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愷

2018年8月15日,圖瓦盧富納富提,市民在商店外休息
作為一臺肩負著萬千子民生計的龐大機器,每個國家都有其不同的創收方式。它們或是專注發展科技、工業、商業等“高端”領域,在全球市場上拔得頭籌;或是踏實深耕農業、加工與制造,成為世界經濟循環中的一個鏈條,不斷進步賺取附加值。
我們習慣了用“加工大國”“工業強國”之類的辭藻形容某個國家的強項,通過這些描述,便可以了解這個國家在全球生產中身處的位置,進而判斷它的經濟走向、強大與否。
但有趣的是,總有一些小國脫離了這些尋常的標準與評判體系,也“不屑”兜售司空見慣的產品與服務,而是在經濟創收方式上劍走偏鋒,打起了運氣的主意。
經營一個國家所需要的“綜合發展規劃”“三大產業協同聯動”等法則在它們面前通通失效—依靠著一些“天賜好運”,它們販賣著神奇的“產品”;懷揣著一點“良機”,這里的人們渴望著好運長久地降臨。
如今,在互聯網中“沖浪”,隨手輸入完整的網址登錄某個網站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如果你關注過這些網址的構成,尤其是相似的后綴,會發現一些規律:比如我們常常用的“.cn”后綴的那些網址,是屬于中國的域名;比如一些較為國際化的網站或公司官網,會使用“.com”這類的后綴。
這些代表著地域的域名叫作“頂級域名”,是在互聯網時代伊始,國際機構根據ISO3166的國際通行標準來分配的—大多數都以該地區的英文名稱縮寫為主。

圖瓦盧的郵票
圖瓦盧以每年500萬美元的價格將域名的授權權、使用權轉讓出去。
這些分配好給各個國家或地區的域名,像是獨一無二的身份證,也是全權歸屬該地區的“無形國土”,擁有域名的國家有權力管理所有在這個頂級域名之上的二級域名,無論是注冊、刪除、更改、回收……一系列的操作都由該國掌握,這有點類似我們每個人的名字及其衍生的署名權利。
不過,雖然對自己的名字有唯一話語權,但大概很難有人想要以賣名字為生,除了一個偏僻的小國—圖瓦盧。

圖瓦盧的自然資源匱乏,唯一能夠“借光”的就是一望無際的海洋
圖瓦盧地處太平洋南部,人口和陸地的面積都很少,約1萬人生活在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各種自然資源都很匱乏,唯一能夠“借光”的就是一望無際的海洋,所以圖瓦盧人基本都以打魚為生,勉強“靠海吃海”,是聯合國“官方認證”的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1995年,和所有國家一樣,圖瓦盧也被分配到了國名“Tuvalu”縮寫的域名“.tv”。
從此,圖瓦盧便因緣際會地走上了這條奇特的致富道路。因為“.tv”的后綴很容易令人聯想到電視的英文縮寫,既有意義又容易被客戶記住。英國一家名為“Idealab”的公司首先找上門來,希望花錢向圖瓦盧購買這個后綴的使用權。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圖瓦盧以每年500萬美元的價格將域名的授權權、使用權轉讓出去。
這毫無成本且穩定持續的500萬美元年收入,雖然對許多國家而言算不上什么“致富”,但對小小的圖瓦盧來說,這筆錢占據了國家年生產總值的1/10左右,足以讓它困窘到極致的生活發生一些翻天覆地的變化。
依靠著電視與互聯網這片“大海”,圖瓦盧用“.tv”換來了幸福的生活。從前沒錢發展教育、培養兒童,這回靠著販賣域名的收入,圖瓦盧一口氣蓋了兩所新的小學。從前因為“國微言輕”,又拿不出會費,圖瓦盧一直徘徊在聯合國的門外,是被國際游戲規則遺忘的路人甲。這回有了穩定的收入,圖瓦盧立刻交了幾萬美元的費用,在2000年如愿成為了聯合國第189個成員國。
好運始終眷顧著圖瓦盧。在許多網絡語言、時興詞匯及它們衍生的縮寫字母如潮水般一波波興起與衰退中,“.tv”始終屹立潮頭,在略顯復古的電視節目與當下時髦的直播媒體中靈活穿梭,縮寫有盡,其意無窮。最近的幾年,視頻網站、直播網站不斷火爆,對“.tv”的需求更是不斷增長。
今年,持續負責經營“.tv”域名多年的美國公司和圖瓦盧的合約就要到期了。在這個視頻產業井噴的當下迎來一次新的結點,未來的“.tv”自然要尋求未來的價格。
圖瓦盧會不會乘著全球視頻火爆的東風,給接下來出讓“.tv”的合同漲價,靠著“.tv”建更多的學校、實現更多的“國際夢想”,甚至,躋身富裕國家的行列?我們拭目以待。
賣域名發財致富的不止圖瓦盧。那些有趣的、易于聯想的域名背后,總是有著類似“天降橫財”的交易。例如域名“.me”,因為和英文“我”的意思相同,被很多個人網站看重購買,它來自黑山共和國,是其英文國名Montenegro的縮寫。

