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 艷,李曉榮
(1.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農業大學財經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從我國于1993 年成立第一家小額貸款機構開始,我國惠普金融經歷了公益性的小額貸款、發展性的小微貸款、綜合性的普惠金融和創新性的互聯網金融4 個階段。雖然在形式上已經打造了多層次、多方位的金融格局,但是受到傳統金融模式和技術的限制,我國普惠金融成本高、可使用條件不足,出現了發展瓶頸。
2016年我國通過了《G20 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界定了數字普惠金融的概念,提出了普惠金融發展的相關要求。數字普惠金融指所有可以通過數字金融服務促進普惠金融發展的活動,例如支付、轉賬、銀行對賬單等,目的在于借助數字技術提高普惠金融的發展水平。
數字技術成本低、應用廣泛、群眾接受度高,因此通過數字技術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成為必然。智能手機大范圍普及后,云支付、網絡服務、通信服務等迅速擴展,給數字普惠金融的應用提供了現實基礎,為數字普惠金融在脫貧攻堅中的應用提供了可能。
目前,甘肅省普惠金融對象廣、貧困度深、扶貧問題突出,給新時代的扶貧工作帶來了挑戰。借助數字技術的優勢,數字普惠金融能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對促進脫貧工作有重要意義[1]。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與互聯網技術結合的新型金融業態為金融服務帶來了新活力。新型金融業態形成之后迅速融入城市和農村,特別是近年來數字金融在農村地區發展迅速。《中國農村地區支付業務發展情況報告》顯示,2015 年我國的網民數量達到了6.88 億,農村地區網民占比28%;手機銀行開通2.76 億戶,當年金額高達13.7 萬億元。2018 年農村地區網民占比超過30%,手機銀行開通超3 億戶,當年業務金額超過20 萬億元。這說明數字金融在農村地區不僅應用廣泛,并且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趨勢。
金融精準扶貧是在精準扶貧的基礎上加入普惠金融的形式,因為普惠金融和精準扶貧具有目標一致性,因此普惠金融能根據精準扶貧的目標和要求在貧困戶脫貧、小微企業融資等方面起實際作用。數字技術和金融服務都有普惠的特點,兩者可以相互補充。數字技術可以彌補傳統金融覆蓋面窄的缺點,擴大普惠金融的使用范圍,讓甘肅省的貧困戶、微小企業都能得到真正的幫助[2]。
數字普惠金融借助數字技術的優勢,利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在沒有實體網點的農村地區也能開展工作,有效彌補了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農村地區居民通過網絡支付、移動支付等現代數字技術可實現快速交易和金融往來,這是傳統金融服務所不具備的。
數字普惠金融將業務范圍延伸到傳統金融無法觸及的偏遠農村,拓展金融基礎終端覆蓋范圍,讓甘肅省貧困地區的群體也能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務,降低了基層金融服務的成本,滿足甘肅省貧困群體的支付需要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需要,有效解決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難題[3]。
數字普惠金融能突破地域限制,將不同地理空間上的“三農”和小微企業結合起來,形成特色服務。同時各地區還可以根據當地情況建立特色化、專業化和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平臺。
甘肅省金融機構利用大數據技術搜集貧困群眾特征及小微企業需求,進一步細分金融服務市場,實現精準營銷,對提高金融機構服務質量和效率有極大幫助。同時,金融機構將金融資源迅速、精準地傳遞給需要者,給客戶提供資金、信息、技術等個性化服務,給貧困地區的群眾提供創新創業的機會,對維持社會穩定具有促進作用。
在數字普惠金融的支持下,電子支付成為潮流。電子支付能降低假幣流通頻率,給使用者提供便利和安全,成為當今社會的一種隱性福利。
