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莉,甘娜,朱莉莉
(1.湖北省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護理部,湖北 荊州 434001;2.湖北省荊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湖北 荊州 434001)
近年來,PDCA模式的理論研究逐步趨于成熟,實踐朝針對性、精準化、持續性方面的醫院管理方向發展,國內部分醫療已經開始嘗試將其應用于醫院感染的監管和防控[1]。為探究PDCA 模式對醫院醫護人員衛生狀況持續改進的效果,本研究選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1月本院180名醫護人員和同期抽檢的180份檢測樣品進行調查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 年8 月至2018 年11 月本院180名醫護人員進行調查研究,同期抽檢180份檢測樣品。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性的院內感染管理體系:即由醫院院感科具體負責各科室的考核、評估、整改工作,考核結果與科室懲罰掛鉤,但是與醫護人員無直接關聯[2-3]。
1.2.2 實驗組 實驗組給予PDCA循環管理模式。
(1)組建PDCA 循環管理團隊。該團隊由醫院院感科組織,由所有科室主任和護士長共同組成,按照本院《院內感染管理制度及質量控制標準》明確本研究過程中監督協調機制、感染控制目標、科室崗位職責、行為操作規范等內容。并對PDCA循環管理模式開展方法、評估指標、跟蹤評價等細節進行商討和確定[4]。
(2)計劃階段(P 階段):該階段主要進行4 個方面內容。具體包括發現問題(管理團隊對病區醫護人員進行手衛生操作和知識的考核)、分析原因(依據衛生部制定的《多重耐藥菌醫藥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結合考核結果設計問卷,調查人員、環境、管理、制度、設備5方面原因,最終篩選出排序前4 位的最主要原因,分別是科室無質檢、科室制度不完善、消毒用品不同統一、擦拭方法不正確或頻率不足)、確定執行目標(依據《消毒技術規范》和《消毒劑管理規定》,結合本院實際情況,制定目標為醫護人員手衛生知識和操作考核的合格率應該達到90%以上)、制定執行計劃(包括詳細的專業知識培訓內容、考核方法、監管機制,嚴格管理抗菌藥物的分級方式,嘗試通過信息系統建立科室之間對耐藥菌的預警和反饋機制)[1,5]。
(3)執行階段(D階段):根據計劃階段制定的相關規定,分批次召開全院性的醫護人員培訓大會,講解消毒劑使用規范和基本原則(如碘伏、含氯消毒劑配置比例和注意事項)、特殊病原菌消毒方法和防護隔離措施、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規范(患者電子病歷醫囑系統中對特殊抗菌藥物設置使用權限,僅能通過副高及以上職稱醫師開具),并強調該培訓參與情況和考核結果將與績效工資掛鉤,要求醫護人員積極參與、有效配合、落實各項舉措[4-6]。
(4)檢查階段(C 階段):PDCA 循環管理團隊每月對各科室進行一次巡視和工作指導,提出相應問題,設定時間期限強制要求整改或修正[6]。
(5)處理階段(A階段):根據檢查和反饋結果,院感科將每月進行資料收集、匯總、分析和總結,每個季度以通報形式發送至各科室(尤其是評比名次靠后的科室)。對共性問題進行集中式的整改,對個性問題進行重點修改,對特殊性問題經商討后再進行具體分析。最終將該模式落實到下一個PDCA循環周期中(6個月),旨在對醫院的環境質量和醫院感染進行持續性改進[7-9]。
1.3 調查內容 研究初期對研究對象進行基線數據采集,而后在研究前和研究后(6個月后)分兩次對研究對象、抽檢樣品進行檢測,調查內容具體如下。
(1)感控措施執行情況:由研究團隊對180 名醫護人員對防護用品使用、醫療用具專用、干預措施執行的合格情況進行調查。
(2)常見問題整改情況:由研究團隊對醫護人員所在科室進行180次的抽檢或調查,了解對于防范院感科室內采取的質檢情況、科室相關制度完善情況、消毒用品是否統一、醫護人員對患者擦拭消毒過程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否正確等。
(3)抽檢樣品檢測合格情況:由研究團隊對醫護人員所在科室共進行180 份樣品隨機檢測,評估其無菌或合格情況,具體包括醫療器械、空氣、消毒液3類物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l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不符合χ2檢驗的計數資料(總例數<30 或理論頻數<1)采用Fisher 確切概率法對概率進行校正,兩組符合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的比較使用t 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對象研究前后各項感控措施執行情況比較 研究前,兩組對象防護用品使用、醫療用具專用、干預措施執行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研究后,兩組對象醫療用具專用情況、干預措施執行情況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對象研究前后各項感控措施執行情況比較
2.2 兩組研究前后樣品檢測合格率比較 研究前,兩組對象醫療器械、空氣、消毒液合格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研究后,兩組對象空氣樣品檢測、消毒液檢測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研究前后常見問題整改情況比較 研究前,兩組對象科室無質檢、科室制度不完善、消毒用品不統一、擦拭方法不正確或頻率不足檢查情況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研究后,兩組對象科室無質檢、消毒用品不統一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前后比較,對照組(擦拭方法不正確或頻率不足)、實驗組(科室無質檢、消毒用品不統一、擦拭方法不正確或頻率不足)檢查結果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研究前后樣品檢測合格率比較

表3 兩組研究前后常見問題整改情況比較
醫院感染的防控工作牽涉廣大就診患者短期內臨床療效,甚至影響其生命健康與安全。雖然當今醫院感染的防控工作取得巨大進步,但是部分臨床科室(如手術室、急診科等)仍有較高的醫院感染發生率,近年來,泛耐藥菌(PDR)的全球流行給醫院感染防控舉措的具體實施帶來新的困難和風險[6-7]。考慮到抗生素使用結局的雙面性(滅菌或抑菌的同時造成耐藥性增強,有害菌增多而有益菌減少,造成二度感染),為確保使用抗生素時發揮最大功效,針對性的提高臨床各科室對醫院感染的認知、防控意識和實踐能力,將從根本上消除導致醫院感染的另一層危險,即由于人員或操作所帶來的感染風險[8-10]。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后兩組對象醫療用具專用情況、干預措施執行情況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兩項內容也是PDCA 模式重點培訓和考核的內容,其中檢查階段會對各科室存在的實際問題或困難進行總結,督促其及時整改[11-12]。醫療用具專用情況的改善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的風險,而干預措施執行情況的加強有助于促進各項具體措施的落實。研究還發現,實驗組對象科室無質檢、消毒用品不統一發生情況明顯少于對照組,與以往研究結論一致。研究后兩組對象空氣樣品檢測、消毒液進行檢測指標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說明隨著各醫護人員對醫院感染認知的加強,其實際操作也越發重視醫院感染的控制,最終表征為抽檢樣品合格率的增加。
綜上所述,運用PDCA 模式持續改進醫院醫護人員衛生狀況,有助于提高醫護人員手衛生和院感措施的執行,也有助于促進醫院各科室整改常見問題,提升抽檢樣品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