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是人類交流溝通的重要工具,社會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技術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新事物通過網絡進入到大眾的視野,網絡用語在日常交際中的使用增多,影響著人們的言語交際行為。語言與人類社會和文化息息相關,對網絡用語的探究可以窺探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趨勢和對人們言語交際的影響。網絡用語在語言本身的基礎之上發生語言變異,變化形式多樣。人們在使用網絡用語一方面是由于方便快捷,另一方面是由于網絡用語傳播快速,從眾和跟風心理的影響。在使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原本的漢字和漢語帶來了新的挑戰和危機。
關鍵詞:社會語言學;網絡用語;語言交際;語言變異;影響;
引言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網絡用語層出不窮,不斷豐富人們的言語交際生活。人們也開始注意網絡用語這個領域,網絡用語的發展變化是社會發展變化的反映,一些網絡用語的出現背后隱含的是一種政治、經濟或是文化現象。有的學者從社會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網絡用語進行了分析,探究出網絡用語隱含的認知機制;有的學者從單個興起的網絡熱詞入手,分析這一語言現象產生的原因等等。即使已有學者對網絡用語給予了關注,但仍然具有可研究的空間。文章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網絡用語,通過對網絡用語形成的原因和網絡用語的類型以及網絡用語對日常交際用語的影響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不僅有助于豐富社會語言學的內容,也有助于探索中文的發展趨勢,增強對中文變化規律的認識和了解。
一、關于社會語言學
社會語言學顧名思義就是探究社會和語言之間關系的學科,社會語言學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語言學是指從不同的社會學科,例如社會學、人類學、民族性和心理學等的角度去考察語言。狹義的社會語言學認為社會語言學主要研究語言使用中的變異現象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關于社會語言學及其研究內容學界眾說紛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別里科夫認為社會語言學并非單一屬于社會學或是語言學,而是二者交叉的學科。拉波夫認為社會語言學研究不同社會環境對語言及人類言語行為的影響。從學科屬性上看社會語言學屬于社會學和語言學的交叉學科,其研究內容應該是社會與語言相互影響與制約關系。
對網絡用語的研究屬于社會語言學的范疇,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以網絡用語的交際行為為著手點。可以分析出語言的變異現象,網絡用語作為一面鏡子,如實的反映出社會現象、民眾心理等變化,網絡用語與社會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
二、網絡用語的形式
語音、詞匯和語法是語言的三要素,在這三要素中,最容易改變的就是詞匯,由于新詞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產生,舊詞被擱置。詞的語音形式和語義內容也不斷發生變化。網絡用語屬于語言中新詞的一種形式,不斷豐富和補充漢語的詞匯,不斷反映出社會的變遷。網絡用語的主要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語音變異型:
語音變異主要是指在原來語音的基礎之上發生的變異,主要由于方言語音的影響導致的語音變異,例如:“藍瘦”、“香菇”原是“難受、想哭”的意思。是由于受到廣西南寧方言的口音所帶來的語音變化。諧音,例如“雨女無瓜”一詞是“與你無關”的諧音。最后還有語音的和音:“表”表示“不要”的意思,由于說話很快“不”和“要”二者和音就會出現“表”字音。類似的還有“我宣你”表示“我喜歡你”,“喜歡”發生和音成“宣”字讀音。
(二)字母縮寫型
