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雅萍
摘要:社會公益實踐活動必須結合生活,還要依據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和學校、社會、家庭共同聯合,能夠促使綜合實踐活動有效開展。雖然現在的實踐活動開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隨著教育的不斷發展,還是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休整,從協同育人的角度下,更加完善實踐活動。
關鍵詞:協同育人;公益向善;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必須要以小學生為中心,然后突出實踐,以此來促進小學生的發展,在進行公益實踐活動時,選取多種實踐內容,讓小學生選擇,強調以小學生為主,在進行實踐活動時,過程是非常重要的,結果只是輔助過程,實踐應該是一個有序并且內容豐富的課程,在進行實踐活動時,必須要體現生活化,根據家庭、社會、學校和協同育人的理念開展公益活動,更進一步的促進小學生的情感發展。
一、家庭、社會、學習協調育人下公益向善開展意義
開展實踐活動要改變之前的教育方式,給小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讓小學生在更加豐富的教學環境中成長,而實踐活動要結合家庭、社會和學校共同完成,能夠讓小學生全方面發展,基于公益向上的實踐活動背景所開展的實踐活動,必須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打破以往的課程限制,讓小學生能夠切身的體會實踐內容,更好地回歸到生活當中,并且讓小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到公益實踐活動當中,無論從哪方面出發,在協同育人的視角下,公益向善的實踐活動開展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家庭、社會、學習協調育人下公益向善開展策略
1.吸引小學生的興趣
以往的實踐活動當中,小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狀態,很難調動自身的積極性,所以結合小學生和社會狀態,在綜合實踐內容時要創新實踐形式,把小學生放在活動的主導地位,讓小學生自由選擇,小學生才能更好地體會到實踐活動的意義,才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1】學校應該支持小學生實踐活動的開展,每個學科為實踐活動提供相對應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夠讓小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在實踐活動當中,還可以讓小學生在活動當中發現自身的問題,以此來更好地拓展各個學科的知識。在開展公益向向善的實踐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小學生思考活動的意義,為什么要做這項公益活動,讓小學生在活動的過程當中體會,讓小學生更好地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以此來豐富自身的情感。比如在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后面都有綜合性的題目,教師就可以依據這個題目進行實踐活動,能夠更好地豐富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小學生在進行公益實踐活動時,也能夠增加自己的社會閱歷,和語文課程相同的數學課程后面也有很多實踐活動,教師引導小學生更好地擴展自己,小學生結合課本當中的內容來進行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豐富自己的知識,還能夠在實踐活動當中運用所學到的內容。在活動當中,提高了小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增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讓小學生在活動中增加自身的道德素養。
2.培養小學生的自我意識
通過公益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逐漸改變小學生的觀念,更有利于小學生自我發展。在參加公益活動的過程當中,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的個性,還有助于小學生志愿服務,更好地帶動小學生投身到公益當中,通過多元化的公益活動,小學生會在活動中發現自己的缺陷,并積極改正。在活動當中和同學團結友愛,積極合作,增加了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在活動當中開闊了小學生的眼界,還能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養。【2】實踐活動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結合班級管理開展實踐活動,把班級管理當中的內容有效地融入到實踐活動當中,讓實踐活動依托班級開展,能夠給小學生創造良好的氛圍。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走入到孤兒院、敬老院等等社會場所當中,讓小學生以表演的形式參與到活動當中,在活動當中感受到幸福,引導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活動中,在進行公益活動時,要打破以往的活動束縛,要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實踐活動當中,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發展。在公益實踐活動中,能夠很好地鍛煉小學生,有助于小學生綜合發展。通過公益活動,激發了小學生的積極性,讓小學生主動地參與到以后的活動中豐富小學生的活動體驗,也提高了小學生的道德素養,更進一步的促進小學生自我完善,小學生在活動當中更加熱愛生活,在以后的生活當中也會不斷地提高自己。
3.實踐活動更加生活化
在帶領小學生參與實踐時,主要是讓小學生來適應社會、適應生活,而家庭處于社會中的一小部分,社區又是社會的剪影。父母對小學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父母是小學生的第一任老師,而小學生又反映著父母,小學生的所作所為都是依托父母形成的,所以家庭教育對小學生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家長的素養決定著小學生的層次,家長的知識、儀態、舉止等等行為都影響著小學生的發展,家長身上所展現的道德素養都會體現在小學生當中,對小學生產生深刻的印象,所以家長具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小學生也會在潛移默化當中提高自己。【3】為了更好地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家長的參與度,家長也可以參與到公益實踐活動當中來。讓小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計劃當中,準備工作都由小學生完成,以此來提高小學生的個人發展,邀請家長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家長在活動當中,扮演一個合作者的角色,和小學生共同完成實踐,通過家長的影響,小學生也會逐漸的提高自身的能力,豐富的社會資源更好地促進小學生開展活動,能夠更好地吸引小學生,帶領小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提高活動的有效性。通過社會公益活動,鍛煉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讓小學生在活動當中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涵養,以此來增加自身的素質,小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社會的美好生活。無論開展怎樣的社會公益活動都要以小學生作為主體,對小學生而言,公益活動能夠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既符合時代發展,又能夠教育小學生,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質,讓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公益活動具有教育含義,在潛移默化當中引導小學生積極的參與到活動當中,更好地樹立了小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促進小學生的綜合性發展。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公益實踐活動是一項貫穿家庭、社會、學校的大工程,需要把三者結合起來,才能夠有效地提高實踐活動的時效性,在活動當中,小學生親身投入到實踐活動中,更進一步的匯聚了小學生的正能量,公益活動的開展更進一步的促進了小學生熱愛生活,促進小學生綜合技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鵬.家校社協同育人的重要意義及三方的角色定位[J].家庭生活指南,2021,37(08):57-58.
[2]呂健,劉素娟.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路徑探析[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21(03):85-91.
[3]白睦錦,黃連花.讓教育之花燦爛綻放——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策略的實踐思考[J].新課程,2020(29):1.
[4]尋找教育合伙人學校、家庭、社會走向協同育人的實踐探索[J].今日教育,2015(04):10.
[5]廣東省中山小欖中心小學課題組.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方法探索研究階段性實驗報告[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二卷)[C].2005:5.F5D5A51A-7789-42E8-A24F-2AEDD78796E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