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跨學科研究與發展成為大勢所趨,在增加研究方向多樣性的同時,也能提升自身學科價值與意義。微生物藝術與藝術設計的融合發展,能夠讓藝術設計發揮微生物的作用在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等領域進行創新創作,創新藝術設計發展的同時,也能加快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成效顯著。本文重點探討微生物藝術在室內設計中的運用相關問題。
關鍵詞:藝術設計;微生物學;融合
室內設計,就是將藝術形式美感滲透到室內設計中去,兼具審美功能與實用功能。簡言之,就是室內設計不僅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還堅持與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相結合,賦予其獨特的美感。在室內設計中滲透微生物藝術,能夠更好站在用戶的立場,以人的體驗為出發點,為人類營造更加溫和、安逸的人居環境。
一、微生物藝術特征
(一)微生物的形態美
無論草叢、樹木、灌木等自然景觀,還是建筑、雕塑等人文景觀,都具有其獨特的美感。微生物體積小、隱蔽性強,不易被觀察,導致人類對微生物的觀察研究時間遠遠晚于對宏觀生物的觀察研究。但微生物客觀存在、獨具魅力。微生物無處不在,上至高空、下至深海。細菌主要包括三種,即螺旋菌、桿菌與球菌;比較普遍的霉菌包括毛霉、青霉;真菌由孢子與菌體組成,不同的菌屬擁有不同的形態特征,真菌孢子鏈類別豐富,有簇生、串生等,不同均屬之間存在顯著的形態差異,霉菌、細菌、酵母菌等擁有不同的形態、顏色、大小。在微觀世界中,微生物紛紛展露著獨具特色的美。
(二)微生物的功能美
在大眾的認知中,細菌是不健康、不衛生的,甚至會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但不少細菌是能夠治病、增強抵抗力的有益菌。污水處理過程中,特種微生物能夠對有機物和有毒物進行降解、分解、氧化、吸附等,進行有效分層后凈化水質。在長期的農業、工業生產過程中,特種微生物的作用不可替代。優良單個菌株的功能包括固氮、分泌鐵載體、融磷、解鉀、耐鎘、生產藥用多糖等;生防菌的功能包括色素分泌、菌菌間的對峙、菌絲融合等等。
(三)微生物的情感美
微生物時時刻刻處于變化之中,再變化中繁衍生命,不斷更替、延續,營造生命存在的虛實感受,這就是一種失落的情感。而腸道微生物的構成屬于自然產生的,微生物之間也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最終形成微生物與寄主共存的局面,這也正反映了共存共贏的情感。不同類型的地質微生物群既能夠快速靈敏的適應地質環境的變化,且能夠利用礦物轉變、元素循環等方式來影響地質環境。微生物其實是一種生態哨兵,其存在說明每種微個體均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是一種情感的表現。
二、微生物藝術在室內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隨著微生物藝術的快速發展,生物微觀圖像形態視覺語言的開發運用,所生成的海量微生物圖像行為能夠更好的轉化為實際價值高的視覺信息文本。在室內設計中運用微生物圖案,能夠傳遞商品的原材料,同時也能通過霉菌造型因素來研究不同產品生產原料,為人們創設不一樣的視覺感受。
(一)在硬裝圖案中的應用
室內設計中涉及大量的地面裝飾,且地面裝飾多是為了防潮、防滑、易清潔,追求實用價值的同時,也注重視覺感受。在地磚花色設計中運用微生物文化,能夠傳遞微生物文化的生命活力、神秘感,在地磚設計中運用能夠凸顯室內空間的卓越感。在具體設計過程中,靚麗色彩的地磚前衛、時尚。博物館、海底世界的室內設計中運用仿真菌肌理,能夠為受眾營造獨特的微生物世界。
此外,數百萬年前的水生浮游類微生物--硅藻,歷經億萬年形成的硅藻礦物硅藻土,因其獨特的突出分子篩結構而具備了消除甲醛、凈化空氣、釋放負氧離子、殺菌除臭等健康環保功能,從而被廣泛應用在居住空間、公共空間的墻面裝飾中。
(二)在軟裝設計中的應用
所謂軟裝,就是將藝術產品與藝術形式更好的結合起來,發揮烘托室內氛圍、凸顯意境的作用。簡言之,就是基于視覺藝術角度對室內物品陳設的再設計。在家居物品擺設中,裝飾圖案運用的十分普遍,且設計形式多樣,可將時代元素與傳統裝飾圖案結合在一起彰顯美感,進而發揮舒適、安逸的審美體驗、人居感受。在室內軟裝設計中可融入微生物簡易結構圖案,突出設計的藝術美感,讓室內空間變的與時俱進、時尚。
三、微生物室內設計具體對策
(一)直接引用法
微生物中由很多外觀精美的品種,可運用到室內設計中去。如,運用大型真菌食用菌蘑菇元素,運用到沙發抱枕設計中去。但是,室內設計在運用微生物藝術時,應切忌運用侵害、死亡的負面元素,應運用那些生命力頑強、充滿希望、生機勃勃的微生物元素,直接運用到室內設計中去,但同時也要充分考慮提升室內空間的舒適度、美觀度。
(二)間接提取
在室內設計中運用微生物藝術,可用到地磚設計中,也可用到門窗設計中,更能用于小擺件設計中。微生物規模大、種類繁多,設計師們可提煉運用微生物的外形元素設計制作成藝術擺件;也可以運用微生物的肌理覆蓋到物體的表面,賦予物體微生物的奇異特質;還可以運用鏤空的手法進行簡單的對稱排列,為人們提供一個藝術氣息濃厚的的微生物文化用品。在室內設計中,顏色搭配也十分講究,因為微生物生命一端是生,一端是死亡,所以要盡可能避免選用一些低沉、消極的顏色,但同時也不可運用那些過分鮮艷的顏色,避免出現侵占、過溢等不可控的現象。如,在運用掃帚狀的青霉菌時,設計師們應事先研究掃帚狀青霉菌的構成、結構、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對其形狀加以改造,通過突出局部、簡化、夸張等手段來提煉其中的微生物文化元素,通過對元素的適當旋轉、平移等操作來營造出符合人們審美的圖案。
結束語
微生物是人類的一筆寶貴財富,優質微生物不但能夠提升糧食產量、凸顯藥用價值,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與經濟價值。但是,隨著科技、藝術的發展,藝術設計變的更加包容、前沿,在室內設計中運用微生物藝術是一個創新之舉,也是大勢所趨。當前,室內設計們應正確認識到微生物藝術的內涵、優勢,利用直接引用法、間接提取法等多種手段在室內設計的注重環節運用微生物藝術,不斷提高室內設計質量與水平的同時,也能為微生物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饒鑒,曾繁文.微生物新媒介———現代藝術設計的新起點[J].大眾文藝,2018(2):128-129.
[2]桓坡.植物細胞圖案在室內空間中的裝飾設計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8.
[3]高潔.有秩序的空間———微生物作為當代藝術新媒介之探索[D].大連:大連工業大學,2015.
[4]王云川,王安霞.生物微觀圖像———融與共生的視覺秩序研究[J].藝術科技,2014(4):59,137.
[5]袁維坤,袁金戈,李紅霞.藝術設計[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
[5]徐巍.探討低碳設計在室內藝術設計中的運用[J].工業設計,2017(6):108-109.
[7]曾繁文.微生物圖像的視覺設計研究[D].武漢:湖北工業大學,2018.
作者簡介:高源,女,1985年5月生于遼寧省朝陽市,籍貫內蒙古赤峰市,漢族,大學本科學歷,工程師,現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波第二技師學院任建筑裝飾專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