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宋茶文化和茶器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及影響

2021-01-21 06:29:26劉明杉
殷都學刊 2020年4期

劉明杉

(中國社會科學院 古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一、唐宋茶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和發展

入唐的新羅求法僧人和求學文士將唐茶飲法和茶儀等帶回國后,朝鮮半島的飲茶之風盛行起來。半島南部洛東江下游的伽倻地區土地肥沃,據《三國史記》“新羅本紀”載,興德王三年“冬十二月遣使入唐朝貢,文宗召對于麟德殿,宴賜有差。入唐廻使大廉持茶種子來,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時有之,至于此盛焉。”[1](P95)善德王在位之時,中國正值唐初,茶已在朝鮮半島傳播。興德王三年是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金大廉遵王命種茶的地理山,位于今韓國智異山南雙溪寺一帶。該書還記新羅散文家、學者薛聰所作寓言散文《花王戒》,其中談到茶的功效。“又有一丈夫,布衣韋帶,戴白持杖,龍鐘而步,傴僂而來曰:‘仆在京城之外,居大道之旁,下臨蒼茫之野景,上倚嵯峨之山色,其名曰白頭翁。竊謂左右供給雖足,膏粱以充腸,茶酒以清神,巾衍儲藏,須有良藥以補氣,惡石以蠲毒。”[1](P396)

新羅人飲用的國產茶和進口唐茶都是餅茶,曾在僖宗時期入唐為官的新羅文士崔致遠(公元875一?年)自稱道家,因思想傾向于儒家,被尊為“海東孔子”。在其為雙溪寺真鑒國師(公元775一850年)所作碑文中記有新羅人飲用餅茶的情景,“復有以漢茗為供者,則以新爨石釜,不為屑而煮之。曰吾不識是何味,濡腹而已。守真忤俗,皆此類也。”(1)(新羅)崔致遠:《有唐新羅國故知異山雙溪寺教謚真鑒禪師碑銘并序》,見(清)董誥等:《全唐文·唐文拾遺》卷四十四,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10866頁。他在《謝探請料錢狀》中,講自己在揚州任淮南節度使高駢幕僚時,因見到新羅使臣的船只,就給父母買了茶和藥,附家書一封捎回國。“伏蒙太尉念掃德門,許遷代舍。濡毫染牘,深慚雪苑之清才;頂豸腰魚,遽忝霜臺之峻秩。傳天上披朱之命,榮日邊垂白之親。以宣父見知,則實同陳隼;以遠人多幸,則不讓漢貂。雖乖就養無方,必想宗族稱孝。然而煙波阻絕,難申負米之心;……況久無鄉使,難附家書,惟吟《陟岵》之詩,莫遇渡溟之信。今有本國使船過海,某欲買茶藥寄附家信。……伏惟太尉念以依門館次三千客,別庭闈已十八年,既免行傭,有希反哺,特賜探給三個月料錢。所兾祿遂及親,遠分光于異域。”[2](P290)文中寫到他在高駢太尉處受到重用和禮遇,又提及對父母和家鄉的思念,為了給父母買茶和藥,預支了三個月的俸祿。不久,又得到高駢送的茶,遂作《謝新茶狀》贊美蜀岡茶,講到煎茶法及飲后感受。“右某今日中軍使俞公楚奉傳處分,送前件茶芽者。伏以蜀岡養秀,隋苑騰芳,始興采擷之功,方就精華之味,所宜烹綠乳于金鼎,泛香膏于玉甌。若非靜揖禪翁,即是閑邀羽客,豈期仙貺,猥及凡儒。不假梅林,自能愈渴;免求萱草,始得忘憂。下情無任感恩惶懼激切之至。”[2](P292)

欽敬佛法的新羅王子常以茶供養佛菩薩,《三國遺事》中記有兩位王子寶川和孝明在今韓國江原道五臺山修行,每日汲水煮茶供養菩薩。“藏師之返新羅,凈神大王太子寶川、孝明二昆弟,……逃隱五臺山。每日寅朝,文殊大圣到真如院,……二公每汲洞中水,煎茶獻供,至夜各庵修道。”[3](P321)新羅王子金喬覺(公元696-794年)在中國九華山修行,“金地茶,出九華山。相傳金地藏自西域攜至者。”[4](P32)他有一首七律詩《送童子下山》,滿懷對童仆的關愛。“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云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5](P9122)由以上文獻可知,茶是新羅王子出身的佛門修行者重要的隨身之物。

