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琳琳
摘要:郭味蕖花鳥畫藝術風格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僅有外界的因素,還與其自身努力分不開。本文略談郭味蕖的風格形成影響因素,有助于我們了解其藝術風格和中國畫未來的發展趨勢。
關鍵詞:郭味蕖 花鳥畫 形成因素
一、外在因素
(一)藝術熏陶
郭味蕖一直接受著傳統的文化教育,傳統的文化養育了他。郭味蕖出生在山東省濰坊市。濰坊市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古城,在這片土地上曾造就了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晏嬰、鄭玄、賈思勰、張擇端等等。濰縣是中國風箏文化的產地,當地有名的畫家幾乎都畫過風箏,郭味蕖小時候也畫過不少風箏,后期家里還收藏了大量的風箏。濰縣的楊家埠木版年畫產業也十分興盛,郭味蕖曾考察過楊家埠年畫并對中國版畫史進行了研究,匯編整理了《中國版畫史略》一書,為保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文化傳統既悠久又豐富的濰坊土地上,郭味蕖吸收了文人和民間的雙重文化,為其以后的花鳥畫創作打下了基礎。
(二)家傳思想
郭味蕖的母親喜歡花花草草,家里常有一些名貴的花木,四季常青的花草是郭家宅院的點睛之筆。都說大多具有高尚品性的畫家對花草都有著濃厚的情趣,郭味蕖也一樣,不論家在哪里都離不開花草的供養。鄭板橋曾說:“十載春風在濰縣,愛看修竹郭家園。”郭家宅院里的草木環境修養了郭味蕖的品性,種竹養蘭,苦練墨竹,在悠然自得的環境中進行花鳥畫的寫生與創作。
他的妻子陳君綺學養深厚,是清末大金石學家陳介祺的后人。夫妻二人常常共同鉆研金石篆刻和書畫鑒學,閱讀詩古文詞。這名具有文化教養的名門閨秀在郭味蕖的生活和事業上也給予了很大的幫助。
(三)早期藝術家和學院教學影響
在郭味蕖的回憶文章和著作中,稱為老師的有六人,即丁啟喆、劉炯、倪貽德、陳之佛、于非闇和黃賓虹先生。【1】丁啟喆、劉炯是郭味蕖的繪畫啟蒙老師,給郭味蕖打下了中國畫的基礎。徐悲鴻對郭味蕖的評價極高,認為他的畫作不落前人窠臼,真正的改變了郭味蕖的命運。后經徐悲鴻的介紹進入了中央美術學院,離開濰坊去了北京。在京期間跟隨黃賓虹老先生學習金石書畫,經常受到黃賓虹老先生的指導和鼓勵。郭味蕖花鳥畫的風格也受到了齊白石的影響,齊白石先生給郭味蕖題寫了“知魚堂”的匾,同齊老先生進行繪畫上的交流,前后十幾年他與齊白石先生一直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郭味蕖先是在上海美專的函授班學習擦炭畫和西洋水彩,后在上海藝專練習了素描、靜物和油畫人體。西畫的學習給郭味蕖的丹青之路打下了基礎,在傳統中國畫的創作當中,不難看出西畫的造型觀念、色彩觀念對其繪畫創作風格的影響。后來郭味蕖考入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任研究員,在這一時期接觸了大量的古畫精品,如獲至寶,臨摹了大量的中國畫名家真跡,對國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了對中國畫和美術教育的學習。他將中西繪畫結合對中國花鳥畫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郭味蕖讓我們看到,傳統的中國畫在西畫的融合之中獲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二、內在因素
(一)師承傳統
郭味蕖兼有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郭味蕖對于所臨的字畫追求真跡,家族的收藏以及古物陳列所的學習為臨摹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在臨摹中感悟中國字畫的藝術價值并且掌握繪畫的基本規律。【2】郭味蕖臨摹前首先要進行長時間的觀察,對作品有了較深的體會后再進行作畫。從對臨到背臨往往要通臨多遍才能汲取其中的營養。郭味蕖苦練書法,臨摹大量古代名品,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從未間斷。古人常說“書畫同源”,郭味蕖畫面中寫意部分不難看出其書法功力的深厚。郭味蕖題畫的落款中能夠體現出其對二王書法的臨習已較為純熟,用得最多的是行書和小楷。郭味蕖的梅枝、竹子也體現金石篆籀的筆法,書法和繪畫在用筆、結構和章法上都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和連貫性。郭味蕖曾經說道:“趙之謙以北碑入畫,吳昌碩更融以獵碣,所以他們的畫中,有豐富深厚的內在東西。若沒有這些復雜的材料,仿佛清水煮白菜,其味必然淡薄。”【3】可見郭老先生對于臨摹是非常看重的,臨摹可以使自身繪畫得到多方面的藝術滋養。