這種類型的網絡用語主要是采用漢語拼音的縮寫或是英文的縮寫來造詞。此類網絡用語是青少年00后一代用以自我表達和自我身份認同的方式。也被稱為“黑話”,是時代的產物。頻率最高的是yyds,在各種社交場合都能看到“yyds”的身影。yyds表示“永遠的神”,來源于某主播形容原英雄聯盟職業選手Uzi的詞,后逐漸演變為粉絲們在彈幕中吹捧各種事物的固定格式,用以表達對某樣東西或某個人很優秀,像神一般的存在。此外,plmm表示漂亮妹妹;pldd表示漂亮弟弟;xswl表示笑死我了;nsdd表示你說的對;emo是emotional的縮寫,即我深入到這件事情里面并被打動了的意思。
(三)漢字或加字母型
這一類網絡用語的出現主要是由于語言接觸,漢語與英語的接觸,帶來了新的語言形式。有例如:i服了you表示我服了你。深藏blue是“深藏不露”的諧音,比喻有知識才能但性格內斂,不愛在別人賣弄自己的才能。與此類似的還有藏龍wolf是“藏龍臥虎”的諧音,tony帶水是“拖泥帶水”的諧音,咸魚fashion是“咸魚翻身”的諧音。此外還有字母加數字組合,例如:u1s1表示有一說一,u1s1,誰說大人不能過兒童節。
(四)英文音譯型
根據英問單詞的讀音直接音譯后的產生的詞。例如:“family”音譯后為伐木累,表示一家人。常用于:we are 伐木累。我們是一家人。“狗帶”一詞是“go die”的音譯。表示大難臨頭,不行了。
(五)熱點詞匯
這一類網絡用語是由于某個事件后興起的新的用語。常見的有“凡爾賽”是指通過先抑后揚、自問自答的方式不經意間透露自己的優越的生活的一種方式,用法國高貴的宮殿凡爾賽來比喻這種生活。“九漏魚”是“九年義務教育漏網之魚”的意思,指沒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多用來比喻文化程度較低是明星藝人,具有嘲諷的意味。“上海名媛”是指上海的假名媛為了顯示自身優越的生活拼單曬朋友圈。這一網絡用語在該事件曝光后成了愛慕虛榮、拼單擺闊的代名詞。
(六)舊詞新義
這一類網絡用語是在以往詞匯的基礎上發展衍生出來的,屬于詞義的衍生。“秀”最初的意義是“植物抽穗”。近年來賦予了“秀”新的含義,如:“秀兒”“陳獨秀”表示特立獨行的人,此處的“陳獨秀”不是歷史偉人,而是表示“一枝獨秀”的意思,屬于詞義的轉移。還可以用作“秀恩愛”等,可類推出結構“秀+V”,表示炫耀的意思。在電競圈還可以用來表示“秀大招”來表示操作很厲害。通過隱喻和聯想使舊詞詞義轉移產生出新的詞義,是網絡用語的一種構詞手段。A81AA911-BC53-4DA6-8A41-AC8133B091DE
“子”古義是“兒子和女兒”的意思,近現代詞義縮小為“專指兒子”,網絡用語最先出現的形式為“欣欣子”,具有親昵與可愛感。常見用法包括“xx子”中“xx”可以是重疊的人名,具有親昵的語義色彩,“子”在這里延續了漢語中表示愛稱的用法,“子”在這里沒有實在意義,已經虛化。
“精”原意是“挑選過的好米,上等的米”,后引申為“專一、完美、精準”等意,在網絡用語中的格式為“xx”精。可以是“N精”也可以是“v精”。“檸檬精”是指日常羨慕別人的人。檸檬是酸的,酸表示羨慕的意思,因此用檸檬來表示酸,用酸來表達羨慕的含義,屬于詞義的轉移。還可以是“芒果精”表示愛吃芒果;“睫毛精”表示睫毛長的人,說話人多帶有夸贊與羨慕的語氣。
三、網絡用語的影響
網絡用語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相應的問題,我們需要辯證的看待網絡用語的發展。
(一)積極影響
1、經濟效益
社會的進步帶動語言的發展,尤其是詞匯的增加,語言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映射出我國經濟的發展模式的同時也在促進社會的進步。上網沖浪學習了解網絡用語或是觀看直播,在滿足網民自身發展需要的同時,也推動了我國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倒逼我國傳統企業轉型適應時代社會的需要。當下網絡用語的不斷更迭,啟示個人增強創新意識,轉變思維模式,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以適應社會。
2、政治效益
語言與思維相互影響。社會語言學是從語言了解社會、探究人民心理、文化的學科。網絡用語之所以可作為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對象,是因為網絡用語是了解社會的一面鏡子,真實的反映社會的變遷發展。通過對網絡語言的分析可以及時的了解我國時政熱點,社會問題,促使人們關注社會,為基層人們基本權利的實現提供了新的途徑。
3、文化效益