風流道是產生于朝鮮半島的本土宗教,真興王“三十七年春,始奉源花初君,臣病無以知人。欲使類聚群游,以觀其行義,然后舉而用之。……更取美貌男子,妝飾之,名花郎以奉之。徒眾云集,或相磨以道義,或相悅以歌樂,遊娛山水,無遠不至。因此知其人邪正,擇其善者,薦之于朝。故金大問花郎,世紀曰賢佐忠臣,從此而秀;良將勇卒,由是而生。崔致遠鸞郎碑序曰:‘國有玄妙之道曰風流。’設教之源,備詳仙史,實乃包含三教,接化群生。且如入則孝于家,出則忠于國,魯司寇之旨也。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周柱史之宗也。諸惡莫作,諸善奉行,竺乾太子之化也。”[1](P37)又見高麗李仁老《破閑集》:“雞林舊俗,擇男子美風姿者,以珠翠飾之,名曰花郎,國人皆奉之,其徒至三千余人。若原、嘗、春、陵之養士,取其穎脫不群者爵之朝,唯四仙門徒最盛,得立碑。”[6](P28)游歷山川是風流道花郎的修煉方式之一,他們在山水間烹茗遊娛,逐漸發展出花郎茶事。據新羅文人張延祐《寒松亭曲》:“月白寒松夜,波安鏡浦秋。哀鳴來又去,有信一沙鷗。”寒松亭“在江原道江陵市東北十五里,亭旁有茶泉、石灶、石臼,傳說即述郎仙徒所游處。”“鏡浦湖在江原道江陵市東北十五里,湖周二十里,水凈如鏡,不深不淺,才沒人肩,四面中央如一。”[7](P2)“金蘭境有寒松亭,昔四仙所逰,其徒三千,各種一株,至今蒼蒼然拂云,下有茶井。”[6](P22)高麗末期學者安軸(公元1287—1348年)五言律詩《題寒松亭》也吟誦花郎茶事遺跡,“四仙曾會此,客似孟嘗門。珠履云無跡,蒼官火不存。尋真思翠密,懷古立黃昏。唯有煎茶井,依然在石根。”[8](P226)

高麗僧一然在《三國遺事》卷二中載:“王(景德王)御國二十四年(公元763年),……三月三日,王御歸正門樓上,謂左右曰:‘誰能途中得一員榮服僧來?’于是,適有一大德,威儀鮮潔,徜徉而行,左右望而引見之。王曰:‘非吾所謂榮僧也。’退之。更有一僧,被衲衣,負櫻筒,從南而來。王喜見之,邀致樓上,視其筒中,盛茶具已。曰:‘汝為誰耶?’僧曰:‘忠談。’曰:‘何所歸來?’僧曰:‘僧每重三、重九之日,烹茶饗南山三花嶺彌勒世尊,今茲既獻而還矣。’王曰:‘寡人亦一甌茶有分乎?’僧乃煎茶獻之。茶之氣味異常,甌中異香郁烈。”[3](P122)花郎出身的僧人忠談每年重三、重九日,背負盛有茶器的櫻筒,向南山三花嶺彌勒世尊奉茶。恰好是年三月三日遇王,又為王獻茶。另見該書卷五:“景德王十九年(公元760年)庚子四月朔,二日并現,挾旬不滅。日官奏請:‘緣僧,作散花功德則可禳。’于是潔壇于朝元殿,駕幸青陽樓,望緣僧。時有月明師,行于阡陌時之南路。王使召之,命開壇作啟。明奏云:‘臣僧但屬于國仙之徒,只解鄉歌,不閑聲梵。’王曰:‘既卜緣僧,雖用鄉歌可也。’明乃作《兜率歌》賦之。……既而日怪即滅。王嘉之,賜品茶一襲、水精念珠百八個。忽有一童子,儀形鮮潔,跪奉茶珠,從殿西小門出。明謂是內宮之使,王謂師之從者,及玄徵而俱非。王甚異之,使人追之,童入內院塔中而隱。茶珠在南壁畫慈氏像前。”[3](P453-454)這位只懂鄉歌,不會梵語贊誦的月明師也是花郎出身,遵王命唱祈愿彌勒的兜率歌后,天上出兩個太陽的怪現象消失,因此被王賞賜一套品茶器具和108籽水晶念珠。月明師的至誠鄉歌招感了神跡,那位消失在內院塔中的靈童在南壁畫彌勒菩薩像前放置的供物正是茶和念珠。

