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
【摘要】和諧社會是人類追求的一個理想的美好社會,在和諧社會理念的引導下,教師要在課堂上不斷地灌輸人文關懷的思想和責任感。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運用課堂教育的人性化,用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感染。這樣就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英語課堂;人文意識;情感態度
引言
進入21世紀,英語的重要性已經眾所周知。但是,在課程改革之前,英語學習過分強調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強調學生應試教育,過分強調思想教育,很多學生缺乏求實態度,強調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英語課程標準:英語課程學生的學習活動和英語熟練程度的漸進性知識和實用語言技能領域的過程是學生意志、育人思想、拓展視野和豐富經驗、獲得基本知識的思維能力、人的個性的發展。然而,現代英語教育過分強調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的需要,而忽視了情感態度的教育,使得原本興致大開的英語課變得無趣乏味,導致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三心二意。因此英語教學要回歸人文教育的道路,重視對人自身的關懷和提高。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人文教學理念的內涵
運用人文關懷的理念,教師要求課堂學習,尊重小學生年齡心理等特點,在小學英語教育中尊重學習,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這樣,教師就可以了解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狀態。也就是說,教師要學會愛學生,尊重所有孩子的天性,在教育的各個方面灌輸人性化的考量,讓學生感受到對自己的愛,讓學生感受到那種愛。讓孩子在愛的加持下快速成長。
二、人文教學觀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我曾經看過對家長說的話。這句話是:對于孩子的教育,貧富不如愛。這句話具有深刻的意義,一個被愛心養育的孩子身心健康,未來更有可能取得成功。為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強調人文關懷,親切地擁抱和理解孩子,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擁有更強的社交能力。
在小學英語教育中,應用人文教育的理念,從根本上來說,有著很多積極的意義。一方面,在老師的課上,考慮人文文學的理念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這在課堂上非常和諧,因為它不再以絕對的權威壓制學生。愉快的學術環境,達到學生交流的目的。因此,小學英語課堂教師人文哲學的形成,通過賦予學生語言能力和更多人文元素,對小學英語進行改革和改革,豐富了英語的寬容度課堂,促進發展.
三、如何將人文意識滲透到英語課堂
一堂優秀的英語課不僅體現了“教”和“學”的過程,還體現了教師、學生、在各個領域的情感交流,通過改變學生的個性,為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提供了條件。讓孩子更開放、更誠實、更自我代表。那么,我們如何將人文意識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呢?
1.從教師出發,作一個具有人文素質的教師。
英語老師是學生國外文化道德啟蒙者。所以老師的魅力、思想、情感和態度最容易融入課堂之中,對孩子的心理產生積極影響。如果教師自身的人格素質不高,就會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我們常說,有老師就有學生,我們先從最小的開始,比如我們每天見面都會互相打招呼。在現實中,我才發現,普通學生只會跟自己認識或者熟悉的老師打招呼,而不是像我們這樣的課外老師或者實習老師打招呼。但是,班上的一些學生在看到認識或不認識的人時愿意打招呼。那是因為他們的老師向學校里的每個人都打招呼,包括清潔工。與某人打招呼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這也教會了他們有禮貌并以基本的尊重對待他人。
2從教材出發,建立一個具有人文情懷的課堂。
語文教育是人文化的天地,而英語教育屬于一種綜合性外國文化的創造和傳播的領域,所以外語教育是傳授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應教授母語、英語等文化知識,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教師凡事做好,傳授知識,同時注重發現教材的趣味性,創設玩法、演技、比賽規律、場景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它將是一個讓死去的教材煥發活力和升華的地方,展示學生的個性和健全的個性。例如,低年級的學習材料相對簡單、栩栩如生,但他們的年齡特征是活躍、善于表達,所以他們自己動手能力會越來越好。比如在教授英語中每一部分的單詞: body, arm, hand,...讓學生找出他能說哪個單詞,手指指向相關部分,手指指向相關部分,老師會做一個簡單的舞蹈復習鞏固。把如此僵硬的詞匯化為充滿活力的舞蹈,讓學生對學習更加感興趣,并展示他們的表演和藝術才能。
3.從媒介出發,創造一種具有人文氣息的情境。
由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受限于設施,很多人文情境無法展現給學生。因此,我們的孩子在學習英語時,由于文化的限制,有很多學習困難。例如,在初級階段教英語閱讀是非常困難的。小學生沒有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因此,英語閱讀教育具有文化局限性,英語影視節目無法發揮其作用。