文化影響語言表達,語言也豐富促進了文化的發展。網絡用語作為一股新生的文化力量,作為一種俗文化,被大眾接受,豐富了語言中詞匯的數量,增強語言的活力。
4、言語交際的影響
(1)豐富言語交際的詞匯。語言三要素中變化最明顯的是詞匯,網絡用語的產生豐富了言語交際所使用的詞匯,可使用選擇的詞匯數量增多。
(2)豐富了言語交際的形式,增加了趣味性。在社交平臺除了傳統的語音對話交流,可以使用表情包或是網絡用語。網絡用語獨特的性質不僅可以拉近交談雙方的距離還緩解了許多非正式聊天中的尷尬局面。
(3)簡潔,快速,提升言語交際的速度,減少交際時間成本。
(4)更新交際用詞,獲取交際關注與認同。人們使用網絡用語在追逐潮流的同時也是為了獲取交際的關注,由于自身的獨特性更容易吸引他人,也是為了獲得交際認同的一種方式。
(二)消極影響
1、給漢語自身帶來了新的挑戰
網絡用語不遵循語法規則、不使用正確的讀音或是正確的漢字,在帶來社交便利的同時給漢語學習者帶來了新的困難。例如“朋友”和“盆友”,后者更為親切可愛,可是久而久之會混淆視聽,尤其在今天這個提筆忘字的時代,網路用語的出現對漢語的普及和正確使用帶來了新的挑戰。
2、言語交際由于網絡用語產生隔閡
網絡用語在不同的年齡段的使用頻率差距很大,在不同圈層的人使用的語言也有較大的差距。網絡用語在60、70、后中使用較少、在90、00后中盛行,對不同年齡層次的人的交流產生阻礙。同時在同一年齡段之間由于關注點不同對網絡用語的使用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阻礙了言語交際的正常進行。
3、對網絡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開放健康安全的網絡環境是我們的追求,但是網絡用語更新換代速度快,為網絡用語的管理造成困難。同時由于網民的素質不一,相應的網絡中的言語交際行為也會有不文明的現象的產生。
四、結語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研究網絡用語,對網絡用語的形式進行了歸納總結,探索出語言變異規律,網絡用語是由于語音的變異、詞義的轉移、擴大、以及語言接觸等原因造成的。對網絡用語興起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探索出網絡用語對言語交際的影響。由于語言與文化、經濟、社會之間相互影響,進而探索出網絡用語與經濟、政治和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網絡用語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便利,給語言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參考文獻
[1] 陳紫楊.從網絡語“X精”看“精”的類詞綴化[J].紅河學院學報,2021(4).
[2] 董雪潔.淺析網絡用語“秀”之新義[J].漢字文化,2021(14).
[3] 顧惠媛、李光杰.淺析二次元文化對語言交際的影響——以網絡用語為例[J].綏化學院學報,2020(11).
[4] 胡翠娜.從社會語言學可能網絡用語的發展[J].課外語文,2015(18).
[5] 李思雨.社會語言學視角下漢語網絡流行語的計量分析[J].山東開放大學學報,2021(3).
[6] 王春相、王連盛.近十年社會語言學研究熱點述評[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
[7] 王慧.對大學生使用網絡流行語“XX子”的調查[J].漢字文化,2021(10).
[8] 銀睿.以漢語造詞法與詞義演變淺析近十年網絡用語[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8).
[9] 姚蘭、武小軍.網絡空間語言互動變異的經濟效能與損蝕[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
[10] 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5).
作者簡介:熊美,女,1997年4月16日,白族,云南大理,本科學歷,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方向,云南省昆明市呈貢區云南民族大學,650500A81AA911-BC53-4DA6-8A41-AC8133B091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