《三國遺事》卷二收錄文宗(公元1046—1083年)時期金良鑒所撰《駕洛國記》,記有統一了朝鮮半島的新羅第三十代君主文武王金法敏的外族祖先,是金官伽倻的始祖金首露王,遂在文武王元年(公元661年)將首露王廟合祀于新羅宗廟。“洎新羅第三十王法敏,龍朔元年辛酉三月日,有制曰:‘朕是伽倻國元君九代孫仇衡王之降于當國也,所率來子世宗之子、率友公之子、庶云匝干之女文明皇后實生我者。茲故元君于幼沖人,乃為十五代始祖也。所御國者已曾敗,所葬廟者今尚存。合于宗祧,續乃祀事。仍遣使于黍離之趾,近廟上上田三十頃,為供營之資,號稱王位田。付屬本土王之十七代孫賡世級干,祗稟朝旨,主掌厥田。每歲時釀醪醴,設以餅飯、茶果、庶羞等奠,年年不墜。其祭日不失居登王之所定年內五日也。芬苾孝祀,于是乎在于我。’”[3](P193)這次祭祖儀式上的供品中就有茶。

高麗王朝為太祖王建立國(公元923年)至恭讓王四年(公元1392年)共475年,歷經中國五代后唐至明太祖時期。新羅時期的飲茶生活主要流行于王室貴族、僧侶文士等社會中上層,高麗時期普及到民間,出現茶店等大眾消費場所,進而刺激了社會對茶具的需求。朝鮮半島飲茶方式與中國同步,新羅和高麗早期流行唐朝煎茶法,即:茶經碾、羅成末,在茶釜內煎煮,再用勺盛到碗中飲用。高麗中晚期采用宋朝點茶法。南宋道人葛長庚在《水調歌頭·詠茶》中對采茶、制茶、備茶、品茶過程作了詳細描繪:“二月一番雨,昨夜一聲雷。槍旗爭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煉作紫金堆。碾破香無限,飛起綠塵埃。汲新泉,烹活火,試將來。放下兔毫甌子,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9](P951)高麗茶詩中提到的土產茶有腦原茶、大茶、孺茶、露芽茶、嬰兒茶、葉茶、紫霞茶、香茶等,還有味道苦澀的茗茶、御茶、佳茗、芽茶、茅茶、山茶、野茶、仙茶、芳茶等。進口的宋茶有龍鳳茶、臘茶、龍鳳茗團、建溪茗、曾坑茶、雙角龍茶等。高麗和朝鮮時期都有為國家制茶的茶所,《世宗實錄·地理志》載,貢茶產地在全羅道長興都護府“茶所十三:繞良、守太、七百乳、井山、加乙坪、云高、丁火、昌居、香余、熊岵、加佐、局開、安則谷。”全羅道長興都護府同福縣“古茶所,瓦村,今稱瓦旨茶貢里”。全羅道羅州牧茂長縣“茶所二龍山梓亦。”(2)(日)朝鮮總督府中樞院調查課輯:《世宗實錄地理志·地理志》卷151,首爾景文社,1974年,第195頁、第209頁、第221頁。

唐宋寺院清規傳到高麗后,當地僧人效仿其中茶禮,制定出融合了寺院清規和儒家祭祀的佛門茶禮。茶偈曰:“我今特此一椀茶,變成無盡甘露茶,奉獻十方三寶尊,愿垂慈悲哀納受。我今清凈水,變為甘露茶,奉獻三寶前,日日無數禮。”(3)(韓)正覺:《韓國的佛教儀禮——以常用儀禮為主》,首爾云住寺,2001年,第344頁。高麗前期,王聘請僧人為國師,王及眷屬以茶供佛,并向僧人賜茶。光宗為功德齋親手碾茶,親自舂糧。崔承老奏議《上時務疏》云:“芻粟省飛挽之費矣。竊聞圣上為設功德齋,或親碾茶,或親磨麥。臣愚,深惜圣體之勤勞也。此弊始于光宗崇信讒邪,多殺無辜;惑于浮屠果報之說,欲除罪業,浚民膏血,多作佛事,或設毗盧遮那懺悔。”[10](P365)文宗二十一年(公元1067年)秋九月“丁酉國師海麟(公元984—1067年)請老還山。王親餞于玄化寺,賜茶、藥、金銀器皿、彩段、寶物”。[11](P122)肅宗四年(公元1099年)秋九月“丁卯王率王妃元子兩府群僚及祐世僧,統幸三角山,閏月壬申次常慈寺。甲戌,幸僧伽窟設齋,仍施銀香椀、手爐各一事,金剛子水精念珠各一貫,金帶一腰,并金色果繡幡茶香,衣對金綺。”[11](P164)毅宗十三年(公元1159年)三月“乙亥幸玄化寺,東西兩院僧各設茶亭,迎駕競尚華侈。”[11](P274)“恭愍王五年(公元1356年),“王幸奉恩寺,聽僧普虛說法,公主從,太后繼至,侍女、僧徒雜遝無別。王又邀普虛于內殿,公主、太后喜,泣下霑襟,親侑茶果。公主施琉璃盤、瑙瑙匙等物”。[11](P26)

