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百年演進:歷程·動力·經驗

2021-01-21 05:44:11王夏杰鄧淑華

王夏杰 鄧淑華

作者簡介:王夏杰(1989-),女,山西臨汾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鄧淑華(1956-),女,重慶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摘?要:中國共產黨自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后,就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其歷時100年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實現了國家制度的革命性變遷,構建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思想框架,并實現了從“以定向為基準的制度觀到以主義為底色的制度觀再到以改革為內核的制度觀再到以效能為導向的制度觀”的演進變遷,折射出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形態與歷時形態。在百年的歷史演進中,中國共產黨制度觀形成了“以問題導向為原始動力、以主體自覺為內在動力、以理論自覺為深層動力”的動力機制。立足新時代不斷完善制度體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論與現實要求,必須牢牢把握“什么是社會主義制度、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制度”這個主題,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根本性原則和人民至上這個方向性原則,必須正確處理好靜態與動態、傳統與現代、對內與對外這三對關系。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百年演進;動力機制;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 D616????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672-0539(2021)05-0005-09

古人云:“凡將立國,制度不可不察也。”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表明,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任何一個國家,要保證政權穩固、社會穩定,就必須有一套成熟定型的制度體系,而成熟定型的制度體系離不開政治主體的思想引領。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將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發展問題,領導黨和國家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國奇跡”。而如何講清“中國奇跡”背后的學理邏輯,是我們處在建黨100周年重要歷史節點亟需回答的重要課題。

目前學界研究普遍從無產階級政黨本身的先進性以及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優越性來論證“中國奇跡”的必然性,正如辛鳴所說:“一種制度如果在理論上優越性,人們就容易想當然地認為它在實踐中一定具有現實性,似乎不需要制度主體的努力。”[1]正是基于當前研究在“制度主體”領域的薄弱點,我們有必要以制度觀為視角來考察黨的百年發展歷程,從而深刻把握“何為中國共產黨制度觀?”“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是如何演進的?”“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百年歷史演進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民族復興之間有什么關系?”等一系列問題。

一、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概念界定

制度,作為基礎概念,基于各學科、各領域內在需要,事實上形成了一個“制度概念叢林”[2],在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制度”指一種歷史性的、具有實體或非實體的歷史存在物,即作為整體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并非就制度來談制度,而是將制度置于百年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實踐環境中來考察。

制度觀,從字面上說,就是“關于制度本身的觀念”或對“制度本身的理解”。然而,對制度觀的這種解釋,是一個明顯的“無主句”,即“誰”關于制度本身的觀念?“誰”對制度本身的理解?提出“誰”的問題,這對于理解和解釋制度觀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而且,制度觀研究不是對“是什么”問題的研究,而是對“主體認為是什么”“主體如何認識”“主體何以能夠認識”“主體認識對客體的作用”“主體認識對國家及人類社會的影響”等問題的研究;不是停留于對制度“知識性”的探討,而是更加關注對“規律性”的理解與反思。

中國共產黨制度觀,即“制度觀”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而非其他制度主體,而且“制度觀”中的“制度”也就限定在“社會主義制度”這個本體上,主要指向有關社會主義制度的宏觀、全局性認識,而非去研究具體的制度,更不是去研究具體制度的具體內容。由此,“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概括起來即為“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或者指中國共產黨人對“為何選擇社會主義制度、如何認識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建設并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如何發揮社會主義制度效能”等問題的基本認識與態度。由于制度觀視角是一個政黨最高層次的戰略判斷,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出發點。

二、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百年演進歷程

由于“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3],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階段對社會主義制度作出判斷,形成了獨具時代特色的制度觀。盧卡奇說:“對歷史的一個方面的描述同對歷史作為一個統一過程的描述之間的對立,不是像斷代史同通史之間的區別那樣只是范圍大小的問題,而是方法的對立,觀點的對立。”[4]因而,我們要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具有優越性等問題,就必須去研究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百年演進歷程。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定向為基準的制度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解決“中國共產黨向哪里去”這個基本問題。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老一輩革命家依托革命時期國家政權建設實際情況,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中國形態進行了艱辛探索,初步勾勒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雛形。

首先,基于現實國情選擇社會主義制度。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堅定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說是“堅定選擇”,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在比較中作出的選擇。近代以來的制度探索史證明,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復辟帝制等各種制度模式都無法改變中國命運,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唯一選擇。其二,是在實踐中作出的選擇。建黨初期雖然缺乏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深刻認識,但抓住了社會主義制度“為人民”這個理論根基,因而通過廣泛、深刻的土地革命實現了制度的革命性變遷。

