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潮
(湖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長沙410006)
東部沿海經濟帶戰略作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轉型實施新區域開放開發戰略,具有全球影響力,且沿線各省市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帶動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關注。地域差異性是旅游業的一大特征,揭示東南沿海經濟帶旅游產業生態效率的差異可為此區域內各地區制定適應本地區發展階段的政策提供合理建議。因此,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與思考的基礎上,現將以東部沿海經濟帶的12 個省、市、自治區為例,利用DEA 模型對2005-2015 年旅游產業生態效率進行測算與空間差異評價,希望可以為沿海經濟帶各地區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制定提供可借鑒的參考。
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由美國運籌學家 Charnes、Coopor 和 Rhodes 于1978 年提出,DEA 通過保持決策單元(DMU,DecisionMakingUnits)的輸出或輸入不變,借助數學規劃和統計數據確定相對有效的生產前沿面,以此來評價它們的相對有效性。[1]假設將對n 個地區的旅游生態效率進行測度,每個地區(DMU)都有m 個投入變量和s 個產出變量,Xij表示第j 個地區的第i種投入的總量。Yij表示第j 個地區的第r 種產出的總量。這樣投入變量表示為Xj=(x1j,x2j,…,xmj)T,產出變量表示為Yj=(y1j,y2j,…,ysj)T,得到C2R 模型。

式中,θ*=1,則認為第j 個地區的旅游生態效率是有效的。當θ*<1 時,則認為第j 個地區的旅游生態效率是無效的。[2]
生態效率這一概念的核心是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和最小的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這與DEA 方法對投入和產出指標的要求一致,將資源消耗與環境污染作為投入指標,將經濟收入作為產出指標。因此,在兼顧樣本數據的可得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構建測度旅游產業生態效率的指標體系。
1.投入指標。選取的投入指標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選取東部沿海經濟帶各地區旅游業的廢水排放量、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和廢氣排放總量作為旅游環境污染指標。由于旅游業的發展依賴三大產業的支撐,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性,上述三個指標都沒有單獨核算的數據,因此,現將旅游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值作為旅游業廢水、廢物和廢氣排放量占總廢水、廢物和廢氣排放量的比值,來計算旅游業環境污染指標。[3]第二,選取旅游業能源消耗和建設用地面積、旅游業用水總量作為旅游資源消耗指標。第三,資本投入由旅游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表征。第四,選取旅游產業從業人數作為勞動投入。
2.產出指標。旅游產業生態效率的產出指標需要體現旅游產品或服務所帶來的經濟價值。旅游總收入反映了地區旅游產業經濟發展水平,這里采用旅游總收入表征旅游生態效率的產出指標。現以東部沿海經濟帶12 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地域單元,所有指標數據均來源于國家統計局以及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年鑒,旅游業各部門終端收入數據來自各省市的旅游年鑒,并經計算整理構成2005-2015 年東部沿海經濟帶的面板數據樣本(Panel Data),對于部分缺失數據,現選擇用平均值或擬合值進行插補。另外,在分析旅游產業生態效率時,根據地理位置將整個東部經濟帶分為北區、中區和南區。北區包括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東。中部地區包括江蘇、上海、浙江。南部片區包括福建、廣東、廣西、海南。

表1 旅游產業生態效率投入產出指標體系
現根據上述指標體系,測算了2005-2015 年東部沿海經濟帶各省、市、自治區的旅游產業生態效率,結果見表2 所列。
整體來看,東部沿海經濟帶各省市旅游產業生態效率總體水平中等偏上,2005-2015 年間的生態效率平均值為0.62,但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處于旅游生態效率邊際遞減階段,達到最佳旅游生態效率還有一定的距離。從時間上看,整體的旅游生態效率由2005 年的0.72 下降到2006 年的0.67,較小幅度上升之后,又下降至最低值2013 年的0.53,低于2005 年的水平,2015 年旅游生態效率值略有上升為0.56。這說明2005-2015 年東部沿海經濟帶的整體旅游生態效率是波動下降的,年際差異較明顯,目前有較小的上升趨勢。這表明東部沿海經濟帶旅游產業的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系統的協調性不夠,旅游可持續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表2 2005-2015 年東部沿海經濟帶12 個省市自治區旅游業生態效率