高麗太祖王建為鞏固統治,對新羅遺民實施懷柔政策,常賜予土產腦原茶、大茶、孺茶等,并形成賜茶傳統,以后君王承襲祖制。太祖十四年(公元931年)“秋八月癸丑,遣甫尹善規等,遺羅王鞍馬、綾羅、綵錦。并賜百官綵帛,軍民茶、幞頭,僧尼茶、香。有差。”[11](P21)“文宗三年(公元1049年)春三月“庚子,饗八十以上國老、尚書右仆射崔輔成,司宰卿趙顒,太子詹事李澤成等于閣門。王親臨賜酒,仍賜輔成、顒等,公服各一襲,幞頭二枚,腦原茶三十角,澤成公服一襲,許令閤門乘馬,出正衙門,三老固辭。翼日,饗庶老男女及義夫節婦孝子順孫鰥寡孤獨廢疾于毬庭,賜物有差。”[11](P99)高麗初年,崔承老奉王命提出有關社會改革及中國觀察的時務策二十八條。成宗“八年(公元989年)五月,守侍中崔承老卒,王慟悼。下教褒其勛德,贈太師。賻布千匹、面三百石、粳米五百石、乳香百斤、腦原茶二百角、大茶十斤。”[11](P362)除土產茶外,還賜宋茶。睿宗七年(公元1112年)“冬十月庚寅,以宋國信龍鳳茶,分賜宰臣。”[11](P196)文宗三十二年(公元1078年)六月丁卯,“賜卿國信物等具如別錄,……別賜龍鳳茶一十斤,每斤用金鍍銀竹節合子,明金五彩裝腰花板朱漆匣盛,紅花羅夾帕復,龍五斤、鳳五斤。”[11](P133-134)睿宗七年(公元1112年)“冬十月庚寅,以宋國信龍鳳茶,分賜宰臣。”[11](P196)

在太祖王建的積極推動下,高麗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茶禮文化,在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上都有相應的進茶儀禮。如《吉禮中祀·文宣王廟》:“閣門使傳宣就座賜茶,舍人贊拜,王太子宰樞以下群官及監學官學生,皆再拜。訖,王太子以下群官升堂,各就座。后立舍人,稱各就座。王太子以下,皆就座。賜茶畢,監學官學生于庭下立,受茶舍人引降階就位。舍人贊拜,王太子及宰樞以下群官及監學官、學生皆再拜。訖,舍人分引以次出王降座,還大次乘輿還內如來儀。”[11](P340)《兇禮·重刑奏對儀》:“執禮,承傳云賜座。執禮,微喝再拜,引上殿,坐東邊褥位。茶房參上員,從夾戶入進茶。內侍七品員,去蓋子。執禮,上殿前楹外,面拜勸茶,放后下殿。次院房八品以下,進宰樞茶。執禮,又上殿,伏面請茶出。”[11](P366)大觀殿舉行的冊封太后的典禮由“麗正宮遣使上冊日”“大觀殿上冊”“賜群臣宴”三部分組成,其中也有茶禮。“閣使引太尉司徒就本位,喝,再拜。訖,持節者引冊寶物狀,執事官抬舉前導,出自中門,安于樓子。太尉司徒從出,王入內進物,擔床前行。次行爐茶擔、次絞床、水灌子。”[11](P376)此外,“冊王妃儀”“元子誕生賀儀”“冊王太子儀”“王太子稱名立府儀”“王太子納妃儀”“公主下嫁儀”等典禮中也有茶禮。正月初一舉行元會儀,“其日早陳繖扇、水精、鉞斧于殿庭,如常儀。尚食、茶房,宿設壽尊所于殿階上,東邊有同設臣僚尊所于殿階下。……太子令公就洗所盥手,如常儀。茶房先進茶,后行酹酒。”[11](P404-405)茶房是高麗管理朝廷或王室茶務的官廳,王出行時有茶軍士搬運茶器等物品,他們跟隨在儀仗隊中,在燃燈會和八關會、功德祭或祈雨祭時,負責王室在宮外的獻茶等事宜。