其次,立足中國實際學習蘇聯制度模式。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毛澤東同志雖初步提出“建設各革命民眾統治的國家”[5]的建國理念,但尚未形成明確的國家建設理論主張。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徹底與國民黨政治體系決裂,轉而傾向于蘇聯模式,主要體現在:一是在基本經濟制度上,實行土地國有;二是在根本政治制度上,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政權名稱、政權結構、政權內容都照搬了蘇聯的做法;三是在政黨關系上,借鑒蘇聯的政黨制;四是在民族關系上,學習蘇聯的“聯邦制”。

再次,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指導自覺設計制度。中國共產黨在效仿蘇聯模式的過程中,始終在尋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點,最終在以俄為師基礎上真正實現了對蘇聯模式的超越,具體體現在:一是在基本經濟制度上,提出“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的理念;二是在政權制度上,提出“三三制”組織原則;三是在政黨關系上,提出“多黨派合作”體制;四是在民族關系上,提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想,這些制度規則既符合革命時期的現實需要,又切合中國具體實際,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中國化”的理論自覺,正如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所言:“中國現階段的歷史將形成中國現階段的制度,在一個長時期中,將產生一個對于我們完全必要和完全合理同時又區別于俄國制度的特殊形態。”[6]實踐證明,革命時期的制度探索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提供了基礎。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以政權為底色的制度觀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主要解決“如何使新中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基本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共領導集體以蘇聯為鑒戒,帶領全黨對“如何認識、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制度”進行了理性思考和實踐探索,初步構建起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思想框架。

首先,通過制度改造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構想,消滅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前提。新中國成立后,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變革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作為首要任務。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公布后,土改運動在全國各新解放區展開,1953年黨中央不失時機地提出“一化三改造”戰略決策,通過和平贖買等方式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工業化建設奠定了政治基礎、制度基礎和群眾基礎。

其次,立足社會基本矛盾理論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初期,由于受斯大林“社會主義社會無矛盾”論的影響,人們不想承認也不想看到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矛盾這個現實。針對“社會主義社會無矛盾”的理論缺陷,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否認矛盾存在,就是否認辯證法。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也是在矛盾中進行著的”[7],緊接著他又作了進一步闡釋,即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具有“又相適應又相矛盾”以及“非對抗性”的特點。在對社會主義社會矛盾進行科學分析基礎上,毛澤東同志強調:“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8],“建立”與“建成”的形態差異,說明只有通過革命或者改革等方式,才能推進制度的完善發展。

再次,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毛澤東同志基于對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分析和運用,厘清了社會主義制度內在的統一性問題,但由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對我們黨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論課題,因而在探索中出現曲折也在所難免。由于歷史條件的局限性,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黨沒有充分認識到基本制度與具體體制機制之間的差異,也沒能及時去改革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體制機制。毛澤東同志認為所有制形式越純越符合社會主義的要求,因而1958年后出現了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三純”的現象,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簡言之,毛澤東同志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完善問題的認知,但仍未完全跳出蘇聯模式,而在制度探索中所遇到的挫折也促使中國共產黨人深刻反思究竟“何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

(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以改革為內核的制度觀

改革開放新時期,主要解決“何為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問題,鄧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理論觀點,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論,豐富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思想內容。

首先,在歷史轉折中進行反思。鄧小平同志指出,“最重要的是一個制度問題”[9]297,并強調不能因為社會主義道路出現了曲折就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并作出了有力論證:一是從新舊制度對比方面,他指出,“不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今天我們的國家還會是舊中國的樣子”[9]299;二是從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對比方面,他指出,“無論如何,社會主義制度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9];三是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方面,他指出“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擺脫貧窮的問題”[10],這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追求共同富裕的內在本質。

其次,在重整旗鼓中進行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多次論述“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問題,為了真正將好制度的“好”體現出來,鄧小平提出“改革”理念,對于如何理解“改革”一詞,鄧小平指出,改革“不是要改變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而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11];對于“改革改什么”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深刻闡述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具體體制之間的區別。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并不等于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9]250。江澤民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說到底,是一個體制創新的問題”[12],他將制度的自我完善納入“創新”思想體系中。胡錦濤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將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中不斷完善”[13]。可以說,正是對“改革”理念的科學理解,激發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和活力。

