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切實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基礎性工作,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本文以包頭市為例,指出當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存在工作合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德育工作發展尚不均衡、社會教育效果不太明顯等問題,進而從創新服務載體、實踐載體、環境載體三個層面探索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路徑。
關鍵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新
正文:
未成年人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切實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的基礎性工作,直接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本文以包頭市為例,探析目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存在的問題,探索未來工作開展的路徑,以期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貢獻微薄之力。
一、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社會深刻轉型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提出了新課題。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思想多元活躍、文化多樣激蕩,社會成員尤其是未成年人不可避免會受到深刻影響與制約。如何在一個搖擺、重構、整合的價值洪流中激濁揚清、扶正祛邪,如何引導未成年人在思想觀念沖突中認清事理、明辨是非,如何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心理認同、行為自覺,這是社會轉型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必須解答的新課題。
(二)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提出了新挑戰。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同時道德的失范也直擊人心,如急功近利、拜金主義等。如何在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中擺脫隨性的價值判斷,如何在道德遵循、規范約束中保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如何在習慣養成、人格塑造中樹立高尚的價值追求,這是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形勢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必須應對的新挑戰。
(三)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提出了新任務。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領域里,網絡猶如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環境、更加活潑的形式、更為精彩的內容,大大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另一方面,一些錯誤言論和觀點在網絡空間中變得更為隱蔽、活躍和復雜,這無形中增加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難度。如何牢牢掌握意識形態斗爭主動權,如何切實提高用網治網水平,如何掌握互聯網時代德育工作新規律新方法,這是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背景下必須完成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新任務。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實證思考——以包頭市為例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包頭市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為根本遵循,積極探索適合未成年人成長規律和特點的工作路徑,多措并舉、守正創新,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有序運行、穩步推進、成效明顯,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工作合力有待進一步增強
1.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間合力不足
市文明辦、教育局負責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研究謀劃、綜合協調、指導監督,除此以外,還需要團委、婦聯、關工委、民政、文廣新局、文聯等部門的密切配合。在推進工作中,部分職能部門存在各自為戰的現象及“做好相關業務工作即可”的心理,沒有站在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高度上去深度思考、下大力氣,有的甚至僅僅停留在單純完成工作、完成考核指標的層面。
2.學校與家庭、社會之間協調不夠
第一,雖然學校應該承擔絕大部分的教育責任,但還需要家庭、社會等多方協調。在現實中,往往存在過度依靠學校的現象,部分學校不堪重負,只能完成上級布置下的硬性指標、規定動作,自主開發工作新思路、新舉措較少。
第二,部分欠發達地區學校、薄弱學校的德育工作存在5+2=0的問題。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家長文化水平較低,家風底蘊薄弱,教育方式簡單粗暴,沒有意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二是部分家長職業穩定性差,每天忙于生計、疲于奔波,沒有時間、精力和能力做正面引導。兩大原因導致家庭教育的缺位,并且未能有效銜接于學校教育。
3.學校內部工作合力有待加強
第一,人才隊伍建設有待加強。校內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存在任務重、壓力大、人手緊的問題,德育工作者往往是一人身兼數職。另外,學校布置任務后,有些教師存在“負擔”心理、“不情愿”情緒、“應付”的態度,致使工作效果不盡如人意。
第二,家長學校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學校在思想上并沒有轉變觀念,沒有真正意識到家長學校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當做一項例行公事式的常規工作,完成任務即可。
第三,校內心理健康輔導室作用發揮不大。包頭市各中小學校內幾乎都設有心理輔導工作室,并且多數配備專業心理疏導設施,硬件上達標。同時,有持有國家心理咨詢證的老師專門承擔心理輔導任務,軟件上不軟。硬件達標軟件不軟的情況下心理輔導室利用率卻很低,在多數學校被淪為附屬品。
(二)德育工作發展尚不均衡
1.城鄉發展不均衡
包頭市外五個旗縣區和市內五區之間存在一定差距。受制于地理位置、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外五區學校的辦學規模偏小、基礎設施較差、師資力量薄弱、教育理念落后、文化氛圍不濃,社會教育中社區、小區、嘎查內針對未成年人開展文體活動的場所、設施欠缺,體驗形式少甚至沒有;家庭教育未能有效發揮作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城鄉差距明顯,有的農村學校只能維持在保證正常教學水平上。
2.校際發展不均衡
同一地區的優質學校和薄弱學校之間存在一定差距,這主要受生源因素的影響。比如,有的學校雖然硬件設施一應俱全,但生源雜,多數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單親家庭、漂泊家庭、隔代家庭較多,導致大多數未成年人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道德觀念等需要進一步糾正和培養。
3.層級發展不均衡
初高中和小學階段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上存在一定差距。包頭市小學階段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普遍開展得較好,呈現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局面。相較而言,初中、高中在應試教育的傳統教育觀念下,智育在教育中占絕對地位,一切工作圍繞考試展開。
(三)社會教育效果不太明顯
