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坤
摘要:國家在教育改革發展規劃中指出了教學質量的重要地位,將其納入教育發展戰略研究。提升教學質量根本上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重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互聯網+”時代,對原有的教育發展環境產生了很大的沖擊,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傳統的教學課堂評價方式及體系難以適應發展要求,必須重視對課堂教學有效性評價的研究,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學效率。
關鍵詞:高職;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引言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的主要是通過語言來體現的,評價語就是師生之間進行課堂互動的重要體現。教師課堂評價用語是指教師在課堂之中通過口頭形式對學生課堂的表現進行及時地反饋與評價,能夠及時對學生進行對應的糾正與引導,從而有助于達成教育教學的目標。
一、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的內涵與基本屬性
教育評價是在一定教育價值觀的指導下,依據特定的教育質量目標要求,運用科學可行的評價手段和標準,通過系統地搜集信息資料和分析整理,對教育活動、教育過程以及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從而不斷自我完善和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教育評價的特點主要有:第一,教育評價建立在一個客觀描述的基礎上。客觀描述不僅包含定性描述,還包含定量描述;不僅要“客觀”,還要“全面”“準確”。第二,教育評價是對教育活動滿足社會與個體需要的程度做出判斷的活動,既包含已經取得的教育成效,也包括潛在的教育價值,以對評價對象的功能、狀態和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為核心。第三,教育評價是系統性、綜合性強的活動過程,以確定目的、獲取和分析資料、形成判斷、指導決策等為主要內容,以科學的評價方法、技術為手段。第四,教育評價具有較強的目標指向性。教育目標受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文化背景的影響而發生改變,教育評價的目的也隨之發生變化。第五,教育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提升教育質量,實現教育價值持續增值。教育評價的增值作用主要包括激勵作用、調節作用、診斷作用、管理作用和發展作用。
二、當前高職教學質量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成果應用弱化。目前評教信息反饋時效性較弱,如督導評價情況一般先匯總到主管部門,再經分管校領導審批后反饋給教學單位,評價結果的傳遞嚴重滯后,甚至存在失真的情況。而學生評教大多集中在期末,此時課堂教學計劃已基本進入尾聲,教師無法根據評教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同時,大部分院校評價結果的運用與教師績效考核的關聯度很低,基本不作為強制整改要求,僅僅是教師主動改進教學工作的參考和依據。由此造成教學質量評價與改進未形成有效閉環,沒能發揮獎懲的激勵作用,這無異于隔靴搔癢。
第二,學生評教可信度低。雖然,在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評價機制改革過程中,部分院校已經將學生納入教學質量考核評價主體成員之中,但是,學生對教學質量評價的認識不足,導致其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加之評教指標制訂過程中基本沒有學生參與,大多以主觀題為主,缺乏客觀定量分析。題型較單一,指標缺乏多樣性,忽視了對課外育人和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成果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與“以學生為中心”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理念相偏離。此外,還有少數學生隨意性較強,脫離評教依據,依靠對教師的個人主觀印象,沒有對教師進行客觀、公允的評價,由此可能影響專業、課程、教師等層面質量診改任務的制訂。
三、構建新時代高職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一)研究“多樣化”評價方法,推動職教改革的縱深發展
高職教育以“職業導向、素質本位”為理念,實現高質量創新拔尖人才的輸出,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是必然選擇,也是對《方案》中“四個評價”的具體落實,其中關于“探索增值評價”的提法在中央文件中尚屬首次。增值評價是一種以學生整體學業成就的“增值”為依據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是學生個體的增值額度。相對高職生而言,增值評價法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為實現更好的自我發展而奮斗。多樣化的評價方法還包括檔案袋評價法、專業技能評價法、自評互評等,結合個性化的評價方式和動態化的評價過程,滿足高端產業多樣化發展所需的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實現“益精所能”“盡人之材”,進而拓寬學生未來可持續發展空間,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縱深發展。
(二)落實評價常態化
在傳統考核評價機制中,缺乏相對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評價方式較為單一,導致教學質量改進成效不夠顯著。因此,需要不斷優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將督導評課、教師互評、教師自評、學生評價等都納入其中,落實質量評價和成果反饋常態化。開展精準聽課評課,明確應重點評價的教師和課程,如新進教師、開新課教師,學生評教低分課程、新開課程等。在此基礎上,結合專業特色、課程類型、學科建設情況等,采用針對性較強的評價問卷。借鑒國內外優秀高校評價問卷,在問卷長度、提問角度、問題聚焦、選項設計等方面下功夫,并運用科學的統計方法,以學校發展定位和規劃目標為引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圍繞教師發展內生動力等因素,設計、優化教學質量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從而使問卷調查的可信度顯著提高。
(三)“三要素”引領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
理論模型中“三要素”為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多維化的評價內容、多樣化的評價方法,這“三要素”具有內在連續性,是不可分割的。多元化的評價標準是準繩,對接職業技能標準和行業企業標準。多維化的評價內容是載體,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多樣化的評價方法是保障,引入學生職業行動績效,深挖實踐技能提升的內在動力,助力學生成長多途徑和持續性發展,切實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建設進程,促進多樣化人才的成長作為高職學生評價的核心目的,健全多元評價、動態評價、增值評價等方法相結合的立體綜合評價,積極引入行業、企業等第三方評價,推動人才評價和選拔多元化,實現評價結果的全面化、精準化與增值。以學生評價“三要素”改革為牽引,凝聚學校、企業、教師、學生、社會用人單位的力量,形成協同評價共同體,撬動高職學生的高質量發展,緩解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全力促進新經濟高質量增長。
(四)有效性評價
教師層面,其評價內容包括教師教學理念、專業水平、信息技術素養等。對教學理念的評價指標,主要是從教師所具備的課堂駕馭能力,對學生創新力的培養,組織學生展示自我,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發展等方面開展評價;,學生層面,主要是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評價。具體涉及學生基本知識、信息技術的掌握,對線上教學資源的學習、課堂主動學習的參與程度,信息技術設備的運用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激勵學生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和信息技術處理能力。
結束語
在新的歷史時期,社會與經濟發展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應與時俱進,將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作為學校重要的發展規劃和任務舉措,大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質量評價的深度融合,致力于創新傳統人才培養機制,發揮高職院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優勢,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劉 娟,項林川,柯昌劍,等.高校教學評價的實踐與發展研究——以7所部屬高校為例[J].高教學刊,2021(4):11-15.
[2]劉 雨.新時代高校教學督導制度困境及其破解[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9):44-48.
[3]譚春華,王庭之.我國高職教育質量評價的變遷、困境與出路[J].職教論壇,2020(1):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