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師范大學 浙江 杭州 311121
大學時期正是一個青年走進社會、參加工作并做出貢獻的適應時期,這個階段對于青年適應社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大學生來說,尚未完全步入社會的他們最重要的環境因素便是家庭環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我們對社會的認知、對各種社會關系的認知最初都來自于家庭[1],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影響著學生對社會的認知以及適應程度。而經濟困難的大學生,因為原生家庭親子關系和家庭經濟壓力的不同,比普通大學生面臨著更特殊的困難。因此,本文的重點是基于原生家庭,研究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問題。
本篇論文將“經濟困難大學生”這一概念限定為,登記在學校經濟困難資助名單內、高校即將畢業(大四)的在校生,即經濟困難的畢業班大學生。將研究范圍縮小,首先是經濟困難的判斷容易偏主觀,而登記在學校資助名單內的學生,已經學校的篩選審查。另外,大四學生是半只腳踏出社會的大學生,基本的世界觀已經形成,做好了走向社會的思想、知識、心理準備。容易被就業工作等社會因素激起情緒波動,更值得研究關注,也更能從更多維度體現出社會適應性。
而“社會適應性”這個概念學術界的定義眾多,根據本文研究維度,主要采用我國教育學家方從慧(2008)的觀點,即大學生社會適應性是指大學生對不斷變化著的社會要求、學習方式、人際關系、外部環境等做出反應,不斷地進行心理和行為調整,以順利圓滿完成學業,為走進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所以會主要以學習方式、人際關系、外部環境適應程度和社會要求符合程度進行調查。
2.1.1 《親子關系診斷測驗(PCRT一C)》 該測驗量表由日本東京學蕓大學名譽教師、田中教育研究所所員品川不二郎等編制,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教授周步成、方真主修,被證實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該量表從對親子關系的評價出發,每道題均采用三級評分,對十種親子關系類型的具體解析。
2.1.2 《大學生社會適應性量表》 該量表由湖南師范大學盧謝峰副教授于2003年編制,量表分為七個維度,共66題。此量表的問題維度通過大量調研分析確定,且經過了后續的研究論證,是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研究中最廣泛的基礎工具,所以選擇了這份權威的量表。
經過刪減,在我們本次研究中運用到以下四個維度,分別為心理優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性和心理彈性。問卷分為學習適應性、人際適應性、角色適應性、職業選擇適應性、生活自理適應性、環境認同適應性和身心癥狀適應性七個模塊。得分越高表明適應性越好。此份研究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數為0.72,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歧視知覺量表和適應性量表均采用Likert 5點計分法,即從“1”表示“完全不符合”到“5”表示“完全符合”。
2.2.1 問卷調查相關 基于上述兩份量表,我們可以得出被試大學生的親子關系評價及其會適性水平兩個因素。因為家庭是影響社會適應性的重要因素,我們選擇將原生家庭親子關系作為因變量,這樣設計也有利于后續分析兩者的相關性問題。同時,我們的問卷也基于以上兩份業界權威問卷做了一些整合和刪改。(參考附錄)
此次研究我們主要利用上述兩份問卷進行數據分析以及理論探討。問卷以線上和線下的形式同步分發,線上問卷對象集中在江西財經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上海大學,南昌航天航空學院,線下問卷集中在江西警察學院。
2.2.2 小組訪談及深入采訪 進行問卷調查分析之后,再在有效問卷中挑選出,工作組認為有進一步溝通研究價值、有代表性的同學。經過對方同意后,組成焦點小組,在釘釘群進行線上討論以及圓桌會議。再選其中愿意深層次分析自我家庭與現在自我的社會適應性的同學進行單獨訪談。最后前往浙江省寧波市、江西省贛州市以及南昌市對這部分同學的原生家庭進行采訪和調查。多維度進行調研,最終進行相關問題的分析,有利于最后結果分析以及對策探索。
3.1 親子關系總體狀況 從總體來看,在親子關系的十個類型中,只有不安型不良比重大于良好比重,其他類型均是良好所占比重大于不良比重,其中,盲從型良好情況所占比重最大(86.7%),其次是溺愛型(84.6%)和不一致型(82%)。這說明被試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親子關系總體狀況也是較好,但仍存在不良情況,特別是大多數父母對子女仍存在過分的擔心,給予青少年過多的幫助和保護。
從不同性別來看,在親子關系的十種類型中,男孩只有消極拒絕方面良好的比重大于女孩的比重,在其他類型良好的比重均低于女生,由此可見,在經濟困難大學生中,父母對女孩的忽視、不關心多于男孩;而相比女生,男孩則更為缺乏家長有效的的監督和干涉,受到過分的保護和溺愛,家長對其表現出的管教態度也缺乏一貫性和一致性。這也不意外的反應出重男輕女現象仍然存在。
3.2 社會適應性總體情況 我們對量表中的社會適應性的各維度進行描述統計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適應性總量表的平均分為3.11,平均分越高代表社會適應性越好。研究社會適應性量表一階因素的四個維度:心理優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性和心理彈性,簡單分析可知,經濟困難大學生的自信心以及心理優勢感顯然不足。但在自主能力和樂觀感上很突出。其中二階因子太過復雜,不做詳細討論。