1.包頭市十分注重宣傳教育,但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個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長期工程,更強調潛移默化春風化雨,所以教育效果還未有大的體現,需要長期堅持下去。
2.每年在重要時間節點,各職能部門都會在未成年人中開展法制、安全常識等宣傳活動,相關單位、部門均把活動下達到中小學,并對其進行檢查驗收,中小學往往不堪重負、疲于應付,結果是流于形式,效果并不明顯。
3.近年來,包頭市強化校園周邊環境專項整治力度,效果顯著,家長對本地目前社會風氣的總體評價也比較高,但對網吧環境普遍不太滿意。
三、創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載體,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創新服務載體,形成推進工作狠抓落實的強大合力
1.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各級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為根本遵循,以《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重要參考,充分發揮統籌協調機制和工作測評機制的作用,務求取得實效。根據工作需要和領導變動的實際,適時調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領導小組。完善定期測評機制,以《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測評體系》為導向,明確各部門職責,保證工作落實到位。健全聯席會議制度,定期聽取新情況、總結好經驗、推廣新做法。完善績效評估機制,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納入各部門年終考核體系中,提高重視程度,推動工作順利開展。建立保障機制,強化財力、政策、制度支持,保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能夠深入持久開展下去。
2.抓好德育隊伍建設。完善德育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強化德育副校長、政教主任、大隊輔導員班子建設。健全班主任選聘制度,打造一支學習型、服務型、奉獻型班主任隊伍。健全培訓機制,通過典型示范、專題輔導、技能大賽、課題研究等形式增強培訓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提升德育人才隊伍工作的科學化水平。補充社會力量,充分發揮關工委老同志、校外輔導員、法制副校長、家長等的作用,形成聯手育人的風尚。建設學生干部團隊,以榜樣力量帶動更多未成年人全面發展。
(二)創新實踐載體,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
學校、家庭、社會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的三個緊密銜接的環節,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應該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向社會延伸,向家庭輻射,形成學校小環境與社會大環境的有機結合[1]。
1.抓實“主陣地、主渠道、主力軍”,發揮學校龍頭作用。學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陣地,要根據未成年人成長規律和特點,充分考慮階段性和差異性因素,建立分層分級分重點的思想道德建設梯度目標體系,切實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課堂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渠道,要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充分挖掘、步步漸進、層層深化、有機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道德表率作用,以身作則,讓未成年人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做人做事;要刻苦鉆研教材,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知識傳授中;要運用靈活多樣教學方式提高德育內容吸引力、感染力,適應新時代要求。除此以外,要切實發揮校內心理健康輔導室作用,以活動為主,通過角色扮演、情景體驗等靈活形式調動未成年人興趣,尤其要注意關心關愛特殊群體的心理變化。
2.抓實“家長學校”,充分發揮家庭基礎性作用,推動學校教育向家庭輻射。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重視家庭教育,辦好家長學校,引導家長用正確的思想、方法、行動教育培養孩子,尊重學校教育安排。規范校外教育培訓機構,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按照“誰審批、誰監管,誰主管、誰監管”的原則,加強對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督管理,使以在校學生為主要對象的教育培訓機構成為教育的有益補充。家長學校在運行中要破解內容隨意、缺乏互動的難題,更不能簡單以家長會作為替代。在內容上可以根據家長意見、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特點、實際問題進行選題;在形式上可以采取自主學習、互動交流、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模式進行創新;在師資力量上可以在校內教師、外聘講師基礎上引進部分家長進行有針對性服務和指導。
3.抓實“陣地建設”,充分發揮社區平臺輻射作用,推動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向社會延伸。積極整合德育資源,編制一份全市德育資源版圖,盤活、整合、優化散落在各處的教育基地、實踐基地、文化設施、活動場所等資源,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打造公益性、普惠性、開放性的社會教育大課堂。
(三)創新環境載體,形成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美好氛圍
教育環境從總體上包括學校德育環境、家庭德育環境和社會德育環境,良好的環境氛圍必然對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發揮極大的感召和熏陶作用[2]。
1.優化學校德育環境。通過創建“文明校園”、“平安校園”、“綠色校園”等活動,優化校園自然環境。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展現學校精神文化,優化校園人文環境。通過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以師風帶學風、促校風、正行風,優化學校德育環境。
2.優化家庭德育環境。在主觀環境優化方面,家長要把對未成年人的期望值調整到一個合理的水平,發揚民主平等意識,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客觀環境優化方面,著重家庭文化生活的建設,通過豐富業余生活、培養良好興趣愛好、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等途徑陶冶凈化未成年人心靈,不斷提高和升華他們的思想境界。
3.優化社會德育環境。加強社會正能量傳播,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宣傳時代楷模、身邊榜樣等,弘揚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未成年人形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優良的道德品質。提供優秀精神食糧,加強對優秀少兒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鼓勵創作出版更多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豐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強對優秀少兒精神文化產品的宣傳推介,特別是加大對紅色經典文藝作品的推介力度。合力凈化社會環境,圍繞網絡環境優化、網吧管理、熒屏聲頻視頻凈化、校園周邊環境和出版物市場整治等工作,開展“掃黃打非”、抵制低俗現象集中行動;發揮公益性文化設施作用,為青少年提供活動陣地;加強保護未成年人法律法規的學習宣傳。
參考文獻:
[1]劉大偉.社會管理創新背景下巴彥淖爾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探析[D].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2013.
[2]盧海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障礙及其學校治理對策[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徐敏娜,(1985-),女,遼寧建平人,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