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貴巧
羊布魯氏桿菌病是由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慢性傳染病,家畜中羊、牛、豬易感,其中山羊最易感;母羊易感性高于公羊,成年羊易感性高于羔羊。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必須通報的動物傳染病之一,我國則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一、流行情況
布魯氏桿菌為球桿狀或短桿狀革蘭氏陰性菌,無莢膜和芽孢,不能運動。病原主要存在于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如陰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糞便、尿等)中,并隨流產的胎兒、胎衣、羊水進入羊群,成為傳染源。病原抵抗力較強,在土壤、水中可存活3個月左右,在糞便中可存活40天,在乳液中能存活60天左右,在皮、毛上能存活1~4個月。通過消化道、皮膚、黏膜、生殖道(自然交配)、昆蟲(叮咬)等途徑傳播。
羊場工作人員在給患病母羊接產、護理時,如果缺乏消毒和個人防護措施,則易感染本病,但人傳人病例較少見。本病無明顯季節性。
二、主要臨床癥狀
本病的潛伏期為2周到半年。臨床表現多為隱性感染,癥狀不明顯。初期病羊表現結膜炎,體溫升高,不容易被察覺。妊娠母羊流產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但不是必要癥狀。流產可發生于妊娠的任何階段,但以妊娠3~4個月多見。初配母羊流產較多。母羊流產前數天表現出一般分娩征象,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起臥不安;陰戶水腫,從陰道中流出灰黃色或灰白色黏液;乳房腫大甚至流出初乳;之后產出死胎、弱胎、木乃伊胎,惡露不止。公羊主要表現為關節炎、滑液囊炎,行走障礙,跛行,嚴重者臥地不起;睪丸炎、附睪炎,睪丸上縮,用手觸摸發熱,硬實,有明顯痛感;陰莖紅腫,有時有小結節。
三、對人的危害
羊布魯氏桿菌病易感染人。最初被感染者僅表現出失眠、盜汗、頭疼;之后反復發燒,呈稽留熱、波浪熱,或不規則熱型;全身肌肉酸痛,關節無紅腫熱性疼痛,運動乏力;有時咳嗽,有白色稀痰。男性睪丸腫大,女性難孕或習慣性流產,嚴重影響生育能力,甚至危及生命。
四、疫情處置
1. 疫點、疫區、受威脅區的劃定
發現疑似病例后,要主動隔離,限制疑似病例移動,并按《動物疫情報告管理辦法》立即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上報;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疫點、疫區立即封鎖,禁止疫區的所有易感動物及產品外出及銷售。
受威脅區的所有羊只,每年定期進行2次檢疫,檢出的陽性病羊立即淘汰,可疑病羊嚴格隔離飼養,復查陰性后再混群飼養。
2. 撲殺
所有病羊不需要進行治療,立即撲殺,挖坑深埋,并插上明顯標記牌;也可焚燒消毒后進行無害化處理。病羊及流產胎兒、胎衣、排泄物、乳液等按照《GB 16548-1996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產品無害化處理規程》進行無害化處理。如果發生重大布魯氏桿菌病疫情,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規定,采取相應的撲滅措施。
3. 緊急免疫
疫情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區,牛、羊、豬等易感動物應緊急進行免疫接種??蛇x擇布魯氏桿菌病活疫苗S2株、M5株、S19株以及經農業農村部批準生產的其他疫苗,按照說明書使用。
4. 全面消毒
羊場內的所有金屬設施、設備、用具,可使用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羊舍、運動場、車輛等,可使用2%~3%氫氧化鈉溶液等噴霧消毒;飼料、墊料等,可采用集中深埋進行發酵處理或直接焚燒;糞便集中堆積、密封發酵;皮毛消毒可用環氧乙烷、福爾馬林熏蒸消毒。
五、預防措施
1. 羊場預防
堅持自繁自養,不從疫區引進種羊;必須引進時,要按規定隔離飼養,加強檢疫,確保無布魯氏桿菌感染時方可混群飼養。每年定期采用試管凝集反應、平板凝集反應方法對羊群進行檢疫監測,發現陽性病例及時淘汰。對非安全區的健康羊群,必須進行免疫接種,常用布魯氏桿菌病活疫苗S2株,既可口服也可注射。山羊和綿羊不論年齡大小,一律口服1頭份;皮下注射或肌內注射,山羊每只1/4頭份,綿羊每只1/2頭份。也可選擇布魯氏桿菌病活疫苗M5株、S19株以及經農業農村部批準生產的其他疫苗,按照說明書使用。
2. 人員預防
羊場工作人員要加強自我防護意識,杜絕布魯氏桿菌通過直接接觸、消化道等途徑感染。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平邑縣平邑鎮獸醫站 郵編:27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