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勇,張龍宇
(1.陜西省水利發展調查與引漢濟渭工程協調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4;2.西安理工大學,陜西 西安 710048)
秦嶺位于我國中部,是我國南北氣候分界線和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被譽為“中央水塔”。陜西省秦嶺范圍具體為秦嶺山體東西以省界為界、南北以秦嶺山體坡底為界的區域,總面積為5.82 萬km2,其中秦嶺北坡0.8 萬km2,秦嶺南坡5.02 萬km2。秦嶺主脊是黃河、長江流域的分水嶺,秦嶺北麓屬黃河流域,山高坡陡,河流眾多,流程短,比降大,流速急,汛期河水陡漲陡落,是渭河的重要補給水源地[1];秦嶺南麓屬長江流域,地貌以丘陵居多,坡面較緩,河流流程較長,水量豐富,是嘉陵江、漢江等長江主要支流的水源地。據統計,秦嶺北麓共由大小河流(峪)近100 條,流域面積8000 km2,河流(峪道)總長約1820 km,其中較大河流中直接入渭河流34 條,主要有清姜河、石頭河、黑河、灃河、灞河、輞川河等;秦嶺南麓共由大小河流近200 條,流域面積5.02 萬km2,河流總長約9200 km,其中較大河流中屬于長江流域的75 條,主要有嘉陵江、旬河、丹江、褒河、湑水河、沮河、太白河、子午河、乾佑河、月河、金錢河等[2]。
秦嶺素有“南北植物薈萃,南北生物特種庫”之美譽。據相關統計,秦嶺山脈內共有種子植物3446 種,其中秦嶺特有種192 種,國家保護植物44 種;獸類144 種,占全國總數的29%;鳥類399 種,占全國總數的34%。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并稱為“秦嶺四寶”。秦嶺水生物多樣性高,據統計,秦嶺南坡共有魚類80 余種,北坡共有魚類60 余種,以鯉科為主,種屬占比達60%以上。這些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讓秦嶺成為我國動植物資源的寶庫[3]。同時秦嶺是黃河、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地,為我國黃河、長江、淮河三大流域提供了水源保障。保護秦嶺生態環境,就是在保護支撐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生物基因庫,保護我國“中央水塔”。
陜西高度重視秦嶺水生態保護和治理工作。近年來,陜西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來陜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批示,努力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面貫徹落實中共陜西省委關于全面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決定、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陜西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和陜西省秦嶺生態保護總體規劃、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方案等,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建立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并結合秦嶺生態的重要性,在國家4 項指標的基礎上增加了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和重點區域地下水水位達標率2 項考核指標,覆蓋了水資源管理的關鍵環節,將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各項任務落實到所有市、縣(市、區)政府,并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落實《水功能區管理辦法》,建立了水功能區分級管理體系、飲用水水源地核準和安全評估制度等,對秦嶺28 條河流、55 個水功能區開展水功能區水量、水質監測,評價河長約2613 km。全面推行河湖長制,開展了一河一策方案編制、實施工作和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圍繞構筑防洪屏障和生態長廊,加快以水生態治理修復為主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4 萬km2[4],實施清潔小流域38 余條;開展河流整治,實施漢江、丹江重點段防洪工程95 余項,完成投資67.41 億元,堤防防護標準得到較大提升;加快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水源區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8%以上。統籌推進農村改廁和垃圾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有效治理村占比達93.4%和43%。通過不懈治理,秦嶺水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效益逐步凸顯。監測數據表明,2015 年以來,秦嶺區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珍稀水生動物數量不斷增加,生物多樣性穩步恢復。秦嶺區域地表水環境質量總體為優并呈現持續向好的趨勢,評價結果表明,水質達標率為91%,秦嶺主要河流嘉陵江、丹江、漢江等出境斷面水質均達Ⅱ類水質標準,保障了南水北調中線水質安全。
2.2.1 水資源保護工作基礎薄弱,水環境治理亟待加強
秦嶺面積廣闊,河流眾多。盡管河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91%,水質總體優良。但秦嶺人居相對分散,污染源多且散,造成水資源保護點多面廣,突出表現在生活污水收集達標處理率低,直排、超排現象嚴重;一些尾礦庫、工業廢棄物堆積區污染隱患仍然存在。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秦嶺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人口增長,區域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增長,而治污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水資源保護任務依然艱巨復雜繁重。
