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0)
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縱深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體系也隨之完善,其中市政道路橋梁作為城市基礎配套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建設發展提供了便捷服務的同時,也為城市居民的安全出行提供了支持。而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期間,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存在而導致工程建設中會出現一些常見病害,進而對城市建設發展和城市居民安全出行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城市化進程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市政建設單位應立足于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現狀,針對工程常見病害,注重施工處理技術的優化使用,才能保證市政道路橋梁工程質量。鑒于此,本文通過分析市政道路橋梁工程施工特點,進一步分析工程常見病害,并從技術層面提出有效應對措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基于市政道路橋梁工程施工實際來說,其特點總結包括以下幾點:一是工期緊張,施工進度要求高。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因此,在工程建設期間,工程進度只能提前而不能延后。基于此,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施工過程中,往往會嚴格控制各環節的施工,并對進度有著較高的要求。二是現場范圍有限,動遷量大。市政道路橋梁工程施工往往分布在人流量較大的區域,這使得施工現場相當狹窄,對工程進度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也會對此區域的人們出行帶來不變[1]。因此,市政道路橋梁工程施工有著較高的難度。三是地下環境復雜。對于城市建設來說,大部分天然氣、通訊、自來水等管線密集分布在地下,并遍布城市每個角落。而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往往會牽涉到地下工程,若未能查明地下管線情況進行盲目施工,往往會造成供水、供氣等斷供現象,不僅會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還會對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轉產生負面影響[2]。因此,市政道路橋梁工程施工需要做好全面勘探工作,以確保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地基沉降是市政道路橋梁工程中常見病害之一,其出現原因與工程建設區域的環境密切相關。通常而言,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地基不均勻沉降的原因牽涉兩個方面,一是工程建設期間未對地基展開有效的加固處理。在工程建設初期,部分施工人員未意識地質勘察工作的重要性,盲目展開施工計劃設計,而沒有采取針對性的有效措施對地基進行加固處理,導致地基穩定性未能達到工程建設對地基承載力的要求,進而容易在工程建設過程中出現不均勻沉降。二是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期間,容易受到周邊工程的影響而出現地基穩定性下降問題。如在工程周圍深挖施工,會影響地基穩定性,進而出現不均勻沉降現象。
裂縫作為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常見病害之一,常見位置在路橋工程的鋪裝層,作為路橋工程的關鍵承重構件,預應力空心板出現裂縫原因牽涉材料質量、施工兩個方面。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期間,預應力空心板的施工結構主要以半剛性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其缺點在于溫差影響過大,在溫度變化作用下,半剛性鋼筋混凝土產生的裂縫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市政道路橋梁投入運營后長時間的承重作用,隨時間的推移而引起的徐變裂縫;二是溫差變化作用下引起的熱脹冷縮,從而導致的溫度裂縫;三是混凝土結構中水分不均,并出現不同程度的水分揮發而導致的收縮裂縫[3]。
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在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長時間的風華、凍融、雨水等自然作用引起工程表面出現破損、裂縫,進而導致鋼筋暴露在外而引起鋼筋銹蝕。具體來說,市政道路橋梁工程中的鋼筋由于保護層的脫離直接裸露在空氣當中,并與外部空氣當中的化學元素密切結合,形成一種張力而導致鋼筋周圍混凝土出現嚴重開裂現象,進而讓雨水不斷通過裂縫與鋼筋接觸,使鋼筋銹蝕[4]。除此之外,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在建成投入使用后,混凝土的酸堿度會不斷減少,這一變化而加速鋼筋腐蝕程度,進而影響市政道路橋梁工程質量,最終對城市居民的安全出行產生威脅[5]。