2018年,海鳥在瑙魯海岸徘徊
域名“.nu”,與瑞典語的“現在”一詞相同,對瑞典人來說,是申請網站域名的優質選擇。誰不想讓自己的網站以此為后綴,在使用者敲下鍵盤的剎那,獲得一種“現在就出發”的體驗呢?
這個域名來自太平洋中南部的小國紐埃,是其英文國名Niue的縮寫。不過,早年間,紐埃人沒意識到這居然是門生意,免費轉讓給了一名美國編輯。于是現在,紐埃政府每年都在損失近億美元的域名授權、轉讓費用,他們在與美國編輯對簿公堂,期待著有一天像圖瓦盧和黑山共和國一樣,靠域名給自己貧弱的國家增加一股財富動力。
如果說賣域名是“販賣隨機產生的好運”,那么接下來這個名叫瑙魯的太平洋島國,可以說是真的靠天上掉的“餡餅”來發家致富了。
瑙魯位于中太平洋,是世界上最小的島國,陸地面積只有21.1平方千米,說是一個國家,不如說它是一座獨立的珊瑚島。
四面環海,陸地面積小,氣候又是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這些“配置”糟糕極了,不僅難以發展什么產業,連飲用水都是不小的問題。被海洋環繞、沒有河流,居民喝水全靠進口—進口又是另一件勞民傷財的難題,距離瑙魯最近的陸地,也要300公里遠。
不過,或許恰好是因為這種“遺世獨立”的遙遠和孤獨,小小的瑙魯成了飛越海洋的海鳥們能夠歇腳和停泊的港灣。它們在此休整旅途中的辛苦,繁衍、生息后再出發—然后,就在瑙魯的土地上留下了厚厚的鳥糞。一度,鳥糞覆蓋了3/5的瑙魯領土,最厚的地方超過10米。
憑著開采和出售變成了磷酸鹽的鳥糞資源,瑙魯的人均收入一度高達1.5萬美元。
鳥糞本身倒不稀奇,但瑙魯原本是一整座珊瑚礁構成的“珊瑚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的瑙魯土地,和含有豐富磷元素的海鳥鳥糞,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形成了珍貴的磷酸鹽,既是天然的優質肥料,也是制藥等工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憑著開采和出售變成了磷酸鹽的鳥糞資源,瑙魯的國家年收入一度高過1.2億美元,人均收入更是一度高達1.5萬美元,幾乎就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了。
天賜好運和天降“餡餅”到底能不能持久地、穩定地滋養整個國家與國民?
在好運中浸泡的人,可能一時很難思考到底能不能長久之類的問題。拿瑙魯來說,好運來得如此輕易,它的利潤如此豐厚,當地人一擁而上,完全不想思考未來如何。既然磷酸鹽足夠賺錢,那就拼命開采、不加節制地出售。世代囤積的鳥糞資源,在30年的時間里就被徹底揮霍一空。
資源沒了,人們最初認為這或許還是小事。畢竟這資源是鳥糞,只要有鳥來此棲息,那么重新生成新的資源或許只是時間問題。但這么想顯然太天真了。

2007年,瑙魯的磷酸鹽礦場
過分開采磷酸鹽的結果,不僅是失去資源,還讓整個瑙魯的海島面積不斷減少—鳥糞也許可以無窮盡地再生,但這片珊瑚島懸在海上卻不會再重新生長。這個最高海拔僅有61米的國家,在大肆開采磷酸鹽之后海拔高度不斷降低,加上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的大趨勢,瑙魯面臨著被海水淹沒的風險。
生態環境的破壞也讓路過的鳥兒不再停下來。那些令人驚訝的人均收入成了歷史,整個瑙魯收入銳減,不得不在2005年接受澳大利亞政府的援助。
這是怎樣的援助?澳大利亞政府要求在瑙魯本就逼仄的領土上,建設一座收容非法入境澳大利亞的難民監獄。這無疑是將瑙魯變成了自己的“備用地”“垃圾場”,用來處理罪孽、放逐痛苦。
那么,依靠販賣天降“好運”,依靠那些看起來永遠不會消失的“數字資源”—比如域名,就一定能夠高枕無憂了嗎?
不勞而獲或許從來就不現實。“.tv”跨越技術發展的延綿幸運可能只是偶然,小小的縮寫受到追捧與否,與它們本身并無太多關聯。未來的社會,到底怎樣的科技會受到歡迎、何種事物會被逐漸淘汰?這些發展的命脈依舊掌握在真正發展實業、尋求技術突破與人類極限的國家手中。
而沾沾自喜于國名英文縮寫帶來的幸運時,更不該忘記它從何而來—域名的擁有與否、販賣或升值,由國家主權是否掌握在該國自己手中決定。
查戈斯群島,在分配域名時,有了一個十分現代的后綴“.io”。它能夠讓互聯網時代的用戶想到input/output,想到二進制中的1與0,想到一些有趣的表情符號。
本來,群島與域名都應該屬于毛里求斯。但因為1814年開始,英國就霸占了這些島嶼,對原住民進行了種族清洗,建立軍事基地,所以,這個寓意無窮、含金量也極高的域名,屬于英國,而不是毛里求斯。
如今,毛里求斯正在不斷努力希望拿回域名、拿回域名背后失去的家園,但這個過程無比艱難。
好運應當感激,“天賜”理應充分發揮。但揮霍好運無法安度漫長歲月,對國家來說,真正擁有自己不敗的特色與能力,或許是比祈求好運更有力的武器。
特約編輯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