從區域層面來看,北部經濟區(遼寧、河北、天津、北京、山東)、中部地區(江蘇、上海、浙江)和南部片區(福建、廣東、廣西、海南)2005-2015 年間生態效率的均值分別為0.59、0.81、0.51。并且中部片區三個地區中旅游生態效率值在0.8 以上有上海、江蘇,其中江蘇最高達到了0.91。北部片區五個地區中只有遼寧省達到了0.8 以上,但是其余四個省市旅游生態效率比較均衡。而南部地區四個省中,最高值只有0.74,最低值卻低至0.19,整體上比較環境效應較弱。可以看出經濟帶中部片區旅游生態效率平均水平要高于北部和南部地區,相比于北部,與南部片區差距更大。這表明經濟帶南部片區旅游業雖然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還應注重旅游發展的環境效應,均衡旅游經濟發展與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關系。
從各省市層面來看,江蘇、上海的旅游產業生態效率最高,旅游生態效率平均值為0.91 和0.84。目前可判斷兩省市旅游業發展由資源消耗型向生態文明型的轉變。遼寧所示旅游產業生態效率值也較高,效率均值為0.83。福建省旅游產業生態效率排其后,效率均值為0.74。北京作為我國政治經濟文化和旅游中心,旅游生態效率亦不高,僅為0.56。以旅游業為招牌的海南省旅游生態效率值為東部沿海經濟帶最低,平均值僅為0.19,并且其近十年數據顯示其正處于較為明顯的規模報酬遞減階段,可能的原因在于海南接待游客量過大,而且相距東部沿海及北方主要客源地較遠,遠程交通多使用飛機,[4]造成的污染較嚴重,致使其旅游業生態發展效率水平較低。從各省市的變化情況看,2005-2015年,東部沿海經濟帶多省市的旅游生態效率呈下降趨勢,總體上上升的是浙江、上海、天津和遼寧,其余八個省市均呈總體下降趨勢。說明東部沿海經濟帶各省市旅游業發展的環境和資源消耗較大,旅游業投入和產出難以達到均衡。
在衡量區域旅游效率時引入旅游的環境效應,可以更科學地評價區域旅游發展水平。現運用DEA模型對東部沿海經濟帶12 個省、市自治區旅游產業生態效率進行測算和評價,主要研究結論如下:2005-2015 年的十年間,東部沿海經濟帶旅游產業生態效率均值處于0.53-0.72 之間,整體呈下降趨勢,中間略有波動。從各地區來看,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區差異,中部片區的旅游生態效率均值較高,在0.8 以上,優于北部和南部片區水平,相比而言南部片區的環境效應水平最低,在空間上總體呈現“中部聚強、北部均衡、南部較弱”的格局。
首先,增加資金投入。研究結果顯示,東部沿海經濟帶各省、市、自治區中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省市,如上海、江蘇等,其旅游生態效率水平也相對較高。但是也會出現以北京為典型的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較高而旅游生態效率值較低。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高,具有財政優勢,應加大治理旅游業環境污染的管理力度與投入規模,推動旅游企業進行低碳改造與綠色升級,進一步將當地經濟優勢轉化成生態優勢。
其次,提倡綠色旅游。當前學者認為,東部沿海經濟帶綠色發展優勢明顯,這為當地培育綠色旅游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各省、市、自治區應大力引進創新技術,加快建設綠色景區、綠色交通及其他生態型旅游設施,同時向人們宣傳綠色旅游理念,推動旅游消費者踐行綠色餐飲,如倡導光盤行動、減少使用塑料制品。鼓勵旅游者乘坐公共交通、新能源交通工具實現低碳出行。此外,各地區應主動挖掘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森林氧吧、生態旅游等綠色旅游經濟,同時注重對綠色資源的保護,防止游客過載對環境的破壞,促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
再次,挖掘文化資源。學者們普遍認為文化是旅游業的靈魂,為旅游發展注入活力,文化創新是旅游業持續發展的驅動力。東部沿海經濟帶應充分挖掘合理利用現有文化資源,注重其文化、精神、研學的價值,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文化創新,豐富旅游文化產品和服務,增強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旅游產業附加值,尤其要打造專屬旅游形象和文化品牌,促進文旅融合,滿足旅游消費者不斷提高的文化審美層次和旅游消費需求,爭取向低消耗高收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
最后,合作共贏。現階段,推進全域旅游是我國的旅游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東部經濟帶各地區應秉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加強旅游合作,通過區域旅游資源互補,優化旅游資源配置,促進設施建設的系統性和規劃布局的合理性,通過旅游產業鏈的延伸與整合,提高各地區間的合作緊密度。同時,建立旅游產業生態化考評機制,促使各地區協調其旅游產業經濟效應和環境效應。[5]此外,建立健全旅游發展造成環境污染相關的法律、法規,嚴明獎懲,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手段管理相關旅游企業及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