再次,在不斷改革中初步定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任何一種制度都有“建立-發展-初步定型-基本定型”這樣一個完全定型的過程。在這一時期,一是恢復和發展國家基本政治制度。一方面,在恢復中發展完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另一方面,立足實際推進“基層民主自治制度”,并創造性地提出“一國兩制”。二是改革完善國家基本經濟制度。基于對社會主義本質內涵理解,鄧小平同志重新審視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問題,中共十四大首次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初步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推進各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主體框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不斷得到新發展。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治理為主題的制度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立足“兩個大局”時代背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制度建設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進一步回答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課題,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新思想、新論斷,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實現指明了方向,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思想內容。

首先,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習近平同志在在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特色鮮明、富有成效的,但還不是盡善盡美、成熟定型的。”[14]這個論斷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制度演進規律的制度自覺。立足“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現實要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為何要完善?完善哪些方面?如何完善”三個維度對新時代制度建設指明了方向,具體而言:在為何要完善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從制度創新的理論要求、防范化解風險挑戰的現實需求、發揮制度優越性的內在需求三個方面強調了制度完善發展的必要性;在完善哪些內容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從體系構建、重點領域、具體領域等方面指出制度完善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作,要做好配套工作;在如何完善制度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總體部署,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主題到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制度和治理”主題,體現了新時代中共領導人完善和發展制度的決心和魄力。

其次,在堅持和鞏固制度中整合優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這個制度理念分別從制度結構、制度規范、制度效能三個層面體現了系統論的思維向度:就制度結構而言,要求通過整合優化手段,有效銜接各領域不同制度要素,建立健全制度體系,增強制度的層次性、協調性、聯動性,發揮制度體系的整體效能;就制度規范而言,要求通過合理的結構配置、嚴密的制度體系,保證治理活動的規范化、制度化、法治化;就制度效能而言,要求不斷深入探究制度體系的內在結構、內在運行機理以及價值目標,深刻把握制度體系之于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制度紅利。

再次,在堅持制度自信中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了更好地解決社會主義國家治理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國家治理現代化”概念,并闡述了“制度和治理關系”,隨后,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深化了對“制度和治理關系”的理解,并提出“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15]著名論斷。其中“轉化”一詞體現了制度優勢與治理效能的深層互動性,而要實現“更好轉化”必然要弄清楚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認清制度優勢?二是如何認識制度優勢轉化問題?顯然,認識制度優勢是前提,基于兩個前所未有的中國奇跡的實踐論證以及中國之治“風景這邊獨好”的比較論證。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概括了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13個“顯著優勢”,這成為我們堅定“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據。由于制度優勢并不會直接轉化為治理效能,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就特別重視制度的執行問題。執行的關鍵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黨員干部要切實強化制度意識,帶頭維護制度權威,杜絕制度異化、制度虛置、制度折扣現象;二是全體人民要凝聚制度共識,自覺遵守制度規范,強化內在認同。可以說,制度優勢能不能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關鍵在于能否克服制度轉化過程中的各類障礙,構建“制度構建-宣傳教育-內在認同-行動踐行”的有序邏輯鏈條。

三、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百年演進的動力機制

系統梳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演進歷程,不僅僅是為了勾勒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制度認識的思想圖譜,更是為了探尋中國共產黨制度觀“何以能夠演化發展”的深層動力機制,從而深刻理解“中國崛起”與“中國共產黨制度觀”之間的內在關系。

(一)問題導向: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演進的原始動力

中國共產黨自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后,就成為科學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者和實踐者。中國共產黨選擇并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原動力是什么?回顧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史不難發現,是一個個具體的現實問題在主導、推動著中國的制度選擇。正如歐陽康所說:“我不覺得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是為了創造一個制度優勢而開始工作的,而是要解決中國問題。”[16]所以說,現實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制度觀出場的前奏。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史可以說是一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奮斗史。馬克思指出:“一個時代所提出的問題,和任何在內容上是正當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有著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17]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在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中才深化了對“何為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具體而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面臨的問題的是救亡圖存,所以革命的目標是:徹底推翻封建制度、徹底改造舊中國,走出制度自卑,尋找民族復興新希望,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面臨的問題是立國興國,所以革命和建設的目標是:確立社會主義制度,改造落后農業國現狀,但在社會主義建設后期出現了“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失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面對黨和國家面臨的困境,鄧小平同志重新思考“何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問題,可以說實現了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全新建構;新時代以來,面對“兩個大局”時代背景以及黨內治理、國家治理面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治理效能的戰略規劃。可以說,不論一種制度在理論上如何優越,制度本身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即便是作為主體的人作用于制度,一個歷史階段的制度樣態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任何歷史階段的問題。所以說,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主義制度是以問題為導向的互動關系。正是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驗證理論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制度觀不斷演化發展。

