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歐,徐惠琴
(1.遼寧省阜新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遼寧 阜新 123000;2.北部戰區總醫院,遼寧 沈陽 110000)
大腦供血源于頸內動脈系統(前循環)和椎基底動脈系統(后循環),其中后交通動脈(PCoA)是連接前、后循環血的重要側支血管,與后循環缺血(PCI)有關,約25%的缺血性中風發生在后循環區域,椎基底動脈狹窄是中風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1]。近年來,腦動脈狹窄的藥物治療發展迅速,臨床醫生可使用新的抗血小板藥物、他汀類藥物進行治療[2]。在臨床對腦梗死發病因素分析中,年齡成為獨立的危險因素,影響預后[3-4]。目前,CI患者以老年人群體更為常見,而PCCI是CI類型中多見類型,會累及腦部區域。VBAS和PCCI兩者緊密相關,斑塊性質變化、動脈狹窄程度的聯系緊密[5]。本研究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PCCI患者90 例,旨在對VBAS(椎基底動脈狹窄)、老年PCCI(后循環腦梗死)患者的神經功能、血清炎癥相關因子間的相關性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老年PCCI患者90例,以回顧性方式對患者CT血管造影資料進行分析。對照組(n=20)診斷結果中顯示無斑塊,實驗組(n=40)診斷結果顯示有穩定性斑塊,觀察組(n=30)診斷結果顯示有不穩定性斑塊。對照組男12 例,女8 例,平均年齡(65.72±3.23)歲。實驗組男21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65.24±3.19)歲。觀察組男18 例,女12 例,平均年齡(64.99±3.40)歲。3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符合PCCI 相關診斷標準,經CT 血管造影進行證實;年齡>60 歲;患者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患者均接受CT血管造影進行診斷,其中旋轉時間設置為0.4 s,層厚、層間隔分別為0.625 mm、0.625 mm,螺距、電壓、電管電流分別為1.374∶1、120 kV、350 mA,主要進行主動脈弓至顱頂的掃描。從右上肢注射造影劑370 mg I/mL,以每秒5 mL的速度進行輸注。在進行CT掃描時需要進行連續2次掃描,第一次平掃,第二次增強掃描,保障2次球管曝光區域一致。分析CT 掃描結果,主要對表面粗糙型斑塊或潰瘍斑塊進行分析,若斑塊在此次檢查中CT值<50 Hu,則屬于不穩定性斑塊。若光滑斑塊CT 值為50~119 Hu,且鈣化斑塊的CT 值超過120 Hu,則屬于穩定性斑塊。結合磁共振成像的檢查結果進行分析,若有梗死病灶則標記CI,若梗死灶存有相關臨床癥狀則屬于TIA。
1.3 觀察指標 分析比較臨床癥狀、預后狀況、神經功能評分、血清神經細胞因子、炎癥因子。臨床癥狀和預后主要從TIA、頭暈、CI、雙肢乏力、CI 再發以及CI 未再發進行分析;神經功能評分應用NIHSS 量表評分展開,總分42 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受損狀況越嚴重;Barthel 指數經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進行評分,該量表總分共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能力越佳;ESS 評分為腦卒中評分,總分14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健康狀況越佳;MMSE 為精神狀態量表評分,總分3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精神狀態越佳。血清神經細胞因子、炎癥因子均需要進行檢測,于晨間空腹狀態下抽取6 mL 靜脈血,經3 000 r/min 離心20 min 后,分離血清。經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血清檢測,檢測過程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予以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予以χ2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癥狀、預后狀況比較 觀察組TIA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和實驗組,而CI、CI再發、頭暈、雙肢乏力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和實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癥狀、預后比較[n(%)]
2.2 3 組神經功能評分比較 觀察組NIHSS 評分高于對照組和實驗組,而ESS 評分、MMSE 評分及Barthel 指數低于對照組和實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2 3組患者神經功能評分比較(±s,分)
?
2.3 3組血清神經細胞因子比較 觀察組血清NSE、S100β以及GFAP 高于對照組和實驗組,BDNF 低于均對照組和實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患者血清神經細胞因子比較(±s)

表3 3組患者血清神經細胞因子比較(±s)
?
2.4 3 組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觀察組血清YKL-40、ICAM-1及VCAM-1 均高于對照組和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s)

表4 3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s)
?
PCCI在臨床中主要指椎基底動脈因缺血而導致血管閉塞、缺血或缺氧性壞死的疾病,會對生存健康造成嚴重影響[6]。VBAS發病以PCCI作為基礎,以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沉積作為特征,于初期粥樣型斑塊主要以穩定斑塊為主,因后循環病變而發生TIA,斑塊會隨著脂質核心體積而慢慢增大,以偏心性分布為主,而斑塊的性質也隨之出現變化,轉換為不穩定斑塊,因纖維帽變薄、脫離,進而導致血管閉塞,最后出現PCCI[7-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TIA(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和實驗組,而CI、CI 再發、頭暈、雙肢乏力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實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主要因斑塊性質的變化對腦血管代償功能造成影響,導致PCCI 發生風險進一步增高,因此,癥狀發生的可能也會隨之提升。觀察組NIHSS 評分高于對照組和實驗組,而ESS 評分、MMSE 評分及Barthel 指數均低于對照組和實驗組(P<0.05)。主要因不穩定斑塊會對患者的腦血管造成影響,而神經功能也隨之受到一定影響。加上血管閉塞導致腦組織出現缺氧性壞死、缺血,進而對神經功能造成不可逆損害[9]。觀察組血清NSE、S100β及GFAP均高于對照組和實驗組,BDNF 低于對照組和實驗組(P<0.05)。4 種指標中BDNF為可營養神經類因子,腦血管閉塞、神經元缺氧和缺血后指標的合成也會隨之下降。NSE 和S100β 在機體處在缺氧缺血狀態時,會導致細胞損傷和破裂,兩種指標會大量釋放并進入血液循環中,因此,指標會升高[10]。GFAP主要在缺血缺氧狀態下導致其神經損害后發生,指標水平上升可調節神經細胞增殖。觀察組血清YKL-40、ICAM-1 及VCAM-1 高于對照組和實驗組(P<0.05)。這主要因3種指標均參與斑塊性質變化,機體中炎癥反應會參與生物學緩解,炎性因子加速巨噬細胞的浸潤。
綜上所述,臨床中關于PCCI患者神經功能的分析,與無斑塊患者、穩定性斑塊患者比較,不穩定性斑塊患者狀況最差。不穩定性斑塊患者個人的血清炎癥因子相關指標呈上升狀態,可參與患者斑塊進一步發展,經過監測血管造影結果、神經功能及血生化指標,可及時了解患者個人病情變化發展,有助于臨床制定全面、科學的方案進行診治以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