3.3 親子關系與社會適應性的相關分析 分別用親子關系的十種類型與社會適應性進行相關分析。親子關系的十種類型中只有期待型和干涉型與社會適應性的相關不顯著(p>0.05),其他類型均與社會適應性呈顯著相關(p<0.05)。其中,消極拒絕與社會適應性的相關強度最高,Pearson相關系數為0.540,其次為積極拒絕,相關系數為0.501。再接著是溺愛型、盲從型、嚴格型、不一致型、矛盾型,不安型與社會適應性的相關最弱,相關系數為0.176。
在與社會適應性呈顯著相關的親子關系中,只有不安型、溺愛型和盲從型與社會適應性呈負相關,其余均呈正相關。說明不安型、溺愛型和盲從型良好比例占比越低,父母對青少年的保護、關愛和順從越多,子女的社會適應性越好;消極拒絕,積極拒絕,嚴格型,矛盾型和不一致型良好比例占比越高,父母對青少年的否定式拒絕越少,對青少年采取頑固、強迫的態度越少,且父母的管教態度越趨向前后、雙方的一致,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性越好。
3.4 親子關系對社會適應性的預測效應 我們對兩個量表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由下表可知,回歸模型通過檢驗(p<0.01),親子關系對農村青少年社會適應性的解釋力為0.630。其中消極拒絕、積極拒絕、盲從型和不一致對社會適應性有較好的預測作用,消極拒絕對社會適應性的預測作用更強(P<0.01),Beta值為0.314。積極拒絕,盲從型和不一致型的預測作用較弱(0.01<P≤0.05),Beta值分別為0.245,0.192和0.155。其他自變量:嚴格型、期待型、干涉型、不安型、溺愛型和矛盾型對社會適應性的預測作用不顯著(P>0.05)。

由此,我們基本可以得出,原生家庭的親子關系顯著影響著經濟困難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勵志生的社會適應性可由其親子關系評價進行預測。其中,消極拒絕型對社會適應性的預測作用最好。其次是積極拒絕、盲從型和不一致型。表現為父母對孩子拒絕越多,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就越差,反之則越高。說明父母對子女的關心關愛越多,越愿意為子女犧牲,子女的社會適應性相對越好。
矛盾和不一致型與社會適應性各維度的相關強度略低于拒絕和服從態度,但相關仍較為顯著,父母對子女管教態度的前后一貫性和雙方的一致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培養子女的社會適應性;支配的態度中的嚴格型對青少年的社會適應的影響顯著,父母根據自己的意愿對子女支配、命令,替子女作出的決定越多,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則越低,反之父母與子女商量的越多,與子女的關系越接近朋友關系、越平等則子女的社會適應性越高;保護的態度中的不安型對青少年社會適應的影響較小,但父母提供的保護和幫助有利于子女樂觀性格的培養,從而有利于提高社會適應性。可見,經濟條件并不是唯一限制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因素,其原始家庭的親子關系所帶來的影響也很大。
本研究的結論指出父母對子女的拒絕、懲罰越多,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就越低;反之,父母對子女的關愛越多,越有為子女犧牲的精神,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就越好。同時,父母對子女管教態度的一貫性和父母雙方的一致性對培養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具有重要影響,一貫性和一致性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培養子女的社會適應性。此外,父母根據自己的意愿對子女支配、命令,替子女作出的決定越多,子女的社會適應性則越低;而父母與子女商量的越多,與子女的關系越接近朋友關系,越平等則子女的社會適應性越高。適度的保護和幫助有利于子女樂觀性格的培養,從而有利于提高社會適應性。父母應給予子女被愛的感覺,避免對子女冷漠拒絕和粗暴懲罰。父母對子女應愛而不寵、養而不驕,避免過度溺愛和盲從。父母應學會做子女的朋友,避免對子女過度支配和控制。父母管教態度應盡量保持一致,避免發生矛盾。
基于研究目的——探索經濟困難學生社會適應性和原生家庭的關系,我們對《親子關系診斷測驗》(PCRT一C)量表和盧謝峰編制的《大學生社會適應性量表》進行了修改整合,形成新問卷進行傳播收集,得到相關數據,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探討十種類型的親子關系對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優勢感、心理能量、人際適應性和心理彈性四維度存在不同的影響,進而全面、系統地探究親子關系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社會適應性的影響。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親子關系對農村青少年社會適應性有顯著影響。消極拒絕、積極拒絕、嚴格型、不一致型和矛盾型親子關系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存在正向影響;溺愛型、盲從型和不安型對經濟困難大學生社會適應性存在負向影響。因此,如需提升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就必須高度重視經濟困難大學生親子關系的改善。家長應多給予青少年關愛、保護,發展與子女之間的平等友誼;同時避免溺愛和盲從,盡量使父母雙方的管教態度保持一貫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