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市農業農村局 王俊哲 宋久洋 王從 王勇勝 張淑芳
為圍繞“四優四化”決策部署,加快汝州市優質小麥生產基地建設,根據河南省強筋、中強筋及弱筋小麥品種參考目錄,汝州市組織專家對優質小麥市場行情、種植規模進行了調查。根據汝州市的氣候、土壤分布情況、常年種植情況、訂單情況及相關品種在河南省區域內的綜合表現情況確定開展12 個優質小麥新品種比較試驗,為優質小麥的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參試強筋小麥品種有12 個,分別為周麥30、鄭麥366、新麥26、豐德存麥5 號、濟麥4 號、鄭麥119號、周麥32 號、鄭麥369、鄭麥158、鄭麥379、偉隆169、洲元9369,其中周麥30 為對照。
試驗于2019 年在汝州市溫泉鎮園欣軒家庭農場進行,前茬作物為玉米,供試土壤質地為砂姜黑土,土壤肥力中上等,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為2.03%、全氮含量為0.92 g/kg、有效磷含量為18.23 mg/kg、速效鉀含量為167 mg/kg,土壤pH 為7.9。
試驗采用新品種大區對比法,隨機排列,每個品種小區長60 m,寬40 m,種植行距20 cm,小區間隔50 cm,小區四周設有保護行,共占地3.33 hm2。
2019 年10 月27 日播種,播種前統一用苯甲·吡蟲啉進行拌種,機械化播種,每667 m2施入復合肥(15-15-15)50 kg,氮肥13 kg,除草劑為雙氟·唑草酮,其他田間管理措施與當地大田相同。2020 年6 月5 日進行測產。
數據處理分析采用EXCEL2003 軟件,處理間差異顯著性檢驗采用新復極差法,顯著性分析水平為0.05、0.01。
表1 列出了小麥生育進程,10 月27 日播種,從出苗到收獲,全生育期 210 d 左右,抽穗最早的品種為鄭麥379 和鄭麥158,最晚的品種為偉隆169,相差為3 d。成熟最早的品種為6 月3 日收獲的鄭麥366 和鄭麥369,最晚的在6 月5 日收獲,出苗期、返青期、拔節期、抽穗生育期各品種間整體差異不大。
表2(見下頁)列出了不同供試品種的成產三因素,畝穗數最高的為豐德存麥5 號,畝穗數為41.71 萬穗,與偉隆169 的畝穗數差異極顯著;穗粒數最高的為偉隆169,每穗38.44 粒小麥,與濟麥4 號、豐德存麥5 號、周麥32、鄭麥119、鄭麥369、周麥30(CK)的穗粒數差異不顯著,與鄭麥366、鄭麥379、鄭麥158、新麥26、洲元9369 的穗粒數差異顯著;千粒質量最高的為濟麥4 號為46.02 g,與鄭麥366 的千粒質量差異不顯著,與其他供試品種差異顯著。由此可以看出,單個的成產因素不足以促進小麥高產,而是畝穗數、千粒質量、穗粒數三者具有適當的比例才能促進高產,田間成產三因素綜合表現較好的有濟麥4 號、豐德存麥5 號、鄭麥366、鄭麥379、周麥32。

表1 不同小麥品種生育期調查

表2 不同小麥品種成產三因素調查
由表3 可知,區組間F 值在0.05 和0.01 顯著水平上均比處理間要高,組間變異大于組內變異,說明12個品種間的差異是由于品種因素造成的。

表3 方差分析
由表4 可知,供試品種產量較高的有濟麥4 號、豐德存麥5 號、鄭麥366、鄭麥379、周麥32、新麥26,比周麥30(CK)分別增長19.50%、17.55%、13.36%、11.79%、10.47%、10.00%,這6 個品種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與洲元9369、周麥30(CK)的產量差異顯著;產量表現較好的有鄭麥158、鄭麥119、鄭麥369、偉隆169,比周麥30(CK)分別增長9.07%、6.63%、4.61%、4.87%,這4 個品種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與洲元9369、周麥30(CK)的產量也無顯著性差異;洲元9369 和周麥30(CK)的產量之間無顯著性差異。

表4 不同小麥品種產量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