燃燈會供養釋迦牟尼佛,每年二月二十五日舉行;八關會祭拜五岳神、名山大川神、龍王等,每年十一月十五日舉行。是日,王向釋迦牟佛、諸天神敬禱獻茶。燃燈會“大會日坐殿,王出御,便次承制員近侍官、閣門員及諸宿衛中禁都知牽龍官殿門內外衛仗等禮數及教坊奏樂并如小會儀。便殿禮畢,茶房設果案于王座前,設壽尊案于左右花案南。……取上命近侍官進茶,執禮官向殿躬身勸,每進酒進食,執禮官皆向殿躬身勸,后皆仿此。次賜太子以下侍臣茶,茶至,執禮官贊拜,太子以下再拜執禮官贊飲,太子以下皆飲訖揖。”[11](P427-428)八關會“大會日坐殿,王初御宣仁殿,承制以下近侍官及后殿官起居訖,出御大觀殿。侍臣起居及御儀鳳樓上,行香酌獻。……又如小會儀,次近侍官進御茶食,執禮官向殿躬身勸。次設太子以下侍臣茶食,食至,執禮官贊拜,太子以下侍臣,皆再拜就座,受食,食訖起揖。殿上進茶進酒,進食,及太子以下侍臣賜茶行酒設食禮數,樂作止,并如小會儀。”[11](P435-436)

在外交場合,高麗有迎接外國使節的茶禮。據《迎北朝詔使儀》載:“舍人喝再拜,奏圣禮。舍人喝再拜,進步致辭。舍人喝再拜,閣使傳有教賜客,省茶酒食。舍人喝再拜,引出殿門。王就座后,閣門員引下。節入殿庭,再拜,奏圣禮。再拜,閣使傳有教,賜所司酒食。喝,再拜。出門訖進茶,初盞親勸,使臣還酬再拜,就座飲訖,相揖還就座。”[11](P371)土產腦原茶等也作外交國禮,靖宗四年(公元1038年)秋七月甲寅,“金元沖還自契丹詔曰:省所上表……謝恩令朝貢,并進捧金吸瓶、銀藥瓶、幞頭、紗纻布、貢平布、腦原茶、大紙、細墨、龍須 席等事,具悉。”[11](P85)仁宗八年(公元1130年)春三月已未,“盧令琚等還自金詔曰:省所上稱謝,進奉銀器、茶、布等物,并付進誓表,事具悉。”[11](P237)

朝鮮時代的李奎象在《并世才彥錄》中稱:“我東自箕子朝鮮新羅立國,而儒術無聞。崔文昌、薛弘儒,皆以文發跡。高麗以禪立國,以僧亡國,麗末牧隱圃隱,始倡理學,我朝全以儒立國。”[12](P3861)高麗文人創作了大量禪意高妙的茶詩,可見點茶生活在這一群體中的普及程度。高麗中期“海左七賢”林椿、李仁老、吳世才、趙通、皇甫抗、咸淳、李湛之寫有不少茶詩。如李奎報(公元1168—1241年)在《謝人贈茶磨》詩中描述了磨茶粉的情景,“琢石作弧輪,回旋煩一臂。子豈不茗飲,投向草堂里。知我偏嗜眠,所以見寄耳。研出綠香塵,益感吾子意。”[13](P438)宋人蘇軾《送南屏謙師并引》詩云:“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天臺乳花世不見,玉川風腋今安有。先生有意續《茶經》,會使老謙名不朽。”[14](P1669)時年26歲的李奎報科舉失意、父親離世,身心倍感煎熬,遂追和蘇軾此詩,作《游天和寺飲茶用東坡詩韻》。“一筇穿破綠苔錢,驚起溪邊彩鴨眠。賴有點茶三昧手,半甌雪液洗煩煎。”[13](P151)他將乳狀白色茶湯稱為“雪液”,讓這“半甌雪液”滌蕩愁煩的心緒。他還有一首《云峰住老圭禪師,得早芽茶示之,予目為孺茶,師請詩為賦之》:“磚爐活火試自煎,手點花瓷夸色味。黏黏入口脆且柔,有如乳臭兒與稚”[13](P425),不僅大贊孺茶的色味口感,還感嘆“吃茶飲酒遣一生,來往風流從此始”[13](P426)。孺茶難得,須在溪水邊殘雪中抽芽,其采摘、焙成團餅等工藝相當復雜,李奎報有幸嘗到禪師用惠山泉水煎的孺茶,因作詩答謝禪師。

