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南歷史上長期與中國保持宗藩關系,廣西與越南領土接壤,作為絕大部分越南使臣出使的必經之路,留下了許多文獻記載。使臣對于廣西經濟情況、城市景觀、民情風俗都尤為關注,有利加深后人對古代廣西的地理知識的認識與理解。
關鍵詞:越南使臣;廣西;宗藩關系
越南,古稱交趾,自秦至唐均屬中原王朝轄地。宋代時,交趾割據,直至清朝,均保持宗藩關系。在宗藩制度體系下,兩國的政治、文化交流頗為頻繁。2010年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越南漢喃研究院合編出版的《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主要收錄了對越南陳朝至阮朝出使中國的使臣留下的詩集、游記、日記,為研究中越關系、中國社會史提供了寶貴佐證資料。廣西與越南領土接壤,作為越南使臣出使的第一站,是越南使臣朝貢之途著重記錄,對此已有一些成果[1],但仍有深入研究之必要。本文即以此書為研究對象,探尋越南使臣在廣西的活動軌跡,探討越南與廣西的友好交往史,以豐富廣西地方史的研究。
一、越南使臣途經廣西時的官方活動
越南使臣赴北京朝貢,廣西作為其出使第一站和回程最后一站,越南使臣須按照禮節,向廣西巡撫、布政、按察、鹽道拜謁或遞發具帖送好;亦要遵守規矩,接受貢物檢查,然后將來回程,途徑之地大致事宜寫成稟文,遞發回越南國內等,反映了越南作為藩屬國,對宗主國的禮儀制度的嚴格遵守。
⒈具帖送好、請見贄見
越南使臣在進入廣西后,按照宗藩關系體系,一方面會到宗主國的接待;一方面使臣會對于沿途的廣西官員具帖送好、請見所到之地的地方官,到省會還會贄見巡撫,表達藩屬國的禮儀。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作為正使出使中國的李文馥在其筆記《使臣志略草》就記載了這些禮儀接待。
清朝的接待可分為迎接、食宿、宴請、賞賜、護送。李文馥在過太平府鎮南關時,受到太平府地方官的鳴鑼放炮的迎接,“內地換八輞夫、抬夫進行,放炮過關”[2]。食宿方面也是得到清朝的提供 “至幕府公館駐宿(使部安頓,例由沿途所在官按時供給)”。[3]在護送上設長時護送和短時護送,廣西的護送官兼長、短時護送?!笆且垡?,內地官員主其事……護送則太平府王濟……長送則太平府正堂景鯤……”。[4]可見在禮儀方面,清朝作為宗主國,對藩屬國做足了禮儀之態。
李文馥使團在旅途中,對所經之地以具帖問好。具帖是對途經的地方官員的問候,就如同告知地方官,行經此地,多有打擾,感謝款待。據《使臣志略草》記載:“十六日,委將土宜具帖就府鎮員送好,俱璧謝。帖云:‘途經寶轄,邇接光儀。謹具土宜聊申芹敬,希惟鑒納以為榮’”。[5]可見,越南使臣對于途徑之地的地方官員,往往用帖文及土儀表達禮儀。
越南使臣到達廣西省城后,按照慣例需差人稟到。李文馥到廣西省城桂林后,先差人稟到“二十四日,委賚名帖就省稟到,并向各衙答好,再向巡撫、布、按請見”[6]。在稟到并問好之后,越南使臣才能具帖請見廣西巡撫、布政、按察等官員。一般而言,使臣在請見和貢物受驗完畢后,使臣會請求贄見巡撫;在贄見巡撫時,按照慣例,會準備好土儀,在贄見時送給巡撫,“扒夫遞將贄見巡撫品物土宜八色,每色二十,桂四斤”。[7]巡撫則出于禮節,除設宴款待外,還給予一些賞賜。
⒉貢物受驗
越南使團隨行攜帶朝貢物品,按例須接受檢查,由廣西省城官員負責。關于貢物檢查有具體規定,據《大淸會典事例》記載:“康熙五十五年(1716)奉旨,安南路遠,解送重物,甚屬勞苦,嗣后犀角、象牙,免其進獻,金香爐、花瓶、銀盆,準折作金銀,同其余貢物,均交廣西藩庫收貯。”[8]道光五年(1825)隨團出使中國的黃碧山,在《北游集》中提到,使臣到達廣西省城,按照慣例,要向省城官員呈交貢品,“使船例至廣西,由省臣呈交貢品。”[9]
