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雙
2020年10月24日,筆者來到湖北省竹山縣擂鼓鎮棗園村4組,在喬青周的立體水產養殖基地高密度養殖池塘里,只見成群的魚兒游來游去,煞是喜人。喬青周,今年42歲,丹江口市均縣鎮寨懷溝村1組人,世世代代靠養魚、捕魚為生,是名副其實的漁民。
為保“清水進京”,國務院公布《南水北調工程供用水管理條例》,要求丹江口庫區逐步拆除現有網箱養殖、圍網養殖設施。2014年以來,丹江口庫區逐步拆除網箱養殖、圍網養殖設施。然而漁民們面臨轉產,喬青周也不例外。
2018年,竹山縣擂鼓鎮棗園村和董家溝村的旱改水項目順利完工,數百畝改造后的良田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鄉村風景線。喬青周得知這一消息后,第一時間實地考察,看到四面郁郁蔥蔥的青山,清澈的河水順著一塊連一塊的稻田緩緩流淌,有著多年養殖經驗的他一眼就看中了棗園村和董家溝村這兩塊“風水寶地”。
說干就干。2019年,在竹山縣農業農村局、水利和湖泊局、擂鼓鎮政府、棗園村兩委的大力支持下,喬青周在棗園村和董家溝村流轉102戶農戶稻田共306畝。首期投資200多萬元修建標準化魚塘、購設施、建廠房,并于2019年7月3日,注冊成立了竹山縣香禾祥龍養殖專業合作社,開展立體水產養殖。
“這里方圓數十千米沒有一家工業企業,空氣好,水質好,魚品質特別好。” 喬青周說,今年的生態魚將陸續上市,主要銷往竹山縣、十堰市等地。有的商家還提前預交了定金,魚的銷路不成問題。
喬青周采用的是流水高密度養魚技術,是在人工控制的水體中,進行集約化高密度強化養殖,這種技術具有周期短、生長快、產量高、效益高、商品率高等優點。流水高密度養魚有利于促進水體交換、增加水中溶氧、增強魚類的新陳代謝和消化吸收功能。適當增加放養量,還可提高產出率。流水養魚一般比常規養魚增產40%左右,是全國推廣的一項新興養殖技術。
養魚的同時,他開始嘗試“水稻+蝦”“水稻+蟹”的農業轉型升級模式。稻蝦、稻蟹種養將水稻種植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稻田為小龍蝦、螃蟹提供天然餌料和棲息地,養出的小龍蝦和螃蟹個大、味美、銷路好。同時,小龍蝦、螃蟹吃掉稻田里的害蟲,糞便和殘餌又為稻田增肥,稻谷品質高且無公害,兩者互依互補,形成生態立體種養和稻蝦、稻蟹雙增收。
立體水產養殖最怕高溫期,天氣的溫度變化給養殖管理和投放喂養帶來難題。喬青周做到早規劃、早預判,降低自然死亡率。夏季雷雨多發季節,他備好增氧劑,應對不時之需。根據高溫期小龍蝦和螃蟹集中活動的習性,通過稻田環溝內的情況判斷密度,靈活掌握喂養次數和數量。喬青周說:“養殖業我摸索了多年,我樂意把經驗分享給眾鄉親,只有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才能共同進步、共同致富。”
“在喬大哥的手把手指導下,我把自家2畝稻田改建成魚塘,目前,魚的長勢良好,我們全家穩定脫貧有保障,都是托喬大哥的福。”棗園村4組貧困戶們感激地說。
在喬青周的立體水產養殖基地,稻蝦、稻蟹種養40畝。有魚塘30畝,養殖草魚、赤鯉、黃鱔、甲魚等10多個品種,高密度養魚每畝收獲2 000千克以上鮮魚。目前,小龍蝦、螃蟹銷售收入30多萬元;種植優質水稻收獲香米60噸,銷售收入50多萬元;魚的銷售收入200萬元;全年總產值達到280萬元左右,“鄉親們都富了才是真的富!”喬青周為了讓更多的鄉親脫貧致富,他為棗園村、董家溝村及周邊貧困戶、殘疾人、留守婦女、留守老人提供固定就業崗位,每年臨時用工和季節性用工50多人,發放工資20多萬元。此外,他還以“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102戶(其中貧困戶36戶)共同致富。
“這里的好山好水好生態,幫我養出了好魚、好蝦、好蟹,種出了好香米,我不能忘了鄉親們。今后,我要加大投資,對生態魚養殖場進行升級改造,將推出‘住在農家、玩在農家、吃在農家的休閑旅游項目,培育發展休閑漁業,實現從粗放到精養,從單一的養魚、賣魚到提供垂釣、餐飲、休閑觀光等綜合服務的轉變,延伸產業鏈,助力鄉村振興,帶動更多的貧困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真正讓這里的綠水青山一舉變成金山銀山。”喬青周對未來充滿信心。
(作者聯系地址:湖北省竹山縣寶豐鎮中心學校 郵編:44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