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貞(遼寧傳媒學院,遼寧沈陽 110136)
沈陽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有著兩千多年的建城史,有著“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美譽,但是一直以來,沈陽的文化歷史內涵沒有被很好地發揚和保護。近些年來,隨著傳統重工業基地的沒落,沈陽的經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以文化為驅動力,帶動商業發展的路徑被越來越多的人提出,沈陽市政府也正在積極探索以文化為契機的發展路徑,為重工業城市的轉型提供新的思路。
沈陽地區孕育了遼河流域的早期文化,世世代代中華兒女在這片遼闊的平原上生活并繁衍后代,在沈陽這座城市中,發生過許許多多的大事,金朝曾在此處設立首都,并更名為“盛京”,1657年后,因清朝在此處設立奉天府,故沈陽也是大名鼎鼎的奉天。在清朝,沈陽也是備受皇家青睞的地區,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相繼在沈陽修建盛京皇宮,是如今沈陽故宮的前身,沈陽故宮是國家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現存的最完整的兩座宮殿建筑群體之一。此外,還有一些清朝皇帝將陵墓修建于此,其建筑兼顧宏偉和細膩,體現了古代東方人的智慧,如今都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此外,沈陽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中心城市,也有著眾多與工業基地相關的文化色彩,在世界性實地工業普遍衰落的今天,這些工業痕跡就像當初匪夷所思的埃及金字塔、秦始皇陵一般,凝聚著勞動人民的心血,成為一個時期的文明的象征。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文化事業不僅帶給人們愉悅的精神享受,同時也能帶動當地的旅游業和商業發展,成為一座城市融通世界各地人民的突破點。
近些年來,沈陽市政府將文化產業當作重點工作方向來抓,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文化強國戰略,沈陽市提出文化強市戰略,爭取在總體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以此為契機大力發揚沈陽市歷史文化優勢,爭取打響“歷史文化名城”的招牌。為了推動沈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推動人們在文化產業領域消費以及鼓勵文化產業的引進和發展,通過打情懷牌來吸引本地顧客,讓人們體會到原汁原味的老東北風情,黏黏膩膩又甜絲絲的黏豆包,一下一下純手工杵出來的豆瓣醬,還有年節期間必吃的豬肉燴菜,這些都能夠輕易勾起本地人童年美好的回憶。
另一方面是對歷史文物的修繕和開發利用,沈陽作為兩朝古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跡,但是由于一直以來,沈陽的經濟支柱和經濟重心都是實體工業,尤其是在建國初期,以沈陽為首的東北三省為全國的工業生產企業的發展和各類建筑提供了重要而寶貴的半加工材料,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由于是計劃經濟時期,資源的消耗并沒有使得這個城市富裕起來,而在如今,老工業基地面臨著經濟轉型,重新正視歷史為沈陽留下的寶貴遺產,并著手開發現有資源。此外,精品意識也是文化產業的原則性問題,開發不等于濫用,三無產品嚴厲打擊,避免以此毀壞城市品牌形象。
旅游業已經成為近些年來表現搶眼的產業之一,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閑暇時間出去游山玩水,而旅游產業的打造,對于技術要求低,維護費用小,只要有自身的特色便能夠吸引人,已經成為眾多城市由貧困翻身進入小康社會的金手指。沈陽作為文化歷史名城,可以從文化產業帶動旅游業、旅游業反推文化產業的思路進行改革。
從上文論述中可知,沈陽的歷史底蘊是非常豐富的,有文化氣息的旅游景點,往往是吸引人們參觀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的山水風光在地大物博的我國并不罕見,但是如果一處景點纏繞著一個歷史典故,就會變得別有韻味。在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他走過的每一個景點,都發生過那 些蕩氣回腸的歷史故事,在閱讀這本書時,也會有與讀普通山水游記截然不同的感受,這就是歷史文化的魅力,也是歷史對沈陽的饋贈,將歷史遺跡充分與旅游產業相結合,打造沈陽特色旅游文化景點,是文化帶動旅游產業的重點項目。而在旅游業中,同樣可以夾雜著文化的輸出,東北對于中國而言,影響力遠不如南方城市,但是實際上在很長時間以來,北方一直是全國經濟的中心,東北有著濃厚的地方特色,但是很多的手藝和特產已經隨著東北經濟的沒落而漸漸消失,因為缺乏足夠的市場而不被年輕人所青睞,但這些對于前來旅游的游客來說,都是稀罕的物件。一顆顆形狀各異的人參娃,一段段東北特有的秧歌舞,旅游業吸引來了游客,給文化以發展和傳承的空間。地方文化借助這個機會發揚光大,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一種文化輸出。
再美的文化建筑如果缺乏金錢的滋養,也會逐漸變得斑駁,再精心打造的旅游景點,如果失去游客的參觀,也變得毫無意義。無論是歷史文化底蘊的挖掘,還是旅游業的大力發展,究其原因,本質都是為了商業的繁華,穩定而充足的資金能夠幫助地方政府吸引到更多的資源,也能搭建更多的平臺,為城市的未來發展鋪路。

圖1 沈陽故宮全景

圖2 大政殿
在文化和旅游業能夠有機結合之后,要同時考慮商業元素,將更多能夠產生利潤的產品融入文旅一體化的平臺之中。首先就是打造全方位的旅游體系,從宣傳開始,將沈陽歷史名城的招牌打出去,提高知名度和曝光率,這樣才能夠有機會吸引到游客,然后對旅游景區進行包裝,以紀念品等形式引導顧客消費,同時可以打造景區商業街,以及各類娛樂項目和服務項目,幫助顧客在旅游之余能夠盡興地玩樂和休息,提高顧客消費的多元性,提高顧客在旅游過程中的趣味性和體驗感,降低千篇一律的旅游方式所產生的審美疲勞。此外,在進行文商旅結合的過程中,有幾項原則需要注意,首先就是要打造精品產業,對于一個準備作為旅游項目或者旅游項目中一環的物品來說,都需要進行包裝以及不斷地優化,體驗自然不代表想要看到河流污染的現狀,體驗農家樂也并不是真正想要農村的生活,過度自然只會讓人覺得不夠用心。
其次是兼顧地方特色以及發展潮流,地方特色往往是幾十年乃至上百年沒有變過的東西,但是時代在發展,人們也在進步,如果與時代潮流過于背離,也很難讓人接受。
最后,理想化產業不適合存在于急需改革的城市中,牢牢謹記這個大方向,才不至于在發展過程中走彎路[1]。
商業是一個城市的命脈,任何一個城市想要長久的發展,都必須解決其商業支柱問題。
在一個城市因為某種原因需要轉型時,其所能夠依賴的地理優勢或歷史優勢,往往成為其改革的突破點,歷史賦予沈陽使命,而如今的沈陽將要依靠著歷史文化內涵走向文商旅一體發展的道路。
其中肯定會遭遇挫折和失敗,但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鋼鐵般的意志完成經濟的轉型,沈陽旅游業的發展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