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蜀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是祖國大西南優秀的地域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巴蜀地區文化旅游宣傳工作必須全面系統地關注國際旅游行業的整體發展態勢,助力不同國家民族之間實現充分坦誠的互動交流,繼而改善優化區域整體形象。本文從生態翻譯學的視角,探討了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譯的規范化策略。
關鍵詞:生態翻譯學、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譯、規范化
外宣翻譯是語言翻譯活動的特殊實施方式,在經濟全球化歷史發展背景之下,為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讓巴蜀大地數千年的人文之光薪火相傳,熠熠生輝,弘揚區域傳統文化,我們必須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改善提升外宣翻譯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一、巴蜀文化旅游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民族文化因素的影響下,不同區域呈現出獨具特色的文化風貌。巴蜀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鑲嵌在祖國西南的一顆璀璨明珠。薈萃農耕、游牧,依托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古巴蜀就兼容了東、西、南、北文化,與荊楚文化、秦隴文化、中原文化相互滲透,古蜀文明孕育了茶文化、竹文化、絲綢文化、道教文化、酒文化等東方文明符號性文化,輻射力強,是工商業繁盛的文化寶地。巴山蜀水,人杰地靈,雄險幽秀的巴蜀山川自然景觀和人杰文昌的深厚文化內涵成為巴蜀文化旅游經久不衰的不竭驅動力。
調研發現,外國游客到巴蜀地區旅游觀光的主要目的集中體現在四個方面:(1)認識了解巴蜀地區當地民眾的基本生活習俗;(2)認識了解巴蜀地區的歷史文化底蘊;(3)基于巴蜀特色地域文化開展系列旅游觀光活動;(4)領略感知巴蜀地區的美食文化。
二、生態翻譯學
(一)語言維度的選擇與適應
對語言維度的恰當化選擇,本質上就是對歷史文化的充分適應。在開展具體翻譯活動過程中,要注重選擇恰當合理的文字表達呈現形式,針對具體涉及的語言形式展開基于適應性原則條件下的科學轉化處理。
所謂合理選擇,需要同時基于多個角度和多個層面推進相關工作,關注和尊重不同種類語言所具備的基本特征。在英語語言中,主謂賓在人稱及時態等多個層面具備著充分一致性,而漢語語言倡導在語義表達層面的一致性;英語語言在詞匯內涵層面具備廣泛性和多元性,需要參考結合上下文語境具體確定詞匯含義,詞匯表達獨立性相對較弱,而漢語語言中包含的詞匯對上下文語境的依賴程度相對較為薄弱,詞匯表達獨立性相對較強,且詞匯在具體表達應用環節也具有較高水平的可延伸性。
(二)文化維度的選擇與適應
在跨文化交流活動過程中,推進開展針對文本資料的翻譯處理環節,通常需要秉持穩定且強烈的歷史文化思想意識,將翻譯工作的具體推進過程認定成文化交流與人員交流,繼而充分且有效地克服因歷史文化因素作用而引致出現的差異性障礙問題,確保順利展開具體文字信息表達活動環節,使譯文具備更加充分的準確性。
(三)交際維度的選擇與適應
外宣翻譯活動通常需要同時面對跨國界局勢、跨文化局勢,以及跨語言局勢,是承載著源語文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復合型語言表達交際活動。推進開展旅游文化外宣翻譯活動,構建源語和受眾讀者之間的橋梁,規范旅游外宣翻譯,其首要目的在于有效傳遞旅游文化信息,確保西方國家民眾能夠系統深入地接觸和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到中國旅游觀光,推動旅游文化經濟的發展。
三、生態翻譯學視角下旅游外宣翻譯規范化原則
旅游外宣翻譯主要致力于為各國游客介紹特定區域或城市的風景名勝、歷史人文、地域風俗等內容。由于中國和西方國家在文化傳統、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價值目標層面均存在顯著差異,客觀上也導致中國與西方國家在旅游文化層面也呈現出顯著差異,故而文化旅游外宣翻譯規范化策略研究勢在必行。
(一)實現交際目的原則
文化旅游外宣翻譯的成效與巴蜀地區的形象塑造宣傳、企業品牌推廣、跨文化國際傳播密切相關,有助于提升巴蜀文化資源的吸引力,提高巴蜀文化的影響力以及映射力,擴大其區域文化國際影響力,增強巴蜀地區文化綜合競爭力,助力巴蜀文化“走出去”,進而推動巴蜀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教育的發展。
德國著名語言學家威密爾和賴斯提倡以文本目的為翻譯過程的第一準則,把翻譯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及交際的框架中進行考察。在開展針對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譯活動時,要避免語言翻譯中自我立場表述、商業經濟色彩渲染、主觀臆斷等背離真實報道的現象,應圍繞源語語篇信息內容和語篇情景線索,系統分析外宣資料文本類型,綜合運用語義翻譯法、交際翻譯法,準確把握專有名稱詞匯,客觀真實地用符合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呈現巴蜀地區的歷史文化元素,確保對外宣傳文字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用“潤物無聲”的方式滿足讀者對旅游項目特色性、觀賞性、知識性等方面的需求。
(二)尋求文化共性原則
當今世界,不同國家之間在文化觀念、政治制度、經濟水平和民眾價值觀念等層面均存在差異。提升巴蜀文化軟實力,助力巴蜀文化“走出去”,翻譯是一個重要環節。準確、系統、深入地向世界介紹巴蜀旅游文化,真正實現巴蜀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融會貫通,是外宣翻譯的責任和歷史使命。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譯實踐要遵循“貼近巴蜀地區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巴蜀文化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三原則,采用對原文進行適當加工,包括對原文內容與文字理性增加、刪減、重組、注釋等策略,力求在差異中尋求人類文化的共性,增強國外讀者對文化共性的認知,喚起全人類對文化的溫情和敬意,激發國外讀者對中華文化的熱情與向往。
(三)服務政治需求原則
文化旅游外宣翻譯時要遵循服務政治需求原則,全面了解區域文化發展現狀,及時關注區域文化發展政策,堅定民族和區域文化自信,鑄牢中華優秀文化共同體意識,在開展巴蜀文化旅游外宣傳資料翻譯過程中,要做好針對敏感性詞匯的恰當處理,堅持和執行政治性指導原則,避免因死譯、誤譯、亂譯導致分歧和沖突。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譯者與翻譯生態系統環境相互關系研究的生態翻譯學理論為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譯提供了有效指導。譯者應當從生態翻譯的視角,遵循規范化原則,根據具體語境靈活調整翻譯策略和技巧,用國外受眾喜聞樂見的話語構建方式整體提高巴蜀文化旅游外宣翻譯質量,發揮巴蜀文化的感染力、整合力、融匯力和教化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讓巴蜀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被全球各國人民接受、認同和欣賞。
參考文獻:
[1]胡煒.學校外宣翻譯中文化空缺補償研究——以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為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11):71-72.
[2]孫悅.紐馬克翻譯理論下城市外宣文本的英譯研究——以南京申辦世界文學之都宣傳片為例[J].今古文創,2021(38):102-104.
[3]陳勇,柳志敏.地方政府對外發展戰略與外宣翻譯資源的整合利用——以常德市旅游品牌“桃花源”外宣翻譯為例[J].辦公室業務,2021(18):70-71.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會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巴蜀文化對外傳播研究”專項課題《巴蜀文化英文生態翻譯規范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SC21BS015)
作者簡介:李春慧(1977— )女,漢族 ,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特殊用途英語翻譯、教學法42F13091-10A7-4D00-ACA3-FE6638C681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