檢查貢物的日期,由省城布政使確定日期。李文馥在《使程志略草》中就記錄在省城檢查貢物的過程。先是由巡撫告知驗貢日期,“承梁撫示,謂二十五日驗貢,二十六來轅款茶”,驗貢當日,使臣前往藩衙,將品箱各項呈交給藩衙檢查,布政使坐中央,按察坐左邊,鹽道使坐右邊,使臣需行一跪三叩禮,才能分坐左右褥,落座完畢,屬員將貢物逐項摘出一一檢查,檢查完畢后,使臣行一跪一叩禮后,才能離開[10]。檢查貢物后,一般會有賞賜,“(巡撫)仍委賚名帖前來答謝,并給衣服物件有差”。[11]從上述的記載來看,越南使臣對于貢物受檢是重視的,嚴格遵守檢查貢物的禮儀,表達對上國的尊崇。廣西官員也會給越南使臣很多禮遇,在檢查貢物結束后,更是會給越南使臣賞賜、設宴款待。
3.回稟文
除了請見、贄見外,到桂林省城,使臣會寫稟文回國。按照慣例,使臣要發稟文,需由桂林省發遞,且要經過廣西官員的查閱,然后發回精修,才算完備。李文馥在出使中國時,在廣西省城遞回越南一篇稟文:“奉派使務,臣某某稽首頓首!謹稟為明達遠情,仰祈霄鑒事。臣等自閏三月初十日進關,十二日抵寧明江津次,舟行……奉此,竊臣等銜命遠來,多蒙列憲大人并文武護送官仰體皇仁、照顧周妥,茲蒙撫臺大人軫及遠情,曲垂體悉,輒敢恭將自過關行走事宜,具錄洞達……此行,臣等并隨行員人,仰憑鴻度,一路均獲安好……”[12]因寫稟文的目的是為了讓越南國內能“明達遠情”,所以在內容上則為使臣在廣西的行程、重要活動。由于回稟文在發遞前,要先呈請廣西官員過目,且一路上也受到地方官的接待,所以通常還有感謝官員照顧的話語,以表示尊重。
二.越南使臣所記之廣西風土民情記錄
越南使臣所行路線在清朝有明確的規定,所走之地也比較固定。自越南使臣進入鎮南關后,其中國之旅正式開始。在他們旅途中,對所到之處的所見風光,會停留駐足,即景作詩,記錄代表性的風物景觀、民風民俗,可與廣西方志記載互為補充。
1.廣西景觀
在《文獻集成》中寫景詩的數量約占廣西詩歌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不少是中國傳統的八景文化。乾隆三十年(1765)越南后黎朝阮輝亻瑩率使團出使,其記下了潯州八景:“曰白石洞天、西山晚望、羅叢巖月、東塔回瀾、南津古渡、銅鼓秋濤、金蓮夜雨、北岸樵漁?!盵13]行至梧州,他又記錄了梧州八景:“州有八景曰:桂江春泛、龍洲砥峙、金牛仙渡、冰井泉香、火山夕焰(暮夜火出焰作明珠)、鶴岡夕照、鱷池漾月、云嶺晴嵐。”[14]阮氏所記錄的潯州、梧州八景,又見于嗣德元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如清正使裴樻所撰的《如清圖》[15]里此二人對廣西八景的記錄,經比對,與廣西史志中所記錄的潯州、梧州八景吻合,足見越南使臣對于廣西風物的了解程度是較深的。
《文獻集成》所載廣西寫景詩文繁多,僅以湘山寺的詩文為例,據初步統計,有清一代共有二十多位使臣,留下了 30 多首關于湘山寺的詩文。眾多的使臣留下關于湘山寺的詩歌以及記載,豐富了廣西的地方詩文資料,成為古代中越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全州湘山寺創建于唐代至德元年(756年),宋代五次得到皇帝敕封,風光優美,吸引越南使臣駐足。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 年)出使中國的馮克寬在旅經全州時,也在湘山寺駐足,留有詩作《題湘山寺》:“占斷湘源最上游,平分山色對清幽。云深勢閣涼愈沅,雨后層檐翠欲流。龕腹藏春留佛骨,鏡心吐月掛巖頭。幾經霜雪囂塵外,壺里乾坤不老秋?!盵16]贊嘆了湘山寺的環境清幽,是佛門圣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冬,使臣黃仲政游湘山寺禮佛,并留有摩崖題詩,至今保存完好?!跋掏ǘ蟀l云雷,日月乾坤自闔開。已解空門還太始,尚留卓后傍飛來。曇花春朗湘山嶺,貝葉秋澄楚水隈。劫火久灰真性在,傳燈照處是天臺?!