(二)主體自覺: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演進的內在動力

對制度問題的思考貫穿著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從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來看,制度的變遷發展雖是一種自然的歷史過程,但卻離不開作為主體的人對制度的“選擇”和“設計”。可以說,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階段的主體自覺是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演進的內在動力。

要分析中國共產黨人作為制度主體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制度的變遷發展,則必然要涉及對人類行為與制度關系的分析。徐曉東指出,“人類行為與制度的關系表明,任何制度的設計或者創立都是以同一歷史時期的人類行為為背景的”[18],也就是說,作為兼具自利性與利他性的現實活動的人,無論從事任何行為都必然受到行為動機的驅使,但由于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領導集體,而且還具有無產階級政黨屬性,即“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9],因而中國共產黨人的行為,可以理解為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集體行為。我們可以憑借人民群眾所需要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去理解這種選擇和頂層設計,其接近歷史真相的可能性要遠遠大于以當前的政治思想去想象歷史。具體就中共領導人的制度選擇和建構動機而言:革命時期,制度的選擇在于實現人民解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制度的設計在于使人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改革開放新時期,制度的改革在于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新時代,制度的完善發展在于使人們過上美好生活。通過回溯歷史語境后不難發現,中國共產黨人的制度設計始終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而正是因為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了持續滿足,人們接受并認同社會主義制度,這就保證了制度的持久性與適應性。可以說,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存在能夠成為存在的最終理由在于利益上有效的存在動力,也正是基于中共領導集體對制度的科學設計,不斷豐富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思想內涵。

(三)理論自覺: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演進的深層動力

對制度的認識不僅需要問題引導、主體自覺,還需要制度創新的理論自覺,而制度發展的理論支撐、理論自信和理論創新為我們認識制度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觀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發展趨勢,認識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自覺成為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演進的深層動力。首先,就理論支撐而言,馬克思主義是我國制度建設的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實踐的理論、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20],其中“科學性”使我國制度建設始終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人民性”使我國制度建設始終秉持人民至上價值原則,“實踐性”使我國制度建設始終堅持以時代問題為導向,“開放性”使我國制度建設始終堅持在自我批判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發展。其次,就理論自信而言,我國制度建設具有自信的根基與底氣。一方面,由于馬克思主義兼具科學性與人民性,所以在其理論指導下,我國制度建設體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高度統一;另一方面,我們黨在百年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性成就,也使得我們黨在制度建設過程中具備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定自信。再次,就理論創新而言,重在對制度理論的深化研究。“中國崛起”有力論證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一種制度能否保持長期優勢,取決于制度實踐成果能否及時上升為制度理論?能否成為具有強大影響力、說服力、解釋力的制度理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21]這就要求我們黨結合中國獨特的文化基因、具體實踐揭示出制度優勢背后的歷史、理論、實踐邏輯。所以說,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是推動制度創新的深層動力,也是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演化發展的深層動力。

四、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百年演進的經驗啟示

探究歷史,說到底是為了現在和未來。路易·阿爾都塞說:“我研究過去,正是為了說明現在和未來。”[22]所以說,對歷史演進過程的梳理,說到底是為了更好地聯結過去、現在與未來,即以“從后思索”的方式洞察我們走過的路,避開前方可能出現的迷途彎路。分析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百年歷史演進過程及動力機制,對理解中國共產黨與社會主義制度的關系,對繼續豐富和完善中國共產黨制度觀具有重要啟示。

(一)必須牢牢把握一個主題:什么是社會主義制度、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制度

制度問題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的全過程,中國共產黨正是在對“國家制度與社會發展”相關問題認識與判斷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可以說,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歷史演進過程始終貫穿著一個主題,即什么是社會主義制度、怎么建設社會主義制度。

