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學

在曼谷北上呵叻的火車上,坐滿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旅行者,但似乎沒有太多人選擇在北沖(Pak Chong)下車。
北沖是曼谷北上的重要通道,其地名在當地語言中就意為“通道的路口”。在19世紀末,現代泰國的締造者朱拉隆功(拉瑪五世)主持修建了泰國的第一條客運鐵路,就是從曼谷通往東北重鎮呵叻的東北線。這條鐵路正是在北沖“切開”了考艾山,由此進入呵叻高原。
我們來此,是想要打卡“東巴耶延山—考艾山森林保護區”。這處保護區在2005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由五個國家公園及自然保護區組成,以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著稱。
5月份是中南半島最燥熱難耐的時刻,雨季還未來臨,雨林似乎也顯得倦意沉沉。當我們站在北沖車站簡陋的出站口,鮮有外國游客一同出站。
對世界遺產愛好者來說,自然遺產的“打卡”難度通常要比文化遺產更高,交通往往是最大的難點。但在旅游業完善的泰國,我們只是隨口在旅舍前臺詢問了一下前往考艾的交通方式,就馬上得到了一張一日游的行程單。淡季的報價也相當便宜,折合人民幣不到200元,包含了接送服務、一日游向導和一頓午餐。
旅舍老板給我們推薦了一家神奇的餐廳,大堂內堆滿了各種毫不相關的手辦、裝置、紀念品,超人和米老鼠們擠在一堆熱帶風情的生活用具之中,各種式樣的吊燈懸掛在中國風格的牌匾和唐人街的店招上方。
圍繞就餐區域的櫥柜,仿佛是一座時光停駐的游戲場,也像是博物館中定格的懷舊世界。我無從判斷某張桌子到底是餐桌還是陳設品。我們游走其中,幾乎忘記自己已是饑腸轆轆。
這座讓人難以理解的餐廳,就建在溪流邊的高腳屋中,緊挨著濃郁的雨林,上方甚至還有一座吊橋飛跨而過。在水聲中,我們食不知味,仿佛已墜入考艾的迷幻森林。
餐畢返回旅館的路上,高原的氣溫已然比曼谷的夜色更涼爽一些。在一個轉角過后,我們走出了店門外美國超人的視線,重新回到了泰國小鎮的黑暗之中。
我有些難以置信地與旅伴確認,這頓晚餐是真實存在過的嗎?這處雨林中的魔幻餐廳,仿佛是通向平行世界的入口。
清早,向導在旅舍門口接上我們,又在北沖城里盤桓兩圈,在小鎮的各個角落“搜刮”來幾位不同膚色的旅行者,便向國家公園進發了。
進入公園的第一件事,是要給自己的雙腳戴上“袖套”—盡管歷經半年的旱季,雨林已是一年中最干旱的時刻,但毫無經驗的旅行者仍然可能在森林中遭遇水蛭的騷擾。
在旅舍里報名時,老板就已經一再強調,必須要穿長褲出門。這樣還不夠,向導還示范如何在襪子和褲腿外,套上長長的“袖套”,再穿好鞋子,才可確保兩腿無虞。

北沖餐廳
盡管有豐田車代步,但我們仍不時要跳下改造后的敞篷后座,再下車徒步。山林掩映的道路兩側不時有猴子出現,但我們來不及停車,要趕往向導的私藏景點。據他所說,最近幾天,有“一家”毒蛇在那附近活動。
我們躡手躡腳地走進雨林,對蛇的恐懼已經主宰了我。我緊隨在隊伍的末尾,祈禱著這一家子不要突然出現。緊接著,隊伍前方開始發出小聲的驚呼。向導示意大家保持安靜,游客們輪流向前,在一根樹枝上找到那條晶瑩剔透的綠色小蛇。
小蛇只比筷子稍粗,通體翠綠,與周邊環境渾然一體。近視的我湊到距離僅有20~30厘米時才發現它的存在,不由被嚇得后退兩步。我還從來沒在野外與一條蛇如此近距離相遇過。向導開玩笑“安撫”我,像是這樣的“嬰兒蛇”,被咬了只需要截肢就夠了。
我們很快在附近的叢林中發現了小蛇的母親,它也盤旋在不遠處的樹枝上睡覺。我盡可能保持著數米的安全距離,隨時準備一路狂奔離開。不過事后回想起來,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偌大的叢林之中,人們居然會熟悉某一家蛇的日常,竟然還能準確地“串門”,這聽起來就像是一個神話。
這個迷亂的雨林世界,當然有自己的秩序,淺嘗輒止的外來者總是難以一時窺破。那些叢林中高大的無花果樹,被向導戲稱為熱帶動物的711便利店,各種鳥類、松鼠、猴子、貍貓都會在這里覓食,而且它的確是全天候營業的。
無花果樹并非不會開花,其花朵開在果實內部,花粉由與其共生的榕小蜂傳播,而榕小蜂的產卵、孵化與死亡都在無花果的果實內發生—對那些食用無花果的熱帶動物(以及人類)來說,這構成了額外的蛋白質來源。
為了在雨林中爭奪寶貴的陽光資源,熱帶的無花果樹要比其他區域的更為高大,可以長到10米以上,底部常常形成一些巨大的、中空的“樹洞”,猶如一個個天然的房間。
向導開玩笑“安撫”我,像是這樣的“嬰兒蛇”,被咬了只需要截肢就夠了。