贝耸麓_有其事,據《清史稿》記載,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南巡,安南陪臣黃仲政、黎有容、阮堂等迎覲南城外,乾隆皇帝回贈了大量的禮物,還特別賜給越南國王“南交屏翰”匾額。從題詩的內容可以看出,黃仲政用了“湘山嶺”“楚水隈”來點明湘山寺的地理位置。又用“曇花”來指代北宋年間妙明塔重修后在塔基下長出奇花異草的傳說。末句的“劫火久灰真性在”,指的是一個典故,即明代萬歷十四年(1586年)二月初八,剛好是全真法師圓寂719周年之夜,妙明塔內突然起火,壽佛真身被焚,只剩齒骨,但佛塔仍聳立無損。后得路過此地的蘄州太守李同春有感于壽佛靈驗,捐金重塑真身,將火化后所存齒骨納入塑像,法師再獲重生。從此詩的用典來看,使臣黃仲政對湘山寺周邊的地理環境、對歷史上的佛教文化、對全真法師相關的事跡等,均有深入的了解。可見,他除了安南國使臣的身份之外,還是一位“文化使者”。
2.對廣西經濟的記載
越南使臣對于途徑的南寧、梧州、桂林等重要城市的經濟狀況,均有記載。阮輝亻瑩使團抵達南寧時,所見“商貨盈積,無所不有”。[17]在阮輝亻瑩看來,南寧經濟繁榮。嘉慶十四年(1809)出使中國的吳時任,行至南寧,載“城列百雉,門樓數仞,江外商船接舷,城中街鋪寶貨充牣,俗號:小南京”。[18]南寧在清代是西江上游左右江流域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也是清代廣西第二大商業城市,據《(嘉慶)廣西通志》記載:“宣化,土厚民庶,殷阜之象,于邊陬為最?!盵19]可見,當時的南寧,經濟確實繁榮,由此也印證了越南使臣所記之實。
梧州。當五嶺三江之會,為兩廣襟喉重地。物貨自廣東來者,湊集于此,乃西粵大碼頭處。”[20] 此話確真。梧州地處潯江和桂江志交匯口,扼潯江、邕江、紅水河、柳江、桂江流入廣東的總出口處。清代時,廣西以至于云貴一帶的商業活動和對外貿易大部分都通過梧州,使得梧州成為廣西最大的商渠和第一大港。[21]因此,越南使臣說梧州乃“西粵大碼頭”是真實的說法。
清代桂林是廣西省會,也是廣西的政治、經濟中心。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出使中國的武輝珽也載:“三市六街,商賈萃聚……河津兩岸,舟舫鱗集。于巡司處橫江泛舳艫五十余只……對岸地名水東街,房屋連延,販賣亦廣,兩邊人煙湊集,洵是西南之大都會也?!盵22]使臣出使中國時正是“康乾盛世”時期,其對桂林的記載,恰能補充對清代桂林經濟研究的史料。
越南使臣對廣西重要城市的記載,從南寧的“小南京”、梧州的“西粵大碼頭”、桂林的“西南之都會”的文字描述中,可見清朝廣西的城市發展水平是比較高的,廣西地方史料的記載中也印證了越南使臣是比較真實的。
3.對廣西風俗民情的記載
越南使臣對途徑之地的民情風俗,或有感而作詩,或以文記述。桂江漁民有養鸕鶿助捕魚的傳統。阮輝亻瑩在其日記中,提到漁民養鸕鶿,鸕鶿入水捕魚的情景,“漁人多養鷺鶿,或至數十多只,每放使捕魚,泊入水中。人乘竹槎從之,大小悉得”。[23]武輝珽在桂江看到的鸕鶿捕魚的情景,載:“漁子多養鸕鶿,乘槎中流,放鹢汩魚?!盵24] 從使臣的詩文中,印證了桂江人民用鸕鶿捕魚的傳統生活片段。
越南使臣在旅途中,如恰逢節日,將所見所感記錄下來,從這些記錄,可對古代廣西一些節日習俗有所了解。黃碧山在回程至桂林時,正值元宵節:“正月十五夜,使船停泊廣西省城津次。省城是夜水路張燈,似我本國中秋夜張燈者。其俗童冠各攜一小燈籠來往,以相游賞。正是燈月滿天,桂江兩岸橋橫輝燦,繁華風流?!盵25]從他的描述中可知,越南的中秋節習俗似廣西元宵節習俗,可見中越兩國之間文化的交流與影響。
綜上所述,廣西作為越南使臣進京朝貢的第一站和最后一站,越南使臣與廣西官員接洽,攬廣西名勝古跡,在其筆下,有與官方交往的記載,也有對廣西城市經濟、風物景觀、風俗民情等城市風貌的記載,有利拓展我們對于古代廣西地方史的認識,擴充廣西地方的文史資料。
參考文獻
