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峰
【摘要】文章基于發展適宜性實踐理念,以“同齡與混齡雙軌制活動模式”為課程實施基本思路,從活動資源提供、實施路徑以及實施策略三個方面闡述了對幼兒混齡活動的適宜性實踐認識和操作經驗,為幼兒園間斷性混齡活動的組織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間斷性;混齡活動;發展適宜性實踐
發展適宜性實踐的核心理念是:年齡適宜性、個體適宜性、文化適宜性和教師教學有效性。因此,我們在幼兒園課程實施過程中,根據幼兒學習與發展的特點,基于現有資源條件,構建了“同齡與混齡雙軌制活動模式”,即幼兒一日活動中有與同齡伙伴共同學習的機會,也有與大齡或小齡幼兒共同生活、游戲的機會。同齡活動主要是指目標指向明確、集中的集體探究活動。混齡活動則主要從發展幼兒社會性角度出發,在某些適宜的活動環節中有機融入混齡活動的資源,滿足每個幼兒不同的發展需求。從混齡教育形式來看,可稱之為“間斷性混齡活動”。
發展適宜性教育方案設計應以兒童發展理論為基礎,特別關注不同年齡發展階段兒童是如何學習的,每個兒童的能力、個性和需要獲得的支持,以及每個兒童的文化背景。因此,適宜的幼兒混齡活動在開發研究過程中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特點:
一、幼兒共享資源空間,教師提供差異支持
適宜的環境為幼兒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提供適宜的環境資源是促進幼兒適宜性發展的基本前提。我們認為,幼兒園的資源沒有班級的界限,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每一人、一物均可供幼兒探究游戲,資源共享是基本原則。在幼兒使用資源時,教師提供差異性的支持,是保證大小齡幼兒均能成長的前提。幼兒混齡活動的資源應具有以下特點:
進階性:兒童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順序,但每個兒童的發展速度不同,不同領域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均衡的。我們在提供資源材料時,既要考慮幼兒之間的年齡差異,同時也要兼顧每個幼兒的個體發展需要。我們可圍繞幼兒發展的核心經驗,提供不同層級難度的資源材料,支持幼兒基于現有水平向最近發展區挑戰嘗試,使之最終獲得發展。例如圍繞上肢力量的鍛煉,很多幼兒園會提供上下兩根繩索做成的“橋”作為運動器材。那怎樣體現對不同幼兒運動能力的差異性支持呢?我們可以提供上下層均固定的橋,上層固定、下層晃動或上層晃動、下層固定的橋,上下均晃動的橋……根據固定與晃動的特點,我們可以選擇木頭、水管和繩索等具有相應特點的材料改造“橋”,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橋”上靈活增加障礙物,進一步提升資源挑戰的難度。這樣一個不限定適用年齡的進階式體育器械,為混齡活動時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都提供了鍛煉和挑戰的機會,支持每個幼兒不斷朝更高水平挑戰。
開放性:混齡活動中,異齡幼兒之間有著比同齡幼兒之間更多的探究興趣和可能性,且他們能力水平層次差異更大,因此混齡活動中的資源應以低結構的材料為主,為不同興趣需要的幼兒進行自主或合作游戲創造更多的想象空間。如進行大帶小戶外游戲時,用各種豐富的自然資源作為幼兒玩娃娃、過家家的材料,滿足不同年齡幼兒對于物品的想象和游戲需要。
互動性:適宜的混齡活動資源有利于幼兒間的互動,能激發幼兒使用資源材料的興趣而使幼兒產生更多互動交往、合作協商等社會性行為,以充分體現混齡活動增強社會性的獨特作用。如,抬轎子游戲中,轎子的轎廂只能容納身型較小的幼兒,為大齡、小齡幼兒共同游戲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開發多元路徑,有機融入混齡
發展適宜性實踐強調游戲的重要性,認為游戲是兒童的社會性、情感和認知發展的重要工具。我們根據一日生活各環節中幼兒的學習與發展特點,選擇適宜我園開展混齡活動的主要環節和活動類型,選定的活動主要有混齡角色游戲活動、混齡探索性區域游戲活動、混齡運動游戲活動、混齡生活活動,以此為幼兒異齡互動提供多元的途徑。
1.混齡角色游戲活動:是指大齡幼兒和小齡幼兒通過共同建構角色區域,合作扮演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自主性游戲。借鑒高瞻課程“計劃—游戲—回顧”的游戲模式,混齡幼兒首先自由結對、自主分組,再討論游戲的角色、內容,制訂游戲計劃,共同布置角色區域,最后開展角色游戲。