由于馬克思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設想與中國落后的生產力實際有所不同,因而科學認識“何為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制度”問題并不容易,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刻、成熟到自覺的發展過程。革命時期,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基本來源于蘇聯模式,但在效仿過程中逐漸養成了“中國化”的理論自覺。1956年我們黨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但混淆了對制度形態與具體體制的區別,而且先驗地將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貼上“好”與“不好”的標簽,而社會主義建設中遭遇的挫折也使社會主義制度實踐陷入困境。隨著改革開放逐步深化,黨對制度建設的認識越來越深入。1980年鄧小平同志強調了制度的根本性與決定性問題,并解決了如何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問題。隨后,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對制度建設提出明確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逐步納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以“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主題,將制度建設問題放在國家治理現代化、人類社會制度文明發展大坐標上來考量,凸顯了制度建設問題之于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而且對制度體系化的頂層設計,也意味著我們黨對于制度的認識已進入一個相對成熟階段。

回顧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歷程可以發現,國家治理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也需要切合實際的頂層設計,而制度就是具體化的頂層設計,如果缺乏制度中介,抽象的理論與具體現實之間將難以實現真正對接。正如林尚立所說:“國家建設始終伴隨著制度建設,而制度建設過程中的制度選擇與制度設計又直接決定著國家建設。”[23]其中制度選擇與制度設計體現了制度主體的自主性,如何選擇、如何設計取決于制度主體對制度客體的認知與態度,而認識的能力以及態度的傾向性直接決定了制度在實踐中的效果。因而,加強對“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歷史演進”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我們黨科學總結制度建設經驗,進而形成更加科學的制度觀,構建穩定高效的制度體系,確保國家治理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二)必須始終堅持根本性和方向性兩大原則

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由“中國共產黨”和“制度觀”構成,這就決定了“制度觀”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而非其他,因而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根本性原則。同時,制度觀實際上體現了制度主體的價值選擇問題,所以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歷史演進必然要堅持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個方向性原則。

首先,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根本性原則。中國共產黨在建黨100年的歷史變遷中得出一個基本結論: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24]對于“中國奇跡何以可能”的問題,其合力因素是復雜的,但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源于“黨的領導”這一制度設計,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有不同于西方政黨的顯著優勢,即“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這就決定了我國制度建設的目標指向和基本邏輯:就制度的生成而言,以黨領導下“頂層設計+實踐探索”相結合的模式而形成;就制度執行而言,秉持民主集中制原則,能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全國一盤棋”的制度優勢;就制度創新而言,在“實踐探索-容錯糾錯”機制中不斷完善;就制度效能而言,黨的領導能夠整合各方力量,防止制度失靈,有效抑制負面效應。可以說,研究中國制度必須研究中國共產黨,在其百年發展歷程中,黨始終根據國家發展需要進行制度的選擇、制度的構建、制度的建設與制度的創新發展,同時將中國獨特的文化精神賦予制度建設,因而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和可持續的制度體系,這就肯定了政黨領導主體的理論自覺在制度演進中的重要性。

其次,堅持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方向性原則。制度問題說到底是理念問題抑或價值問題,也可以說是制度本身面臨的存在正當性問題。由于制度是為了規范人的行為活動而存在的,所以沒有人也就無所謂制度。從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來看,制度在社會發展及人的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所以說,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起,就將制度建設作為黨和國家發展的重要議題,而且始終將“人是目的”作為制度設計的立足點。從黨史發展主線來看,中國共產黨選擇并設計制度的初衷在于實現制度救國-制度立國-制度富國-制度強國的歷史使命。從100年來人的發展來看,制度價值主要體現在人的權利、人的權力與人的發展三個方面:就權利而言,中國人民實現了“受奴役壓迫-當家做主-享有更廣泛的權利-享有更加公平、更加公正的權利”的歷史變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要通過創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為因素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25],有力地揭示了中國制度的正義性。就權力而言,人民權力體現為:人民是權力主體且人民權力至上,人民是價值主體且人民利益至上,人民是實踐主體且依靠人民至上,人民是評判主體且人民標準至上。就人的發展而言,實現了從人的身體解放到人的思想的解放,再到人的全面解放的發展變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呢?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必須回答好。”[26]也就是說,我們所追求的現代化最終是為了實現人的現代化,推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三)必須處理好三對關系:靜態與動態、傳統與現代、對內與對外

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認識,除了把握主題、堅持原則外,還需處理好三對關系:在制度形態上,要處理好制度的靜態與動態關系;在融合發展上,要處理好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制度關系;在對內與對外上,要處理好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關系。

