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榮
(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江蘇 蘇州 215101)
高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物理觀念、科學探究、科學思維及科學態度與責任等,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是其重要內容。CPS模型關注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筆者“以超重和失重”教學為例,介紹CPS模型及其應用。
美國學者帕恩斯(Parnes)提出了CPS模型(CPS是Creative Problem Solving的英文縮寫,意為創造性問題解決),它以問題解決過程為基礎,強調發散思維與聚斂思維的結合。該模型首先以發散思維為先導,提出多種多樣的問題解決方法,然后再聚斂思維,形成最佳、最合適的解決方案,最后進入執行或下一階段的準備,從而提升問題解決者的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美國的特芬格教授將CPS教學分為四成分、八階段(表1)。

表1
課程標準對超重和失重的要求是:通過實驗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為了認識超重和失重現象,應以實驗為基本方法。筆者以“超重和失重”的教學為例,基于CPS模型,設計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播放視頻:在豎直升降的電梯里,學生站在體重計上,當電梯升降時觀察體重計示數的變化。
師:為什么體重計示數會時大時小?
生:可能與該生站不穩有關,可能與電梯的不穩有關……
師:學生身體狀況沒有問題、電梯的安全質量也沒問題,多次實驗,體重計示數均會時大時小,可考慮是一個物理現象,請同學查閱資料,探索成因。
生:把電梯里的學生抽象成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物體放在桌面上,物體對桌面的壓力即為體重計的示數(稱為視重,注意質量單位與力單位的換算)。當物體向上加速、向下減速、勻速或靜止時,視重會不同,從而導致體重計示數會時大時小。
師:分析正確,體重計示數時大時小的現象,在物理上稱之為超重或失重現象。
師:體重計示數會時大時小,是隨機出現的,還是有規律性?
生:有規律性,電梯加速上升時示數變大,勻速運動時示數不變,加速下降時示數變小。
師:那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
生:因為物體的運動狀態變化的情況不同。

圖1
師:如何解釋上述現象呢?
生:可對物體受力分析,運用牛頓第二定律。
教師引導學生畫出物體的受力分析圖(圖1)。
師:當物體靜止或勻速運動時,視重如何?
生:因為物體處于平衡狀態,a=0,所以FN=G=mg。
師:當物體加速上升時,視重如何?
生:當物體加速上升時,物體具有向上的加速度,FN-mg=ma,則FN=mg+ma,視重FN大于物體所受重力mg。
師:在物理學中,把視重FN大于物體所受重力mg的現象叫作超重現象。
運用同樣的思路可講授失重、完全失重現象。
教師運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表2),請學生歸納出結論。

表2
學生得出結論:物體的加速度向上,出現超重現象;物體的加速度向下,出現失重現象;做自由落體運動(或在宇宙飛船等中)的物體處于完全失重狀態。
師:一同學站在豎直升降電梯里的體重計上,當電梯升降時,體重計示數發生了變化,如何解決該問題?
生:通過受力分析,針對每一個運動狀態,用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解方程,即可作出明晰解釋。
師:以上我們通過觀察現象、尋求方法、利用規律、解釋現象,學到了新知識。
學生在觀察視頻后,通過理論分析,初步認識了超重與失重現象,
為了能夠證明結論的可靠性,將理論與實驗結合起來,設計實驗來進行檢驗。
教師準備好體重計,請一位同學在體重計上從直立到蹲下,并請三名學生代表觀測體重計的示數,向全班同學匯報觀測結果。
生:體重計示數不變、變小、變大、最后不變。
師:結合該生的運動狀態及其變化,請同學們討論、并解釋這一現象。
生:該生下蹲的過程有向下加速和向下減速兩個過程。當該生向下加速時,加速度向下,出現失重現象;當該生向下減速時,加速度向上,出現超重現象。結合具體過程即可解釋這一現象。
本教學設計基于CPS模型,首先創設問題情景,引出成分一(尋找時機、尋找資料、生成問題);學生心中產生問題,自然會生成各種各樣的想法,然后自然引出成分二(生成想法);有的想法對解決問題可行,有的想法不可行,通過學生討論,引發“頭腦風暴”,變發散思維為聚斂思維,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尋求全體同學接受,自然引出成分三(尋求方法、尋求接受),最后為問題解決的成分四(評估課題、設計過程)。
通過教學實踐,不僅順利完成了“超重和失重”的教學任務,還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尋找方法并采用合適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聚斂思維能力,提高了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