二、唐宋茶器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談到烹茶品飲“之器”,“鹺簋,以瓷為之。圓徑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貯鹽花也。其揭,竹制,長四寸一分,闊九分。揭,策也。”[15](P40)鹺簋是盛鹽的容器,揭與鹺簋搭配使用,是用竹片制成的取鹽工具。“熟盂,以貯熟水,或瓷,或沙,受二升。”[16](P41)儲放熟水的“熟盂”,為瓷或陶所制。他從品茗角度評價了當時幾處著名窯口茶碗的優劣。“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育《荈賦》所謂:‘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甌,越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4)(唐)陸羽:《茶經(卷上)》“器之四·碗”,見沈冬梅、霍艷平:《“茶經”誦讀》,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41頁。陸羽認為映襯茶湯之色最美者,是越窯青瓷甌。又見唐人陸龜蒙《越窯茶甌》詩云:“昔人謝塸埞,徒為妍詞飾。豈如圭璧姿,又有煙嵐色。光參筠席上,韻雅金罍側。直使于闐君,從來未嘗識。”[16](P155)新羅在引進中國茶時,也接受了唐人對茶碗的審美偏好。如慶州新羅時代東宮廢墟雁鴨池一帶,出土了大量敞口、腹壁斜直、玉璧底的青瓷甌(即茶碗)殘片。它們是當時越窯青瓷的大宗產品,最早見于浙江上虞、慈溪等地的唐中晚期越窯窯址中。

建窯、吉州窯、定窯等窯場生產的黑釉、褐釉、紫金釉茶盞,專為宋時興起的點茶需求而造。宋人蔡襄《茶錄》云:“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17](P16)《大觀茶論》云:“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直立,易以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大小。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18](P33)《茶錄》中也有“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17](P13)的說法。建盞品種較多,而宋代茶人認為,最宜點茶之器,非建窯兔毫盞莫屬,且以“玉毫條達者為上”,即盞內壁兔毫紋較長,且排列整齊呈放射狀分布(圖1)。建盞黑釉為石灰堿釉,著色劑是含鐵量較高的化合物,燒成溫度在1200℃以上。胎土以含鐵量多的紅、黃土粉碎,胎體厚重壓手、含沙量明顯,燒成后的胎質呈黑、灰黑、黑褐色。點茶宜建盞是宋人基于審美和功能的需要所作的選擇。在審美方面,黑釉盞與乳白色茶湯之間,體現出中國傳統美學對黑白文化意涵的崇拜;在功能方面,建盞為厚重的鐵胎,具有易于導熱和保溫的物理性質,可使“茶發立耐久”。

圖1 宋建窯黑釉兔毫束口盞

朝鮮半島很早就已使用茶器,在韓國慶州雁鴨池出土的8世紀新羅陶杯上有“貞言茶”銘。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320中提到的茶器,為高麗匠人所制,它們是了解高麗茶器的線索。“……益治茶具。金花烏盞、翡色小甌、銀爐湯鼎,皆竊效中國制度。”(5)(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32“器皿三·茶俎”, 見孫希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整理與研究,第七章《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校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57頁。兩宋文人喜愛釉上繪金、銀彩的茶盞,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一件北宋中晚期定窯黑釉金彩花蝶紋茶盞(圖2),敞口、直腹、圈足,金彩飾口沿一周,內壁中間用金彩繪三組對蝶紋分割區域,每個區域內又以金彩繪三組扇形草花紋,此類茶盞或為高麗窯工燒制“金花烏盞”的藍本。又見北宋歐陽修《玉樓春·十七》詞有“金花盞面紅煙透”[19](P250)之句,所指是當時定窯燒制的紫金釉金彩茶盞,實物見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北宋紫金釉金銀彩牡丹花紋茶盞(圖3)。南宋還向高麗輸出過一種銀花烏盞,見高麗遺址出土的建窯系黑釉銀彩牡丹紋茶盞(圖4),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碗內壁用銀彩繪牡丹花,花瓣內分別寫“壽”“山”“福”“海”四字。銀彩雖已脫落,而牡丹紋依稀可辨。這種產品稱“銀兔毫”,系建窯附近武夷山遇林亭窯燒造。受宋人審美影響,高麗進口了不少宋朝繪金、銀花茶盞,當地窯工對它們進行了仿燒。

圖2

圖3 圖4

為防止手執盛有熱水的茶盞和湯瓶燙手,或將其置桌上燙壞桌案,唐宋人使用茶盞和湯瓶時,盞、瓶下配托。關于茶托的起源,據唐末人李匡乂《資暇集》載:“茶托子,始建中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燙指,取碟子承之,既啜而杯傾,乃以蠟環碟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代蠟環,進于蜀相。蜀相奇之,為制名而話于賓親,人人為便,用于當代,是后傳著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狀焉。貞元初,青鄆油繒為荷葉形,以襯茶碗,別為一家之碟,今人多云托子始此,非也。蜀相,今升平崔家,訊則知矣。”[20](P157)茶托有髹漆和瓷質兩種,瓷質名品見英國大維德基金會藏北宋汝窯青瓷茶托(圖5),高6.5厘米、托沿直徑17厘米。托沿微上翹,作五瓣葵花式。托圈為碗狀,直口微斂,中空無底,高圈足外撇(圖6)。周身施滿釉,青中帶碧。釉面有網狀小開片,圈足底部的五個支釘痕處露香灰胎色。幾乎在同一時期,高麗窯工以同種工藝仿燒出造型和品質類似的青瓷茶托。高6.8厘米、長17.5厘米、寬18.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托口呈碗狀(圖7),托沿作六瓣花形,底為圈足。施滿釉,釉色灰青,釉質溫潤,裹足支燒,底部有四處支釘痕。關于茶盞與盞托的搭配方式,見12世紀上半葉高麗青瓷陰刻紋花形茶盞及托(圖8),盞高5.4厘米,直徑10.9厘米。托高5.3厘米,直徑14.9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圖5 圖6

