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徹

核心問題是指能夠引領學生思維,必須經過思考的問題,核心問題不僅能抓住數學知識的主線,也能抓住學生思維的主線,解開學生學習的困惑。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讓學生說理顯得極其重要。而“深度學習”旨在改變學生低效學習的現象,深層次的體驗和內在品質的提升。如何利用“說理”構建“深度學習”的數學課堂,值得我們去深思。下面談談幾點自己的見解,與大家分享。
一、深度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和推理能力
深度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的認知和情感有機結合,價值才能充分體現,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課的伊始便開門見山提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應該怎么算了?它有公式嗎?和我們學過的舊知識長方形的面積等有沒有聯系了?請同學們大膽猜測?于是同學們思維自動和舊知識接軌,開始聯系舊知,他們通過猜測給出以下公式?1、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寬)÷2,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寬)×2,3、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我先不急于給于正確答案,而是給出一些平行四邊形的紙張和剪刀、直尺等工具讓他們動手操作,驗證想法,最后他們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我提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邊操作邊說理,并適時追問,學生真正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出結論,也驗證自己的猜想,體驗收獲知識的快樂。
二、深度構建在互動操作中說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學生在數學課堂的操作,是思維的一種外化過程。在動手操作中說理,讓學生自主學習,強化體驗,豐富模型表征,助推模型建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分一分(二)”一課時,為了講清楚關于整體“1”的拓展,以及讓學生學會用分數來表示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我以教學活動為主線,讓學生通過“涂一涂、填一填、剪一剪、擺一擺、找一找、圈一圈、猜一猜、談一談”等活動逐漸經歷“操作水平”→表象水平→符號水平的數學化過程,這些活動為他們后來的學習和工作積累經驗。課伊始我先給學生一張8格的長方形紙,并讓學生用紅、黃、藍3種顏色涂格子,學生根據自己涂的結果得出紅色(黃色、藍色)涂了(?)格,占這張長方形的幾分之幾。此時全班交流得出1/8、2/8、3/8或者1/8、1/8、6/8等分母都為8的分數。此時我讓學生拿起剪刀將8格長方形一格一格剪開,學生經歷剪一剪的操作體驗,急切想知道為什么要剪一剪?此時我先讓學生猜一猜,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后我再引導點撥,學生一下子明白這個動作是將1個長方形變成了8個小正方形。這時學生親自感受整體“1”由1到多的變化過程,緊接著再從這8個小正方形中,動手拿掉一個顏色,讓學生再次尋找分數,由于學生長方形顏色涂法不一樣,去掉的格子不一樣,就會產生多種分母不同、分母也不同的分數,此時讓學生投影自己的作品并說明分數產生的道理,學生對比自己的作品,腦洞打開,思維得到有效的拓展。這個環節讓學生在操作中說理,深度構建積極互動的參與機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整體“1”產生變化的過程當中,來加深對整體“1”意義的理解,突破重難點,達到教學效果。
三、深度引領在解決問題中說理,培養應用意識和思維能力
數學是理性學科,更是思維訓練的載體。數學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還要重視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分析推理的過程就是邏輯思維發展的過程。如我在教學“分一分”這課時,課末設計“圈一圈”的應用練習,如圖所示。學生通過觀察,很快明確左圖共4個包子,3/4就是圈3個包子,中間的圖形有2瓶酸奶,2/2就是圈2個,而右圖出現爭議,有的人圈4個,有的人圈8個。學生通過再次思考、交流、辨析,學生通過說明各自的道理,會發現右圖實際上是把10個草莓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5份,每份有2個,4/5就是有4份,也就是4個2等于8個,所以應該圈8個,而不是只看分子4就圈4,這就更加直觀形象地驗證了學生的判斷說理,進一步明確了“一個整體的幾分之一”的真正意義,也培養了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釋問題或說明現象的能力,延伸了思維的深度和寬度。
再如,圓柱認識中底面與側面的關系,要真正認識清楚,對小學生難度很高。
如何突破這個難關?結合在教學《圓柱的認識》些許感悟提出如下看法。
問:1、想把圓柱的側面畫下來,你有辦法吧?學生得出1:用紙在圓柱上圍一圈,描出來。2:在圓柱上做好標記,滾一周;3:算出底面周長。我繼續追問:與上面的方法道理一樣嗎?為什么要算出底面周長?然后通過課件演示,得出底面周長就是側面的長,圓柱的高就是側面的寬。把你的領悟與大家分享?(學生說理環節)問:2、如果把手中的長方形紙當作圓柱的側面,你的圓柱是怎樣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依托直觀的觀察、實踐,讓學生展開思考,發展學生空間觀念。學生通過眼看,手做,腦動,口說,頭腦中就會清晰地構建對形體的本質以及形體間性質關系的認識,從而提升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總之,基于“核心素養”下的“深度教學”,教師記得講道理,數學教師要力做“理聊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知理、析理、明理、說理,打造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課堂,為提升學科素養“搭橋鋪路”,逐步走向“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