[1]黃騰.清代越南使臣興安靈渠詩文研究——以《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為視角[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9,33(06):6-11. 滕蘭花.清代越南使臣眼中的伏波將軍馬援形象分析——以《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為視角[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03).137-143. 黃權才輯:古代越南使節旅桂詩文輯覽[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2] [3][4][5][6][7][10][11][12](阮朝)李文馥.使程志略草[A].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C].第十五冊. 12、14、13、20、41-42、43、43-44、43、33-37.
[8](清)拖津等奉敕纂.欽定大淸會典事例[A].(嘉慶朝)近代中國史料叢刊三編[C].卷三百九十三. 7796-7797.
[9][25](阮朝)黃碧山.北游集[A].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C].第十一冊. 289、348.
[13][14][17][[23](后黎朝)阮輝亻瑩.奉使燕京總歌并日記[A].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C].第五冊. 42-43、47、33、49.
[15](阮朝)裴樻、范文貯.如清圖[A].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C].第二十四冊. 205、212.
[16](后黎朝)馮克寬.旅行吟集[A].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C].第一冊. 191-192.
[18](阮朝)吳時位.枚驛諏余[A].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C].第九冊. 270.
[19](清)謝啟昆修,(清)胡虔纂,廣西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點校.(嘉慶)廣西通志[M].卷八十八,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8.2808.
[20](阮朝)潘輝注.輶軒叢筆[A].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C].第十一冊. 21.
[21] 周長山、劉祥學、賓長初主編.廣西通史[M].第六卷,清代卷(1644-1840),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2637.
[22][24](后黎朝)武輝珽.華程詩[A].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C]. 第五冊. 272、268.
作者簡介:黃晶晶(1997年— ),女,漢族,廣西博白,在讀碩士生,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2020級中國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專門史方向。
基金項目:本文章受廣西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西民族大學中國南方與東南亞民族研究中心(桂教科研〔2019〕17號)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