首先,在制度形態上,要處理好制度的靜態與動態關系。由于制度是順應社會發展需要而變化發展的,但制度作為一種規范又必須相對穩定,所以“變革與穩定”是制度固有的一對矛盾,而能否正確處理好制度變革與制度穩定之間關系,是判斷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成熟的重要標志。在建設制度的過程中必須辯證處理“不變”與“變”之間的關系,其中的“不變”是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是不變的,我們建設制度所堅持的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科學社會主義、人民至上原則是不變的,這是社會主義社會保持其所是的“根本”。其中的“變”是指具體體制機制的改革,這就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處于一個不斷演進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人之前注重的是從宏觀敘事或社會形態角度來認識社會主義制度,那么之后則更多的是通過制度體制的建設來逐步定型制度框架,通過制度體系的完善來提高制度效能。

其次,在融合發展上,要處理好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制度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特殊性不僅體現在其世界觀和方法論上是馬克思主義的,更體現在其文明根基是中國的,這也就決定了其不同于蘇聯制度模式或其他社會主義制度模式,因而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國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獨特的,都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都是在這個國家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27]錢穆說:“我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28]而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文明基因使中國制度獲得了精神獨立,贏得了同資本主義制度相比的競爭優勢,如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我國始終將人民群眾的“生命與健康”放在第一位,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將“資本”放在第一位,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勝利不僅凸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而且折射了東方文明的復興,可以說,中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具備了引領制度文明的可能性。

再次,在對內與對外上,要進一步發揮好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21世紀以來,全球化浪潮加劇了不同制度之間的競爭,制度也因而成為現代國家綜合國力競爭中的重要“軟因素”;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使之上升為全球亟待反思與審視的公共性議題。馬克思、恩格斯基于唯物史觀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發展趨勢,但由于社會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現實并存,我們所要做的是不斷汲取人類文明制度成果,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進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人類制度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中國貢獻。

五、小結

制度觀視角是馬克思主義政黨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出發點,也是一個政黨最高層次的戰略判斷。可以說,有什么樣的制度觀直接決定了有什么樣的治理觀,有什么樣的治理觀直接決定了有什么樣的現代化觀,有什么樣的現代化觀直接決定了中國走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中國走什么樣的現代化道路直接影響著中國的發展方向以及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以“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歷史演進”為主線,既能橫向把握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內在邏輯,又能縱向把握中國共產黨制度觀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內在聯系。考察與梳理中國共產黨制度觀的百年歷史演進過程,其目的絕不僅僅在于從思想史的角度來梳理中國共產黨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制度、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制度”認識的歷史軌跡,更重要的是通過“從后思索”的方式洞察我們走過的路,從理論邏輯、現實邏輯以及話語闡釋方面論證社會主義制度本土探索的應然性,進而精準把握中國共產黨制度觀演進的內在理路、動力機制以及歷史規律,為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更好地將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提供思想資源、制度支撐與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辛鳴.制度論——關于制度哲學的理論建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

[2]楊立華,楊愛華.三種視野中的制度概念辨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2):115-121.

[3]中國共產黨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4]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62.

[5]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62.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8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23.

[8]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8.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

[12]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0.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1-72.

[1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

[15]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6(1).

[16]歐陽康,楊國斌.將制度優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訪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教授[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0,6(1):4-13.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18]徐曉東.中國制度——頂層設計理論框架與實踐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10-211.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3.

[20]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21]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求是,2020,(1).

[22]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3.

[23]林尚立.制度與發展:中國制度自信的政治邏輯[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20(2):61-69.

[2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4.

[25]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來[J].求是,2014,(1).

[2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20.

[27]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6(2).

[28]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

編輯:鄒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久久黄色毛片| 免费无遮挡AV| 国产精品亚洲αv天堂无码|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在线电影|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永久免费av网站可以直接看的|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亚洲精选高清无码|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看国产一级毛片|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综合色亚洲|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久久| 热久久国产|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国产精品第页|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在线精品自拍|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天堂成人av| 国产性爱网站|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自拍区在线观看| 91丨九色丨首页在线播放|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 无码'专区第一页| 狠狠做深爱婷婷久久一区| 热99re99首页精品亚洲五月天|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绿色|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中国精品自拍| 特级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再看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天堂亚洲网|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老司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 午夜福利 张柏芝| 日韩欧美91| 欧美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视频|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综合区自拍亚洲综合天堂| 一级毛片基地|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久操中文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热下载 | 激情乱人伦|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熟女视频91|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九色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下载|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