郭家宅院里的花、樹、竹常年郁郁蔥蔥,為其寫生創作了必要的條件。在庭院里觀察草木的枝蔓,分析花蕊、花蒂的構造,掌握其生長和生活的規律,結合各種草木的特點選擇以何種方式表現。郭味蕖本人也到各地深入大自然進行寫生,得覽泰山、華山、黃山等名勝,臨摹了敦煌的壁畫和圖案。郭味蕖對景寫生細致入微,通過觀察草木的脈絡和一年四季的生長規律對其形態如何表現有一個清晰的認知。郭味蕖有著速寫的基礎,在短時間內抓取事物的整體造型和大的動勢。郭味蕖通過積累大量的畫稿細致分析草蟲的結構和動態,這些畫稿都會為其后期花鳥畫的創作積累素材,增加他對大自然的了解,使他對花鳥畫的創作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二)學者型思維及文人情懷
郭味蕖先生不僅在創作實踐上有高質量的藝術表現,對于美術史論的研究也頗為深入。他跟隨黃賓虹先生學習繪畫理論和金石考古,堅持讀畫并記錄體會心得,積累了許多的文稿。有的是對名家具體作品的剖析,有的是對某一位畫家的深入研究。這些學術上的理論基礎為先生的藝術實踐提供了條件。他從史的研究中總結了一套法則,推陳出新,確立了自己的藝術坐標。高水平的藝術技巧與繪畫理論觀念的更新使先生不想局限在狹隘的創作空間里,兼工帶寫這種風格對其來說就是一種新的嘗試。這就告誡我們在繪畫的道路上,不能固步自封。高水平的藝術技巧還要與自身的學者型思維、創新意識、生活閱歷相結合,達到理論與實踐雙軌同步,從而提升自身的整體修養。
郭味蕖的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更能體現他的新筆墨精神與新文人情懷。所謂筆墨精神也是畫家人格精神的反映,在他的骨子里有著一股性情孤傲的豪氣、文人雅士的骨氣和知識學者的書卷氣。具體表現為豪放而不放肆,野怪瀟灑而不失結構法度,剛直挺拔中顯出文秀與靜雅,放筆奔騰中透出灑脫與帥意。【4】創作者修得文人品格、文人風骨,創作作品才能別具一格。
(三)時代精神和創新精神
建國初期,中國花鳥畫的發展停滯不前,繪畫的發展朝向和存在意義不清晰。這時人們對于藝術的觀念大多停留在實用層面上,認為藝術沒有存在的價值。“筆墨當隨時代”,郭味蕖在花鳥畫創作的內容取材和表現形式上破舊立新,反映時代的新風貌。為了歌頌勞動人民的偉大和農村豐收的景象,順應社會改造的時勢,郭味蕖創作了很多農具題材的作品。他深入自然和社會生活,把新中國成立農村豐收的喜悅和國家欣欣向榮的景象記錄下來。
新中國成立正是一個轟轟烈烈、朝氣蓬勃的偉大時代,時代本身就是一首英雄的交響曲,要想反映這個時代的風貌,為什么繪畫不能用交響曲呢?郭味蕖在這一時期沖破藝術的藩籬,大膽創新,為傳統的花鳥畫表現技法注入了新的血液。關于花鳥畫的繼承和創新,郭味蕖總結出一套系統的理論即“三結合”的創新理論,即“山水和花鳥相結合”、“工筆和寫意相結合”、“重彩和潑墨相結合”。【5】在構圖、賦彩和筆墨技法方面,有意識地創造出新的筆墨程式。他提出的“三結合”的理論指導了后期人們的藝術實踐,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值得我們學習。
參考文獻
[1]郭怡孮.父親郭味蕖的幾位老師[J].世紀,2015(06):74-79.
[2]劉曦琳.郭味蕖傳[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1998.
[3]郭味蕖.郭味蕖講花鳥畫[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
[4]李魁正.論郭味蕖的花鳥畫藝術[J].美術觀察,2001(05):55-57.
[5]張勤.推陳出新,色墨輝映---郭味蕖寫意花鳥畫中的勾填法創新[J].戲劇之家,2016(01):160-161+171.86AE504A-2E3C-4F7F-B2A8-F432FB2E81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