北沖餐廳一角

考艾國家公園

公園內的蛇
爬上無花果樹看似雜亂的根部,是許多旅行者的“留影任務”,但在經受了蛇的刺激之后,我沒有勇氣靠近那些“暗室”,我恐慌地認為那里也許是一個蛇窩,或可能有蜘蛛的巢穴。
午餐后,向導帶我們去看考艾最著名的觀景點之一Haew Suwat瀑布,但正值旱季的尾聲,這處瀑布斷流已久。同行的歐洲游客不以為意,紛紛跳入瀑布下的水潭之中,只剩我們兩個中國游客面面相覷。
然后,我們又徒步穿越了草原,登上了幾座瞭望塔,再爬山抵達公園內的最高點Pa Deo Dai巖,這里是俯瞰考艾的極佳觀景點。
夕陽西下,氣溫漸漸降低,象群出動了??及南驅儾恢獜哪睦锏玫角閳?,又或許他們都熟悉這些野象的習慣和地域,我們眼看著國家公園里的大小車輛都躁動起來,在觀光公路上展開了一場前赴后繼的追逐賽。
突然一個急剎車,路邊叢林里就有一只落單的野象在悠閑地覓食。向導提醒我們,野象具備著與可愛無害的外形不相匹配的巨大破壞力,圍繞著野象活動的區域,幾輛觀光車上的游客們圍成一個半圓,謹慎地保持著距離。

他說,這是在考艾的7年里,他第三次看到黑熊,比找到毒蛇和象群更令人激動。
在趕往象群集合點的路上,我們途經一條小河,突然傳來向導的情報:幾十米外的河岸上,一只年幼的黑熊正獨自喝水。還未等到同車的旅伴反應過來,我已經跳下了車輛,在橋上按下了許多快門,同伴們紛紛下車,但橋上的躁動似乎驚擾了這只年幼的黑熊,它退后幾步,倏忽消失在河畔的叢林中。
這是向導一天里最欣喜的瞬間,也是為數不多他袒露自身經歷的時刻。他說,這是在考艾的7年里,他第三次看到黑熊,比找到毒蛇和象群更令人激動。
我幾乎對動植物一竅不通,更多的興趣還是在人。7年從事相同的講解工作,大概會給許多人帶來職業發展的焦慮吧,但對他來說,讓更多人了解這片雨林,似乎是一件極快樂、極有成就感的事。每天帶著不同的游客去尋找毒蛇、識別大象的糞便、攀爬無花果樹、徒步穿越草原……他顯得比游客更有熱情和好奇心,那份熱愛與責任感是無法掩飾的,并且不知不覺就會感染身邊的人。
在旅途上,我時常在別人的經歷中重新觀照自己的生活,許多思考是膚淺的,但我的確在許多人身上得到過啟發與激勵。對于我曾經習慣的旅行來說,在恰當的時機抵達那些“正確”的打卡點,留下幾張滿意的、卻可能永遠不會回看的風景照,似乎是機械式旅行的全部內容。
但考艾并沒有這些,旱季的尾聲只有燥熱的氣候、斷流的瀑布、沉悶的山林,無花果樹與黑熊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如果不了解雨林的生存邏輯,這些驚喜并不能持續帶來什么。
但好在我們有一位充滿熱情的向導,他巨細靡遺地介紹關于雨林的一切,盡管其中的許多我都已經淡忘了,但始終記憶深刻的,是雨林里的自由、快樂、截然不同的世界秩序。我滿懷期待,期待在雨季時重新回來。
特約編輯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