2.2.2 部分河段生態流量不足,導致水生態功能下降,亟需加大水生態保護修復力度
突出表現在秦嶺北麓的一些河流,如黑河、石頭河、澗峪河等,由于區域水資源供需矛盾較為突出,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加之近年來河道來水量偏少,出現生產生活用水擠占河道生態用水情況,導致水庫下游河道流量顯著減少。同時,一些城鎮河段存在亂倒亂占現象,進一步加劇河道水生態環境惡化,水生態質量下降,亟需加大對河流水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
2.2.3 部分支流山洪災害防治體系不健全,需進一步完善
秦嶺山區地貌復雜,溝谷縱橫、深切,坡陡土薄,蓄水能力差,加之區域雨量豐沛,降雨集中,降雨頻次高,極易發生山洪泥石流,直接威脅農田、公路、村鎮等基礎設施安全。進一步完善山洪防治體系,提高防御能力迫在眉睫。
2.2.4 局部水土流失仍十分嚴重
秦嶺山高坡陡,溝嶺縱橫,溝谷深切,石多土少,加之降雨集中,造成水土流失十分嚴重,被譽為“青山綠水覆蓋下的水土流失”。特別是陜南地區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畝,坡耕地面積大,耕層淺薄,土質疏松,加之耕作方式傳統粗放,水土流失極為嚴重。據統計,秦嶺地區坡耕地面積4348 km2,年均水土流失總量298.46 萬t,成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加之近年來公路、鐵路建設、城鎮化建設人為活動加劇,進一步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大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力度,防治水土流失,任務仍然繁重艱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是中華民族的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破解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矛盾提供了理念啟迪和現實遵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國家戰略。只有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才能精準把握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生態保護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黃河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為此,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擔負起保護秦嶺的歷史責任,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做好秦嶺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工作。
在組織實施好《陜西省秦嶺水資源保護利用專項規劃》《陜西省秦嶺水土保持專項規劃》《陜西省秦嶺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和《陜西省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項規劃》等規劃的基礎上,立足秦嶺水生態保護實際,著眼長遠發展,踐行落實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加強秦嶺生態保護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以保護秦嶺水資源、水生態,改善水環境質量,建設人水和諧美麗秦嶺為目標,開展編制《陜西省秦嶺水生態治理保護專項規劃》《陜西省秦嶺生態需水保障及水生態保護修復規劃》《陜西省秦嶺山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夯實秦嶺水生態治理保護頂層設計,為治理保護工作提供遵循和依據。
堅持水資源剛性約束,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用水總量、用水效率、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和限制納污等紅線管控,統籌好生活、生產、生態用水,統籌好調出區和調入區,在節水優先、生態保護優先的前提下,研究謀劃水資源配置戰略格局,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強點源和面源污染防治,合理設定入河排污口,加強農田面源污染和農村生活污水的綜合治理,確保河流水質達標,切實保護飲用水源水質安全,保障中央水塔安全。
立足秦嶺生態需水保障需求,科學確定好秦嶺河流生態流量目標,合理配置水資源,將生態用水納入流域水資源配置和管理,優先保障河流生態需水。利用跨流域(區域)調水工程,逐步退減擠占的河道生態用水。大力開展水土保持、天然林封育保護等項目,加強原生林草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開展清潔小流域建設,實施水生態治理保護和修復,維系河流健康生命,推進秦嶺水生環境的持續改善。
立足秦嶺山洪災害多發頻發的實際,聚焦防洪安全短板,加快推進防洪抗旱減災工程體系、水資源監測預警體系、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認真實施《長江保護法》《陜西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制定秦嶺水資源保護條例,完善秦嶺水功能區劃,健全秦嶺水生態保護法律體系,切實提高秦嶺山洪災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秦嶺覆蓋范圍廣,涉及我省6個市、39個縣(市、區),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自覺講政治,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刻汲取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的教訓,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加強對秦嶺生態保護工作統一領導,協調各行政主體之間的關系,明確各方責任和任務,協同推進保護行動,共同守護好秦嶺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