對金融機構來說,建設物理網點和管理現金需要極高的成本,并且容易發生失誤。實施數字金融之后,金融機構可以減少相關開支,將精力放在其他方面,例如提高支付服務資金轉移效率、提高金融服務產品交叉競爭力,這樣既能提高用戶體驗,又能提高金融機構競爭力。對用戶而言,數字金融可以減少用戶使用金融服務的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獲取金融服務的難題,同時給小微企業提供新的融資途徑。
普惠金融借助傳統金融工具發展,但在科技的發展背景下,傳統金融工具對普惠金融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因此,普惠金融應該融合數字技術的優勢,引進先進技術和規范,提高新型普惠金融產品的利用水平,例如普及手機銀行、POS 機、銀行卡等非現金支付工具,這些方式不需要現金流轉,因此操作更加便捷、簡單,成本更低。
政府要鼓勵金融機構使用移動金融、網絡銀行等,提高金融機構的大數據處理能力,創新普惠金融服務方式,加快金融服務平臺和扶貧管理系統的結合,形成綜合體系,提高用戶體驗。發展數字普惠金融之后,甘肅省貧困地區群眾享受到多渠道、低成本、高便捷的金融服務,擁有了良好的體驗,為金融機構在偏遠地區業務開展提供了幫助。
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相適應才能長久開展扶貧工作。甘肅省扶貧工作堅持產業項目帶動和城鎮化發展相結合,融資和融智相促進。甘肅省在扶貧過程中細化工作內容,設置各種專項行動,根據貧困地區金融服務需要開展專項活動,進而優化物理網點和終端平臺。例如開通網絡電子渠道,對水、電、煤、交通等公共服務實行非現金支付;對貧困戶提供小額貸款,與農業生產上下游公司合作,促進農業生產;結合易地搬遷和貧困戶精準對接,改善貧困戶生活環境;提供農村創業貸款、助學貸款等,解決貧困地區人口的就業和上學問題。
基礎設施建設是保證貧困地區經濟長期增加的重要條件和不可缺少的物質支持。甘肅省政府積極推進扶貧政策,提高對貧困農村基礎性、綜合性等資金支持,并逐漸加大支持力度。推進PPP 模式引導民間資本順利進入交通、電力、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中,為甘肅省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提供支持。同時,提高貧困地區市場資源承載功能和聚集效應,提高各主體的參與度和金融資源配置水平,防止因投資增長而形成路徑依賴。除此之外,政府還應實施網絡扶貧計劃,建設信用交換平臺,構建征信數據庫,對接綜合平臺,為金融決策提供參考。
目前,甘肅省已經形成“數據庫+服務網”的信息融資模式,加強與電商、物流等平臺的合作,以“三農”用戶信用體系為基礎,采集貧困戶信息,完善信用評級,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的滲透能力。
甘肅省政府將普惠金融指標納入金融統計范疇,根據各類扶貧項目要求編制統計報告。根據國務院《“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中貧困人口、貧困村、貧困縣、易地扶貧搬遷人口、貧困戶存量危房改造5 項指標,分析甘肅省扶貧工作的開展情況。結合G20 金融指標體系和普惠金融扶貧質量,驗證數字普惠金融的開展情況,將評價結果用于操作指導。
除了積極推進數字普惠金融外,甘肅省還應該借鑒國際經驗,建立科學的數字普惠金融監管標準,保證普惠金融發展和金融風險防范的均衡性,提高數字普惠金融的質量。
在技術層面,保證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的可靠性,安裝殺毒軟件,有條件的可以使用安全性更高的認證技術,例如根據資金金額、賬戶類型等設置驗證,保證金融服務的安全性。在國家層面,制訂免費培訓計劃,與教育部門聯合實施,在貧困山區開展金融知識教育,提高貧困地區群眾對金融知識、數字技術和法律知識的了解,為數字普惠金融的應用奠定基礎。
扶貧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雖然數字普惠金融在扶貧工作中獲得了較大成就,但是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時間短,在安全性、管理策略、制度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甘肅省政府應密切結合實際情況出臺政策,提高扶貧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