4.從作業出發,開發具有人文外延的資源。
教授可能會布置與人文學科相關的作業。例如,在學習生日時,您可以提供學生準備生日聚會所需的物品。你可以列一個清單,通過上網收集你不認識的單詞。在明天的課堂上,大家可以通過生動的英語對話來表達他們對英語的熱情。在學習一首歌時,你可以讓你的學生把歌詞變成一篇作文。比如在《A?Little Indian》的情況下,如果把Indian改成girl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就可以回家考慮編曲、寫歌、表演歌曲、并唱出自己的歌。
5.教師要善于挖掘英語教材中的人文內涵
英語教材中有很多課文體現出了人文價值,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并和學生共同內化。如教學外研社新標準英語一年級起點第11冊Helen Keller一課時,運用了這樣的課堂設計來體現人文價值關懷,并和學生一起將其內化于心。教師先圍繞can與學生進行了交流:“Can you play football?Can you run fast?”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回答:“Yes, I can."或“No, Ican't."之后,教師出示一張盲人的圖片,指著圖片說:“This man is blind."同時把blind寫在黑板上,并在這時讓學生遮住自己的眼睛,切身體會作為盲人的不便,并學習新單詞blind。然后用英文解釋:He can'tsee.接著出示一張畫有聾啞人的圖片,指著圖片說:"This girl is deaf."把deaf寫在黑板上,播放一段動聽的音樂,將音量調小,讓學生感受聽不見的感覺,學習單詞deaf,并用英文解釋:Shecan'thear.在接下來的情景交際中,我創設了盲人過馬路的情景,讓學生用所學句型在小組內自編對話。既練習了所學句型,又讓學生體會到了幫助他人的快樂,無形中給學生滲透了人與人之間要注重人文關懷。
6.善用英語課堂中的“靜思”
靜思可使兒童集中精神并且維持身體心理情緒和精神健康的平衡,是一種有效的策略。當學生焦躁不安時,或者當他們課前安靜不下來時,靜思可以讓他們安靜下來。根據教學實踐經驗,剛開始靜坐靜思的時候,學生往往會不自覺地發出一些噪音或者打擾旁邊的同學。但是3~5次后,學生養成了靜思習慣,甚至會在需要安靜和放松時提出要求。教師適時給子指導,通過心理暗示:你們可以慢下來,平穩地呼吸,花幾分鐘的時間練習靜思和傾聽內心,就可以體會靜思的益處。
也可以通過播放一。些輕柔的音樂,讓學生在音樂中聆聽英語,感受語言美,體會語言中的畫面美。教師還可以把課前導人和靜思相結合。如在講My favourite season is spring.這一課時,在開課前我讓學生聆聽或觀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獨特的聲音和畫面。比如春天冰雪融化的聲音,夏天的雨聲,秋天的風聲,花蕾含苞待放的畫面,樹葉隨風而落的畫面,冬天雪花飛舞的畫面。學生被這樣的靜思導人法深深吸引,快速進入學習狀態,并且樂于開口、勇于表達。
7.關注學科整合,體現人文價值
英語課上經常會有“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say.”等活動。如在學完The name of the spaceship is shenzhou5一課后,讓學生動手做一做神舟五號的飛船模型,在制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達到知識與技能的提升,同時培養了他們的愛國情操和民族自豪感。處處留心皆學問,英語和各個學科的整合處處存在,只要教師具備一顆善于發現的心,就能讓英語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潤物細無聲”應該是人文價值在學科滲透中的最佳狀態。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言本身就帶有極大的文化差異,教師只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機,發揮教育功能,抓住豐富資源,進行無痕滲透和有目的的培養,就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外語的同時收獲人生的快樂成長。
《英語課程標準》賦予了英語課堂教學新的評價體系,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閱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英語課程有利于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而課堂人文意識的體現是在各種生活實際中反映出來的,所以筆者認為,英語教學中在進行知識傳授的同時,還要注重能
力培養以及人文價值的滲透。人文價值要滲透到英語課程教學中,不是生搬硬套到英語課堂上,而是與英語教學內容要無痕地融合在一起。但人文性又不是完全無形的,人文關懷能使英語課堂更豐滿,顯得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和諧社會和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將成功地運用人文理念,推動小學英語課程的改革與發展。人文教育理念的實施需要在課堂中體現教師的愛心和學生的愛心,尊重兒童的天性,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積極進取。不斷激發學生的課堂參與性,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潤玉。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標準課程課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陳浩宇.關于人文化在英語中的參透[D].北京圖文出版社.20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