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鑫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目前,高等職業院校已成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源頭之一,高職院校也逐漸由快速發展數量向穩步提高質量的方向轉變。高職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是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尤其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對于診改教學質量的需求顯得更加迫切,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此領域紛紛做出了研究和探索。完善的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機制不僅能夠有效保證教學質量,還能促進合作企業及教育主體的雙向發展,因此研究高職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的落實機制符合時代要求且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自2015 年6 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以來,掀起了國內教育質量診斷與改進研究探索的熱潮。各高職院校及廣大學者紛紛響應職業教育發展新要求,圍繞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的主題積極探索其內含、理念、策略、難點和機制等。目前探索較多的主要包括以下三類,第一類是基于PDCA 循環的教育質量診改,通過引入PDCA質量環理念,探索動態、循環、持續性的教育質量診改機制;第二類是針對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診斷與改進中的核心問題及重難點進行探究分析,形成問題驅動策略的診改形式;第三類是基于信息化、大數據等熱門視角的質量診改,引入大數據思維,通過優化數據平臺、健全數據采集使用來推進高職教學診改。以上診改策略和機制均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有一定參考和指導作用,但目前教育診改中仍然存在著主體不夠明確、組織不健全、平臺不便攜等問題,因此仍然存在較大的研究空間。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產教融合程度逐漸加深,參與教學質量診改的主體已不僅僅局限于教師和學生。在政府整體監管的基礎上,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校和企業也成為了教學質量診改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同時,由于全國各高職院校的辦學背景、水平、專業特色、課程體系均存在一定的差異,而教學質量診改落實機制也必須遵循差異性原則。因此,本文在考慮一定的差異性基礎上,重點結合企業信息化管理專業的特點對教學質量診改落實機制進行探究,對其他專業也具有一定的適應性,但需要根據其實際情況優化調整。
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企業、政府都是高職院校辦學的重要參與者和利益相關者,這些組織或個人有著不同的目的和利益訴求,都希望通過參與校企合作獲得一定的回報。因此,高職教學質量診改也需要讓這些主體參與其中,以下將逐一對不同主體參與教學質量診改的必要性進行簡要分析。
政府: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提升國家競爭力,解決就業問題,保證人才素質和社會價值。
企業:由于技術創新的需求日益增加,需要盡快上崗工作、工作能力強的專業人才,降低人才培養的物質和時間成本。
學校:通過教學診改能夠加速技術轉化速度,提高學校專業設置、教學設計等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為社會培養優秀的人才,為學校積攢良好口碑。
教師:能夠準確掌握社會人才需求,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了解新技術應用趨勢,提高實踐能力,對自身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學生:在校所學知識能夠符合實際工作崗位需求,更夠提前了解企業真實需求和自身發展空間,通過實訓增強實踐操作能力,增加就業資本。
本教學質量診改落實機制在政府監管、遵從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從學校和企業評價點出發,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展開,最終形成閉環,主要包括各診改主體的自發診改和對其他主體的意見反饋診改兩種形式。總體構成如下圖所示:
1.從學校角度出發,教務管理等部門一方面需要對自身工作定期診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另一方面通過評價審核的方式對教師起到督促診改的作用,如日常督導聽課發現問題及時告知診改,通過定期評價、定期培訓、年終考核等方式促進教師成長。同時學校與企業相互合作,可定期檢測企業提供的資源是否符合人才培養目的,定期分析企業的發展與校內專業產教融合程度,督促企業切實履行合作細則。
2.從企業的角度出發,由于本專業與某軟件公司進行了較深度的校企合作,企業員工會參與日常教學,學生也有機會參加公司輪崗實習,因此企業也是本專業教學質量診改的重要角色之一。企業一方面可以通過不斷審視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自身診改,如提供更加先進的實訓資源,學生實習出現的問題、教師參與實踐遇到的情況等。另一方面企業可監測學校提供的教學資源、輸出的人才質量、解決的科研難題等督促學校及專業共同診改。同時,企業指導老師對學生有50%評價占比,尤其在頂崗實習期間,企業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其主要引導督促作用;企業通過向本專業輸送有真實崗位工作經歷的授課教師,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促進教師和學生實踐能力的改進。
3.從教師角度出發,作為教學主導者,其診改對整個教學效果起著較大影響。一方面教師可根據與學生交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斷進行教學反思,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與科研能力;另一方面教師可通過學校的考核機制、學生的反饋機制對教學環節進行診改,確保教學效果。同時,教師也可根據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向專業及學校申請符合條件的資源,督促其他部門按時提供教學材料等以保證學生順利、有效的學習過程;教師作為與學生最密切的互動者,可以通過思政引導和專業傳授等督促學生培養正確的三觀、掌握牢固的專業技能,通過課程考核和競賽等過程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向學生提出診改要求,確保學生能夠較好地完成學習。
4.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作為教學的中心,學生的質量受到其他多方主體的關注,因此學生的診改也對整個教學效果起著較大作用。一方面,學生可根據平時與教師的課堂互動、參與競賽和社團活動遇到的瓶頸問題、企業實習過程出現的狀況、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等診斷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改進,實踐證明正確認識老師、學校、企業等對自己的幫助和引導,調整自身心態及狀態與教師、學校等統一步調,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學生可以針對教學中教師存在的技能問題、溝通技巧、方式方法等及時反饋給老師,提醒教師認識到問題并改進;學生可針對企業提供的培訓、實習崗位及發展空間提出合理需求以幫助企業完成自身診改;學生可通過教學管理、陽光服務平臺等向學校反饋自己問題和需求,為學校其他相關部門的工作提供反思點,以確保其工作有效為學生服務。
為有效落實教學診斷與改進機制,應充分調動多方主體的積極性。一是要加強教學質量診改意識的形成,通過政策引導或培訓會議等方式,引導各主體自發周期性、常態性進行教學診改。二是確定合理的多維度、多層次的診斷標準,切實結合教學評價體系和社會需求。三是建立有效溝通渠道,確保學生、教師等一線群體能夠及時將問題反饋到其他各主體。四是建完善相關信息化管理平臺,在不為學生和教師增加過多額外負擔的情況下展開教學診改,避免出現花費大量時間填表等情況。五是充分保證校企合作背景下各主體的自身利益,激勵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主動展開教學診改工作。
隨著產教融合程度不斷加深,國家和社會對人才質量的重視程度也逐漸增大,為了符合政府、社會等對人才需求動態變化的趨勢,教學診改的意義則更加凸顯出來。能夠建立政府、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等五大主體層面的決策指揮、任務實施、資源建設、支持服務和監督控制等方面等機制,充分利用智慧校園等大數據平臺,才能夠建立五大主體之間的質量依存關系,從而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教學診改自主化、常態化,為教學質量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