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云

全世界每年約有3700萬人感染艾滋病毒,造成68萬人死亡。僅僅在非洲東部和南部,便有2060萬人感染。全球確定死于艾滋病的人數,累計已達3600萬人之多。
自1981年全球報道首次病例以來,40年里艾滋病從未被徹底攻克,反而引起越來越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問題。
2021年11月15日,一篇發表于《內科醫學年鑒》的文章,在醫學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拉貢醫學研究所的免疫學家徐宇帶著研究團隊,發現了全球第二例未經治療而自愈的艾滋病毒感染者。
這是一位來自阿根廷東北部埃斯佩蘭薩的女士,2013年,她23歲時,被確診感染了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在人體的潛伏期,平均達8~9年,其間幾乎不會有任何癥狀。所以,這位阿根廷女士當時并沒有接受任何與艾滋病相關的治療。8年之后,研究團隊對她身體內超11.9億血細胞和5億組織細胞進行了檢測,沒有在她的基因組中發現任何完整的艾滋病毒序列。換言之,她的免疫系統可能已經清除了艾滋病毒。
無獨有偶,去年8月,在美國舊金山發現的第一例自愈患者洛倫·威倫伯格,也由徐宇研究團隊進行了基因檢測:在數十億個細胞中,他們同樣沒有發現任何完整的HIV病毒序列。這個全球性的重大發現,于2020年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

2020年8月,在美國舊金山發現的第一例自愈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洛倫·威倫伯格
全球確定死于艾滋病的人數,累計已達3600萬人之多。
這種“清除性治愈”機制,之所以引起醫學界轟動,主要還是因為,艾滋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被認為是不可治愈的,自愈更是不敢奢望的事。
1981年5月18日,通過一份同性戀報紙,艾滋病第一次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然而,人類與艾滋病之間的戰爭,可能已經持續了上百年。
通過對艾滋病毒進行溯源,研究者發現,早在20世紀初,艾滋病毒便可能從西非的靈長類傳到了人類身上。
20世紀初的非洲,城市開始大發展,出現了很高程度的性濫交和賣淫等行為,導致梅毒等性病大流行。1928年,僅僅在剛果金沙薩東區的女性居民中,便有多達45%的妓女。5年的時間,導致這一地區的梅毒患者比例高達15%。
梅毒產生的生殖器潰瘍,可加速艾滋病在性交過程中的傳播。當然,這一時期艾滋病毒的傳播,人類是完全無感的。人們確切知道的最早艾滋病病例,是1959年因不明疾病死亡的剛果籍男子—不過,這也是通過后來的研究確認的。
在此后的幾年時間,艾滋病就已經開始在美國流行。到1978年,美國已有數千人感染,但當時的人們對此一無所知。直到1981年6月5日,美國疾控中心(CDC)接到一份特殊的醫學報告,艾滋病的神秘面紗才逐漸被解開。
這份醫學報告顯示,洛杉磯的4名男子因感染卡氏肺炎囊蟲性肺炎而死亡。這種疾病在人類中的發生概率極低,同時出現4名感染者顯得很不正常。美國疾控中心正對此疑惑重重時,又收到了26例卡波濟肉瘤患者的報告,這種疾病同樣十分罕見,在人群中的發生比例僅僅只有1/150萬。
通過對比這些病人,研究人員發現,他們都是男同性戀。再加上兩種罕見的疾病都是由免疫缺陷引發的,于是研究人員把新發生的病癥命名為“男同性戀免疫缺陷癥”。

早在20世紀初,艾滋病毒便可能從西非的靈長類傳到了人類身上
但在同一年,便出現了靜脈注射吸毒者出現相似免疫缺陷的報道。隨著大量非同性戀患者的出現,研究人員才意識到,這個疾病,不僅可以在男同性戀之間通過性傳播,也能通過血液傳播。
因此,到了1982年8月,美國疾控中心才正式命名這種疾病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簡稱“AIDS”,確定為一種傳染病。同年,AIDS隨著美國的血液供應傳入了中國,中文將它譯為艾滋病。
這一年,美國便報道了大量病例,涉及13個州。到12月,更是確定了世界第一例因母嬰傳播患艾滋病的嬰兒,引起了世界范圍內對艾滋病的巨大恐慌。
醫學界開始對艾滋病毒進行積極研究。1983年5月20日,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的呂克·蒙塔尼耶帶領團隊發現,艾滋病毒可能是一種逆轉錄病毒,并在11月由美國科學家羅伯特·加洛加以確認。但直到1986年,它才被正式命名為“人類免疫系統缺陷病毒”(HIV)。
經過長期的研究,科學家發現,HIV是一種十分狡猾的病毒,進入人體后,它們會直接入侵人體的免疫細胞—CD4+T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在這些細胞中,HIV病毒會把自己的RNA序列逆轉錄成DNA,然后插入人類DNA鏈,形成“前病毒”。
由于隱匿在細胞中,前病毒可以輕松逃避免疫機制,并能通過細胞復制傳給子代細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宿主細胞就是HIV病毒儲存庫。當度過潛伏期之后,病毒儲存庫便會大量復制HIV病毒,造成免疫細胞的大量死亡,引起人體免疫功能全面下降,從而感染各類致命病菌,發展成免疫缺陷綜合征。發展成晚期的艾滋病人,最終會死于各類感染、惡性腫瘤以及全身性衰竭等。
HIV的可怕機制,引起了全球的高度重視。早在1985年,美國食藥監局(FDA)就通過了世界首個艾滋病毒檢測方法,用于血液供應站的病毒檢測。
1987年,FDA便批準上市了第一款抗艾藥物—齊多夫定。它可以通過阻斷艾滋病毒逆轉錄酶,來阻止病毒在細胞內的復制,但它并不能徹底清除HIV病毒,且對人具有毒理作用,會產生至少數十種不良反應,抑制骨髓,增加癌變風險。
不過,在1992年,FDA批準另外一種逆轉錄酶抑制劑—胞苷和齊多夫定混合使用,從多方面交叉抑制艾滋病毒。
隨著越來越多的抗艾藥物被發明,醫學界對治愈艾滋病越來越有信心。然而到了1993年,研究者卻發現,艾滋病毒可以藏在淋巴結和其他組織和器官中,這對艾滋病毒的清除和疫苗設計來說,都是巨大的難題。
1995年,艾滋病蛋白酶抑制劑—沙奎那韋上市。沙奎那韋可以選擇性抑制HIV蛋白酶的活性,抑制艾滋病毒在身體內的擴散,通常與其他抗艾藥物聯用。
迄今為止,雞尾酒療法依舊是對付艾滋病的最有效治療方案。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下,HIV-1病毒正從培養出來的淋巴細胞出芽,準備進一步擴散