圖7 圖8

據《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31:“湯壺之形,如花壺而差匾。上蓋下座,不使泄氣,亦古溫器之屬也。麗人烹茶多設此壺。”(6)(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31“器皿二·湯壺”,見孫希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整理與研究,第七章《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校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55頁。湯壺即湯瓶,又謔稱“湯提點”。上口有蓋,下底配托。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強調湯瓶口嘴對點茶操作的影響,“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利害,獨瓶之口觜而已。觜之口欲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觜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面不破。”[18](P36)湯瓶有金、銀等金屬材質和瓷質兩類,金屬者可放在火上直接加熱。日本京都大德寺收藏的南宋明州《五百羅漢圖》中有個“備茶”場景,畫面左上方胡僧模樣的小沙彌正持茶杓在清泉邊接水(圖9),接好的泉水顯然是為了注入右手所持的湯瓶中直接加熱,可知此湯瓶應為金屬質地。瓷質湯瓶實物見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北宋景德鎮湖田窯青白瓷瓜形湯瓶(圖10),口沿帶蓋,蓋上花形紐。短粗頸、瓜棱形圓腹、平底,前有流,后帶執。因該館所藏宋瓷多為日據時期出土的盜掘品,流散、征集過程中難免失托、失蓋。蓋、托俱全的高麗青瓷湯瓶,見韓國康津郡窯場燒造的這套12世紀產品(圖11)。湯瓶高22.4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7.8厘米。口沿帶蓋、珠形紐。粗長頸、圓腹、平底,前有流,后有大弧度彎曲的執。執、蓋上各有一系,便于穿繩。承盤花口,高5.3厘米、口徑19.1厘米、底徑11厘米。

圖9

圖10 圖11

將成品茶研成末的研磨工具,按出現時間的先后順序有茶研缽(茶臼的一種)、茶碾、茶磨三種。茶研缽的出現時間最早,據三國魏張揖《廣雅》載:“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21](P3834)茶研缽多呈碗狀,分淺腹和深腹兩種。內壁澀胎無釉,有縱橫交錯的網狀劃痕,以便增大摩擦力,與茶杵搭配使用。圖像見山西洪洞元代壁畫《尚食圖》(圖12)中描繪的膳食房一角,最上層中間紅衣仕女左手持茶研缽,右手持杵正搗茶末。實物見韓國新安沉船中出水的一套宋代龍泉窯青釉茶研缽及茶杵(圖13),茶研缽淺腹、敞口,腹壁漸斂。外施粉青釉,飾蓮瓣紋,內澀胎無釉帶旋紋,臥底。茶杵呈八方形,施粉青釉,上細下粗,粗端無釉。高麗燒造的12世紀青瓷陽刻堆白仰蓮瓣紋茶研缽(圖14),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高9.8厘米,直徑14.9厘米。深腹、口沿下內收,缽身陽刻一周仰蓮瓣紋。外施翡色青釉,蓮瓣上方堆白、劃短陰線示意蓮心花蕊。內壁澀胎

圖12

圖13 圖14 圖15

無釉,圈足,底施滿釉,有四個支釘痕。該館另藏一件12-13世紀高麗青瓷茶杵(圖15),高19.3厘米。八方形,施青釉,下部微延展,澀胎無釉。雖說二器并非一套,但皆為高麗本土產青瓷,可見用研缽和杵研磨茶末的方式,也從中國傳到朝鮮半島。