2.混齡探索性區域游戲活動:通過創設大小齡幼兒跨班式的美工區、語言區、科學區、數學區、音樂區等探索性游戲區域,引導混齡幼兒運用多種感官、結合多種方式與不同層級難度的材料互動,以滿足其個體發展需要,實現每一個幼兒在原有經驗基礎上的不同提升。
3.混齡運動游戲活動:根據幼兒園的場地特點和幼兒動作發展的需要,我們將場地分為跑跳區、鉆爬區、投擲區等不同的運動功能區域,在每一個運動區域中,提供遞進式的挑戰任務,幼兒在教師的支持和引導下,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運動能力自主挑戰相應的運動項目。
4.混齡生活活動:主要指幼兒就餐等生活環節。在這些混齡活動環節中,我們通過靈活地變革原有的活動方式,設置了如異齡幼兒自主結對、選擇就餐教室、合作布置就餐環境、選擇就餐座位等環節,給幼兒提供更多自主交往、商量和合作的機會,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還能促進大齡幼兒和小齡幼兒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及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
三、挖掘混齡價值,有效策略支持
混齡活動中,應充分考慮大小齡幼兒的活動特點,根據他們的互動需要,從人員組合、活動內容設計等方面提供適宜的支持,實現混齡活動的教育價值最大化。
1.發揮不同跨齡組合的優勢:大齡與小齡幼兒的結伴活動主要分為小跨度混齡活動和大跨度混齡活動。小跨度混齡活動有小中班混齡活動、中大班混齡活動,大跨度混齡活動是指小中大班和小大班幼兒的混齡活動。在確定混齡對象時,我們應具體分析各類型游戲活動的特點和教育價值,明確選擇不同年齡幼兒共同活動的關鍵要素,如實現大小齡幼兒經驗的增長、能力的提升或情感的升華等,以此確定各類混齡活動最適宜的跨齡階段和游戲形式。例如,小班幼兒剛入園時,可以開展小大班混齡生活活動。從小大班幼兒獨立入園開始,到午餐、午睡等生活環節的大小齡幼兒互動,既可鍛煉大班幼兒照顧弟弟妹妹的能力,又能幫助小班幼兒盡快安定入園情緒;當小班幼兒建立了一定規則意識時,可以引導其逐步加入其他類型的游戲活動。
2.形成同伴影響的有效方式:社會學習理論啟示我們,幼兒的年齡差異使混齡幼兒構成異質游戲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幼兒會有更多的機會與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的同伴相互交往,彼此之間擁有大量模仿的榜樣。不論活動中是否有交流互動,幼兒的行為都會對其他小伙伴產生一定影響,都是彼此學習或游戲的潛在資源。我們可以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互動模式,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游戲活動,提供相應的資源,或提出相應的共同任務,引導幼兒觀察模仿、合作協商等,使之在不同的互動影響下獲得發展,這一過程中我們也要及時幫助幼兒豐富經驗、提升能力。
3.保證充足的混齡活動時間:跨班混齡活動較同齡班活動更需要保障充分的活動時間。首先,參加混齡活動的成員可能是動態變化的,但異齡幼兒之間建立一定的情感依賴是混齡活動高質量推進的基礎。因此,每一次開展混齡活動,在選擇游戲伙伴的環節,都要為異齡幼兒進行情感交流、充分互動提供時間,幫助異齡幼兒之間建立信任感、依賴感,這一點對于小齡幼兒來說尤為重要。其次,不同班級、不同年齡的幼兒因為認知、經驗、社會性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在混齡活動中會遇到更多復雜的問題。我們要學會等待,密切關注活動的實際進展,在此基礎上進行適宜性干預。因此,考慮到混齡活動的獨特性和兒童的發展需要,我們更需要保證充足的幼兒混齡活動時間。
【參考文獻】
[美]卡羅爾·格斯特維奇.發展適宜性實踐—早期教育課程與發展[M]. 霍力巖,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劉焱.兒童游戲通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葛曉英.幼兒園混齡教育的組織形態與課程實施.[J].學前教育研究,2018(01):64-66.
華愛華.幼兒園混齡教育與學前教育改革[J].學前教育研究,2005(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