2021年12月1日,一名肯尼亞婦女正在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Vs)
至此,艾滋病的治療,依舊沒有真正的特效藥,甚至沒有一種十分理想的方案。艾滋病也一度被認為是絕癥。
但到了1996年,一切開始改變,鼎鼎大名的“雞尾酒療法”在這一年誕生了。
雞尾酒療法原指“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由美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開創。顧名思義,雞尾酒療法本質上也屬于一種聯合用藥療法,但它卻有著前所未有的開創:雞尾酒療法需要使用3種或以上的抗病毒藥物,針對艾滋病毒繁殖周期的不同環節來進行治療,至少包含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非核苷類逆轉錄酶抑制劑和蛋白酶抑制劑這三種不同的抑制劑。
雞尾酒療法不僅可以減少單一用藥產生的抗藥性,還能最大限度抑制艾滋病的發展,從而大大延長壽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迄今為止,雞尾酒療法依舊是對付艾滋病的最有效治療方案。但為了徹底攻克艾滋病,醫學界在更多的領域進行著積極探索。
1998年,美國VaxGen公司招募了5000名志愿者,進行大規模的艾滋疫苗測試。但到了2003年,該公司進行III期臨床試驗時,卻發現研發的AIDSVax疫苗,并不能防止艾滋病毒感染的發生。
VaxGen公司的折戟,并沒有阻止艾滋疫苗的研發腳步。美國默克公司經過不斷試驗,試圖研發“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并將其命名為MRKAd5。然而,到了2007年9月,默克公司的研究卻被突然叫停。

2012年,“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
原來,初期的試驗結果便顯示,MRKAd5疫苗不僅不能保護高危人群,反而可能導致一些志愿者更容易受到艾滋病毒的感染。
面對艾滋疫苗研發的屢屢失敗,甚至連美國這樣的生物醫藥大國也不得不選擇放棄。2008年7月,時任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主任的安東尼·S. 福奇向世人宣布,該機構原計劃進行疫苗研究的經費將投入HIV的基礎研究。
在疫苗研究上的碰壁,并沒有影響艾滋病研究的進展。2009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一篇文章引起了世界轟動:全球首個治愈的艾滋病患者誕生了,他是“柏林病人”蒂莫西·雷·布朗。
原來,早在2007年,蒂莫西·雷·布朗因患白血病而接受了骨髓移植,而捐贈者的身體中,恰好存在能阻斷HIV的CCR5突變,從而讓艾滋病徹底被治愈。但經過研究發現,“柏林病人”的治愈具有獨一性,難以復制。
隨著基礎科研取得進展,人們又看到了攻克艾滋病的希望。2009年,美國科學家首次破譯了艾滋病毒的完整基因組;2013年,艾滋病毒包膜蛋白的原子結構被破譯。
全新的發現引領著新一輪的技術突破。2014年,艾滋病的基因療法取得了重大突破,被美國科學家卡爾·朱恩團隊利用“基因剪刀”改良的T細胞,可以在艾滋病人身體內存活數年之久。它可提高患者免疫力,延長患者壽命。
2019年,美國研究者開始著手試圖通過“基因編輯”工具徹底消滅艾滋病毒,且已經在23只小鼠身體中試驗成功;而中國科學家則試圖復現“柏林病人”的奇跡,通過人工失活CCR5基因,希望阻斷艾滋病毒的發展,達到治愈的目的。
當然,這些技術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距離臨床還有較遠的距離。可不難發現,近年來的艾滋病治療技術,往往朝著徹底治愈的方向發展和探索。而這兩年出現的艾滋病自愈案例,無異于給醫學界帶來了全新的視野和研究方向。
自愈患者身體中存在特定的殺毒T細胞,如果科學家能夠研究明白此中的免疫機制,就有可能開發出全新的治療方案,做到艾滋病的清除性治愈。
相信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終有一天,我們會徹底攻克艾滋病。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