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雨德
(蘭州財經大學 甘肅 蘭州 730020)
營商環境是世界銀行“Doing business”研究調查小組提出的,其在報告中對各國的營商環境進行了排名,并依據調查數據對一國企業經濟周期中各階段進行評價得分和排名,以衡量一個國家新開辦和經營企業的難易程度。
中國十分重視營商環境的建設,繼2013 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要建設法制化營商環境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曾在多個會議中強調構建和穩定營商環境的重要性,還于2019 年10 月8 日國務院第66 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從制度上對創業和已有企業的經營進行保護,以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促進市場和經濟活力迸發。
營商環境對于一個國家企業活力的持續健康發展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且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營商環境逐漸成為政府增強經濟活力的重要推手。因此,國內學者進行了許多研究。
董志強等(2012)[1]通過研究中國30 個城市數據得出,制度軟環境對中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宋林霖和何成祥(2018)[2]基于世界銀行的指標體系對比了中國和其他經濟體的差異,說明中國營商環境的進一步改進要注重深化改革和多維度發展。
杜運周等(2020)[3]研究得出,中國發揮政府和市場二者的互利共生關系可以提高創業活力。
營商環境對于一個經濟體非常重要。世界銀行的營商環境指數是當前衡量該領域最全面的一個指標體系,因此以世界銀行2020 營商環境報告數據分析中國營商環境的現狀,提出進一步改進的建議。
在世界銀行2020 營商環境報告中,中國的營商環境2015 年處于第90 名,在2018—2019 年排名從78躍升為46,并在最新的2020 年報告中達到31 名,連續兩年成為營商環境提升最快的十大經濟體之一。這一系列改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改革,降低了開辦企業的難度,降低稅費,減輕了企業的經營負擔。

表1 世界銀行2020 營商環境報告中國各一級指標數據
表1 列出了世界銀行對中國各指標的評價得分和中國在世界上的排名,從數據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中國的法制化營商環境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合同執行、產權登記以及對少數投資者的保護3 項指標排名分別為世界第5、28、28 位,表明中國通過建立完善產權制度,已初步從制度上對企業經營進行保護,但還沒有達到迸發企業活力的程度,法制化進程仍需繼續推進。
二是中國的制度改革取得了成果。開辦企業、辦理施工許可亮相指標排名靠前,說明中國放管服、“互聯網+”審批、一站式審批和負面準入清單等制度改革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與法制化發展一樣,中國在制度改革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已有了很大進步。電力指標獲得世界第12 名,說明中國近幾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四是中國營商環境在金融和財稅方面仍然相對落后。需要出臺政策和進行改革來提高企業獲得貸款的能力,并切實降低企業稅費,以降低企業經營成本,提升活力。
從報告中可以看出,中國營商環境相對突出的問題是企業融資和稅收負擔過重。中國金融市場一直存在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中國最需要融資的小微企業就是民營企業。從民營企業稅收貢獻超50%、發明專利占比超75%等數據可以看出,民營經濟是創新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想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就要盤活民營經濟。由于信息不對稱和風險問題,導致中國民營企業這一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長期飽受融資約束的困擾。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踐行、營改增以及對科創企業的補助政策出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但仍然需要通過相關政策和新技術去保護民營企業發展,例如完善信用信息平臺的構建、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和傳統金融體系、加大優惠力度等。
近年來,中國為了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一直在大力推行減稅降費政策,而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營改增政策的推行會顯著降低企業流轉稅賦稅,增加企業的流動資金,從而促進企業進行投資和創新[5]。但從報告中可知,中國北京、上海兩地的總稅率(稅收/ 利潤)高達59.2%,比美國的39.9%高了19.3%,說明中國企業仍然在稅收負擔較大的環境下發展。這雖然可以提升政府的執政能力,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業的創新能力[6]。
因此,在稅收政策下,改革應該全面衡量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在不影響政府調控能力的情況下切實降低企業賦稅負擔,提升企業經營活力[7]。
根據世界銀行2020 營商環境報告可知,中國在營商環境建設中的法制和制度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不菲的成績,但是必須要認識到,中國這幾個指標的排名仍然處在30 名左右,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中國在稅務負擔和融資環境方面發展較慢,需要在后續發展中投入更多的關注。因此,中國要建立良好的營商環境,應該秉承“三去一降一補”的理念,在調整各方面結構的同時,迸發企業活力,補齊經濟發展存在的短板。
融資環境方面。一是中國融資領域的法律建設仍然不夠全面,缺乏一個完善的、系統的規劃[8],因此應構建完整的制度和法制框架,明確規定貸款人和信貸人的權力義務,并通過切實有效的制度保護二者的權益,例如市場主體失信懲罰的機制措施等,通過法律的強制手段先完成信用信息體制的建立,讓企業樹立信用的意識,逐漸形成一個良好的金融生態系統。二是中國解決融資問題需要依靠多元的金融體系,鼓勵銀行在繼續發揮作用的同時加大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力度,并以政策防止銀行資本在金融體系內空轉,而沒有對實體經濟產生支持的現象。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能對銀行體系涉及較少的科創領域和小微企業融資約束問題做補充。三是完善多層次直接融資方式,部分科創企業由于其行業特點,輕資產、風險高,并且市場也沒有形成統一的商業經營模式,很難獲得銀行金融體系融資。這種行業需要政府的及時補位、互聯網金融以及股權融資等方式的補足[9-10]。
經濟制度建設方面。一是完善稅收體制,降低小微企業的經營成本。已有的大量研究表明,中國目前的稅收政策,如營改增、放寬小微企業免稅標準等決策對于增強小微企業盈利能力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因此,為了釋放微觀主體的經濟活力,穩定就業水平,中國應繼續并深化稅收體制改革[11-12]。二是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的實質是放開部分政府權力,極大調動市場力量配置資源,主要體現在行政審批的簡政放權上。一方面降低了政府債務風險,抑制了腐敗和尋租現象的產生,另一方面切實惠及企業,減少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行業進入門檻,激發了投資和創業的熱情,有利于提高中國企業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