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中,地基不均勻沉降作為常見病害之一,會影響工程建設質量而威脅人們的安全出行,不僅如此,還會縮短市政道路橋梁工程使用年限,不利于工程價值的最大化。因此,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中,必須注重地基不均勻沉降施工處理技術的有效應用。首先,加固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在工程表面運用加固材料進行全覆蓋處理,以改變工程的截面面積,進而有效提高工程的承載能力[6]。其次,水泥砂漿置換地基土質,提升地基穩定性。市政道路橋梁工程之所以出現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是因為地基穩定性不夠,而地基穩定性不夠原因在于地基土質松軟。因此,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期間,應明確地基土質條件,后根據工程建設要求,對地基進行有效加固處理,提高路基穩定性,以避免地基穩定性不夠而引起地基不均勻沉降。若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由于地基土質為軟土質才出現不均勻沉降,應考慮采用地基內土質全部置換來改良地基土質,以達到提高地基穩定性的目的,進而從根源上解決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地基不均勻沉降問題,確保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能夠長時間保持安全運行狀態。
裂縫作為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常見病害之一,若修補不及時會引發其他病害的形成。因此,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中應用裂縫施工處理技術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按照工程裂縫面積大小,裂縫施工處理技術主要有以下兩類:首先,裂縫修補施工處理技術。相關道路質量監督負責人在對市政道路橋梁工程進行日常質量檢查和維護工作期間,應嚴格仔細地檢查道路裂縫,一旦發現工程表面出現小于2 毫米的裂縫,應及時采取有效修補措施,以避免后續在自然環境和外加作用力的影響下出現裂縫變大問題。通常來說,對于寬度少于2 毫米的裂縫,應用的修補措施主要是清理裂縫表面及周圍,并在修補之前防止雜物混入,后在裂縫周圍反復涂抹寬度不少于1 毫米的水泥層,并在水泥層上涂抹一層瀝青,以防止新涂抹的水泥受外界影響后再次出現裂縫問題。其次,裂縫填充施工處理技術。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日常質量檢查和維護過程中,若發現出現寬度大且深度夠深的裂縫,應及時采用填充法進行裂縫修補。填充材料應考慮工程建設材質,多用水泥、環氧樹脂、橡膠混合物等材料進行填充。在裂縫填充施工之前,施工人員應通過測量方式來明確裂縫的長度和寬度,以便準備數量充足的填充材料,隨后對裂縫進行清潔處理,使用注入器將填充材料注入裂縫,待填充材料讓裂縫完全飽和后,停止填充材料的注入,并及時使用封縫膠來密封處理封口,待施工部位徹底干燥后,最后對裂縫表面進行光滑處理。在此過程中,為了保證裂縫修補效果,應全程保證裂縫的清潔度和干燥。值得注意的是在裂縫施工處理過程中,若裂縫過大,裸露出內部的鋼筋,則要在裂縫處理之前,應對外露鋼筋進行涂抹防銹劑進行防銹蝕處理,并要清理內部松散物,后進行填充處理。[7]
鋼筋銹蝕主要成因是鋼筋外側混凝土保護層出現裂縫,使得雨水和空氣直接透過裂縫與鋼筋相接觸而使得鋼筋銹蝕。因此,針對市政道路橋梁工程中的鋼筋銹蝕問題,重點在于解決混凝土裂縫問題。在具體的操作中,應先清理干凈鋼筋表面銹蝕,在此基礎上,進行混凝土層的修復工作。[8]在此過程中,主要運用的處理方法有兩類,一是在工程要求標準內,適當地增加混凝土厚度,以增加鋼筋混凝土的保護層厚度,防止鋼筋銹蝕。二是增加混凝土保護層數量,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技術處理,加固混凝土以達到強化混凝土層強度的目的,進而降低混凝土裂縫的出現概率。基于本質角度來說,鋼筋銹蝕問題形成是混凝土裂縫,而混凝土裂縫的出現絕大部分原因是混凝土性能。因此,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過程中,可改變混凝土材料配比,在混凝土配比當中加入適當的煤灰粉、礦渣等物質,以提高混凝土防滲水、強度等性能,促使其不容易出現裂縫的同時,也不容易被侵蝕務破壞,以在根源上提高混凝土質量,以保護鋼筋使用過程中不會出現銹蝕現象。[9]
綜上所述,在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市政道路橋梁工程作為城市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建設對我國城市建設發展和經濟發展有著積極作用,還能夠為城市居民出行提供極大的便利。但是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期間若出現質量問題,將會威脅城市居民的安全出行,還會對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轉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期間,必須正視常見病害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針對具體的病害采取有效且科學的施工處理技術,并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加強施工人員的針對性地綜合培訓,同時加強施工材料質量管控,才能有效規避市政道路橋梁工程建設中的病害問題,以建設優質市政道路橋梁工程,為城市居民的安全出行創造良好的交通環境,也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