環境,提升學生感知能力,促使學生多元化發展。例如,在“偏癱患者護理”教學中,筆者通過情境構建的方式開展有效教學活動。學生在工作過程中可能遇到不同年齡段的病人,這其中老年患者護理對學生溝通能力、工作能力等有更高要求,因此為了樹立學生愛老敬老的價值認知,強化學生專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讓一組學生扮演老年偏癱患者,另一組則作為護理人員對扮演老年人的學生進行日常生活護理。之后,學生穿上老年偏癱模擬服裝,切身體驗肢體功能障礙、老化導致的行動不便對老年人日常生活帶來的障礙,護理人員則分析哪些方式更適合老年人,更能滿足其需求,兩組學生輪流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課堂的最后階段,筆者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對老年護理的看法。而為了提升活動的真實性,筆者讓扮演老年患者的學生提出各種要求,護理人員則需要結合患者需求為其提供服務,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交流能力、職業技能,同時也可以樹立學生服務意識、人文理念,促使學生多元能力發展。
三、完善教育教學評價
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課程教師為了進一步實現教學目標,同樣需要完善教育評價機制。傳統的教育評價主要是教師結合學生學習成績,對學生評分,但是此種機制較為單一,不足以讓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在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因此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更深層次對學生進行評價,以此來確保后續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首先,在基礎的知識考核中,加大對職業素養等考核,整體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職業的理解程度。這些內容的考察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弱點,便于之后針對性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第二,實踐考核。實踐考核應偏向于學生任務完成過程,引導學生逐漸樹立職業認知。第三,從學生的線上學習情況、課堂基礎表現、任務完成情況等進行評價,幫助學生逐步建立學習自信。在掌握學生學習詳情之后,教師則需要對教學內容、方法等進行調整,從而確保后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四、結語
臨床護理學生在畢業之后大多就業于基層衛生院,負責病人日常護理工作。當前很多基層衛生部門對錄用人才有了全新要求,他們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也需要具備良好職業素養,教師為了滿足各基層衛生院對人才的需求,則需要圍繞基層衛生部門護理人員工作標準和接納能力,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使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不斷樹立正確價值認知,實現自身能力以及素養的全方位發展,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