前述《五百羅漢圖》“備茶”畫面的下方左側,繪一小鬼坐在地上用茶碾碾茶(圖16)。他左手邊放著木待制(把茶餅放在里面敲碎的工具),右側地上置一花口淺盤,盤內有宗從事(把茶末從茶碾中掃入茶羅的棕刷)、茶匙(取茶末或擊拂湯花的工具)、兩個筒式茶盒(用于儲存被茶羅篩細的茶末)。茶碾出現于唐代,陸羽《茶經》中稱:“碾,以橘木為之,次以梨、桑、桐、柘為之。內圓而外方,內圓備于運行也,外方制其傾危也。內容墮而外無余木。墮,形如車輪,不輻而軸焉。長九寸,闊一寸七分。墮徑三寸八分,中厚一寸, 邊厚半寸,軸中方而執圓。”[15](P37)法門寺地宮出土的銀鎏金鏨刻鴻雁飛馬紋茶碾(圖17),是最高等級的皇家御用器。通高7.1厘米,橫長27.4厘米,槽深3.4厘米,轄板長20.7厘米,寬3厘米,重1168克。護槽架兩側鏨刻鴻雁流水紋,座壁兩側為鏤空壸門,門間鏨刻流云飛馬。底外鏨銘文“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銀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廿九兩”等字。銀鎏金團花碢軸由執手和圓餅組成,餅徑9厘米,軸長22厘米,重123.5克。圓餅邊薄帶齒口,中厚帶圓孔,套接在執手上,鏨“碢軸重十三兩十七字號”。碾軸和槽座兩處,還刻有僖宗的乳名“五哥”,說明這是他本人的日常御用器。而后世的宋徽宗認為:“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生鐵者,非淘煉槌磨所成,間有黑屑藏于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為制: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戛。羅欲細而面緊,則絹不泥而常透。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羅必輕而平,不厭數,庶已細者不耗。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18](P30)可以說,唐僖宗這件銀鎏金茶碾,也符合追求致雅生活的宋徽宗對茶碾品質的高要求。平民用的瓷質茶碾見中國茶葉博物館藏品(圖18),素燒無釉。碾槽下有基座,槽呈舟形,內有深槽,碾輪呈紡輪狀,中間穿瓷柄。《五百羅漢圖》“碾茶”場景中所繪的茶器,高麗也有使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就藏有五個高麗青銅茶匙(圖19)和13世紀康津窯場燒造的鑲嵌青瓷牡丹菊花紋筒式茶盒(圖20)。

圖16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茶磨在三種茶研器中出現最晚,隨著點茶進入庶民的日常生活,民眾對茶末的需求大增,而茶研缽和茶碾制出的茶末在加工效率和細膩程度上都不如茶磨,在市場驅動下,茶磨迅速流行起來。南宋畫家劉松年繪有一幅《攆茶圖》(圖21),一仆跨坐磨旁凳上,手轉茶磨。茶磨下“綠塵”涌出,旁邊放一棕刷和茶匙。而韓國新安沉船中出水一件宋代的茶磨(圖22),其形制恰好與《攆茶圖》中繪的茶磨一致。

圖21 圖22

結語

在唐代茶文化影響下,新羅的飲茶之風由上層社會、僧侶、文士向民間傳播,并開始種茶、制茶,飲用方式采用唐人煎茶法,以石鍋在石灶上煮茶。新羅王室在佛事儀式和宗廟祭祀上,茶成為重要供品。高麗時期流行宋人點茶法,飲茶生活的普及刺激了高麗對茶器的社會需求,高麗青瓷因而興盛起來。中國禪林清規傳到高麗后,又融入儒家祭禮,形成具有高麗風格的茶禮。文人用大量茶詩豐富了高麗茶文化的內涵。

朝鮮半島發現的唐宋茶器是當時中國茶文化東傳的實物證據。新羅引進中國茶時,也接受了唐人對茶器的審美偏好。新羅出土了很多唐中晚期由浙江上虞、慈溪等窯場燒造的越窯青瓷碗,朝鮮半島匠人以中國青瓷技藝為基礎,逐步發展出著名的高麗青瓷。高麗茶器金花烏盞、翡色小甌等“皆竊效中國制度”。宋代茶盞、盞托、湯瓶等器,在高麗青瓷中均有同型者,且仿制精良。唐宋人研磨成品茶的工具茶研缽、茶碾、茶磨,在朝鮮半島墓葬和沉船中都有發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成人网|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91| 国产H片无码不卡在线视频| 国产理论精品|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很黄的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18在线| 国产一级裸网站|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国产视频只有无码精品| 丁香婷婷久久|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少妇精品在线| 91九色最新地址| 国产又爽又黄无遮挡免费观看| 婷婷色中文| 男女性午夜福利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青青青国产视频| 伊人蕉久影院|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久热精品免费|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91无码网站| 日本午夜三级| 97在线免费|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在线八区| 日韩久久精品无码aV|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免费看美女自慰的网站| 黄色在线不卡| 婷婷激情亚洲|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丰满的熟女一区二区三区l|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国产精品私拍在线爆乳| 天天色天天综合|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综合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久久久黄色片|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青青网在线国产|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韩国福利一区| 国产xx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