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記者 楊凱奇 南方周末實習生 劉旭
?上接第7版
鄭曉靜則直接建議參考植物。2020年,最高法、最高檢批復:野生植物限于原生地天然生長的植物。人工培育的植物,除古樹名木外,不屬于刑法第三百四十四條規定的“珍貴樹木或者國家重點保護的其他植物”。
“同理可推,只要兩高出臺類似批復:人工繁育的動物,除大熊貓、華南虎等人工繁育技術仍不成熟的動物外,不屬于‘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一切難題迎刃而解,不會有人工繁育動物與野外野生動物同等刑法,不會有大學生賣2只鸚鵡判6年,不會有養殖戶辦證難問題,不會有形形色色的鸚鵡不能成為寵物問題。”鄭曉靜說。
三兒對養殖戶問題應如何解決也感到矛盾。作為護鳥人士,他們堅定反對從立法上區分所有的馴養動物和野生動物,因為許多種類的動物目前尚難以在技術上區分是否野生,造成洗白漏洞。
另一方面,因為人工繁育許可證的核發情況并不公開,外界難以監督。“當前一些地方林業部門給畫眉、百靈鳥發放人工繁育許可證,而市面上的畫眉、百靈鳥很多來自野捕。”如果人工繁育動物徹底合法化,可能會開啟濫發許可證的“潘多拉魔盒”。
“或許可以給人工繁育成熟的國外引進鳥種單獨開一個白名單?”她的語氣也不太確定。
原國家林業局此后于2017年發布了《人工繁育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一批)》,將暹羅鱷、虎紋蛙等9種野生動物納入名錄,而第二批名錄卻遲遲未見蹤影。曾薪燚期待“第二批名錄盡快出臺”。
(張亮、王飛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