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湧
我小時候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山的另一邊是什么?”
父母抱起我看向遠方:“山的另一邊也是山?!?/p>
“那路的盡頭在哪里呢?”
“路的盡頭?路沒有盡頭!”
大學畢業后,我選擇了一個位于重慶和北京之間的城市,過往列車只停靠6分鐘。火車每次進站和出站的時候都會鳴長長的笛,我住的宿舍離鐵軌很近,睡夢中時常會被驚醒。
有一天,我在那短短6分鐘內跳上火車,歸來時行囊空空。
回到重慶工作、生活,每天會被軌道交通載著穿越城市,周而復始。
但在擁擠的人潮中,我還是偶爾會想:軌道交通是被困在城市里的泥鰍,長長的鐵軌卻不一樣,火車轟隆隆從上面駛過,駛向遙不可及的遠方。這個時候我又想背著行囊去遠方。
人為什么要走許多的路、過許多的橋、看許多的云、喝許多的酒?仿佛這些,可以撫慰現實的憂傷。
我又想起很久以前問起過的那個問題:路的盡頭在哪里?
偶然間,我找到了鐵軌的“盡頭”——黃桷坪。
這是一個重慶人都很熟悉的地方,赫赫有名的四川美術學院在這里,保持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風格的交通茶館在這里,令人垂涎三尺的胡蹄花和梯坎豆花在這里,1.25公里、5萬平方米的世界最大涂鴉藝術作品在這里,一半煙火一半清歡的軍哥書屋在這里,最不像書店的喜馬拉雅書店也在這里。
我家住在南岸,隔著長江能看到的還有黃桷坪的那兩個大煙囪。
那是重慶工業發展的城市記憶,也是中國藝術的記憶。曾經煙霧裊裊,川美不少藝術家的作品的色彩和造型都因此而凝重深沉。
偏偏我忘記了,那里還有鐵路。
從菜園壩火車站始發的火車經過的第一個站點重慶南站,距菜園壩火車站僅7公里,或許連剎車都還沒松完,火車就已經馳過。
雖然我們不一定注意到鐵路,但鐵路卻浸潤在整個九龍半島上。
成渝鐵路線是沿著九龍半島勾勒出的一個邊框,點綴著鐵路小學、鐵路中學、鐵路醫院,還有不為外人知的成都鐵路局重慶車輛段和鐵路培訓基地。
我為什么看地圖?因為車載導航都在給我瞎指路。我要去的鐵路培訓基地太過隱秘。
這不是什么秘密基地,而是因為外面的人通常不會去。交通非常不便,要從直港大道和龍吟路的接口處拐向一條無名路。
從這條無名路下穿至鐵路,順延在江邊,這應該是鐵路部門的專用道路。
從剛剛說的路口到培訓基地還有2.2公里。我經過了車輛段的大門,看見高高大大的車輛維修車間,寬曠卻又交織著鐵軌的調車場地,最后還是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繼續向一條小路行駛。
又是300多米,前方橫亙著鐵軌,鐵軌外有鐵門。下車打過招呼得到通行許可,走進了像是廠區的內部。
嚯,這是原汁原味的工業風,窗戶高高的,磚是青灰色,半米高的墻體已慢慢侵入青苔,窄窄的道路兩旁還有梧桐樹,陽光透過葉間篩向地面。
建筑與建筑之間、樹與樹之間,是一條彎彎繞繞的小路。車行得很慢,再走五六十米來到一個相對空曠的小壩子。
為什么要說相對空曠呢?因為右邊能看到大得出奇的壩子,這個大壩子上安放著一排又一排的鐵軌、一輛又一輛的火車。
兩個壩子由一座短短的鐵橋相連,鐵橋上也有一條鐵軌。
小壩子正前方就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鐵路培訓基地,越過這條鐵軌,再經過一個大鐵門就到了。
朋友進去報到,我在外面等待,這才有時間細細地看看周圍。
從大壩子延伸過來的鐵軌淌過鐵橋,從鐵路培訓基地的右邊繞過,繼續向前。
無意看向左邊,這一眼看得我心潮澎湃——我看到鐵軌的盡頭了!
我激動只是因為我找到了答案,路是有盡頭的!
這是鐵軌的最末一段。我相信火車不會行駛過來,甚至都可能過不了橋。
這里的存在或許只是工作的需要,工程總得有個收尾的地方。
鐵軌已經沒入地面的浮土和草稞中,看不清枕木。終端還有幾大塊條石砌成的小堡坎,堡坎上立著一個紅色的信號燈,給所有可能駛向這里的火車,劃下最后的終止符。
回頭,遠遠地能看見火車。不知道火車上的人會不會看向這里。
朋友是鐵路職工。我問他,火車司機會不會和我一樣,有到路之盡頭去看一看的想法?
朋友反問,為什么要到盡頭呢?折返呀!鐵軌是直的,和汽車不一樣,不能轉彎,只能折返換到另一條道。轟隆轟隆,你看著是后退,其實它是走上了另一條路,仍然是前進。
離開鐵路培訓基地,我去喜馬拉雅書店。
店主劉景活講了一個故事:羅中立考川美時,本是要報考國畫專業。但那時,國畫系和油畫系是交替招生,那一年恰好遇到油畫系招生。彼時,羅中立走到了路之盡頭,但他換了一條道。1981年,他的油畫《父親》成為當代美術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黃桷坪之行讓我找到了路之盡頭。
但我發現,看似盡頭,其實只要轉身,就是一段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