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穎
摘 要:貿易術語是進出口商品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貿易術語下買賣雙方承擔的責任、義務以及風險大相徑庭,《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是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解釋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最新版本《202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將給世界商品進出口貿易帶來重大影響。與2010年版本相比,2020年版本對貿易術語的解釋更加清晰,對交易雙方承擔的費用和責任更加明確具體,增加了安保分配規則,對某些貿易術語的具體內容及實施進行調整。文章結合中國進出口業務實踐,分析《202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實施可能對中國外貿帶來的影響,并從外貿企業、高等院校的角度分析了應用《202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時應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貿易術語;國際商會;新變化;應用解析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21.01.008
New Changes and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Incoterms 2020//WANG Qingying
Abstract:Incoterms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interpreting trade terms in the world. The latest edition of Incoterms 2020 which was officially implemented on January 1, 2020,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world commodity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w changes of the 2020 edition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e 2020 edition with the 2010 edition. Combining with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business practice, we analyze the possibl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coterms 2020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discuss general principles which should be concer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oreign trade enterpris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Incoterms; trade terms; ICC; new changes; application analysis
收稿日期:2020-05-10? 修回日期:2020-12-24
基金項目:常州市第十六屆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立項項目“《202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的正式實施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CZSKL-2020C171)
1 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概述
國際貿易術語是表示國際貿易交易商品價格的專門用語,因此也稱為“國際價格術語”,由于世界各國對國際貿易術語的認知、習慣做法、法律法規差異很大,為了減少運用國際貿易術語時的爭議和糾紛,一些國際組織和商業團體先后制定了解釋國際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其中在當今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影響力最大的解釋貿易術語的國際慣例是《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由國際性的民間組織——國際商會于1936年初次制定,該慣例歷經1953年、1967年、1976年、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八次修訂,并于2010年取得注冊商標Incoterms,1980年以后每十年修訂一次。國際商會于2016年9月正式啟動了《202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2020)的起草工作,由分別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和土耳其的八名國際商會成員組成起草小組[1],充分考慮到最近十年來國際貿易領域內發生的重大變化,在全球范圍內征集修訂意見,評估了共計3000多條相關評論[2],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修訂,旨在找到一種為世界各國服務的國際貿易慣例折中方案。Incoterms2020于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和Incoterms2010相比,新慣例未有實質性改變,Incoterms2020中貿易術語的數量和種類不變,在具體操作細節上做了適當調整和補充,解釋更加詳細和人性化。
2 Incoterms2020和Incoterms2010的對比分析
2.1 總體變化
1)Incoterms2010和Incoterms2020中貿易術語買賣雙方總體責任和義務的對比
Incoterms2020和Incoterms2010的貿易術語都是用A/B雙欄分別規定賣方和買方的義務(表1)。Incoterms2020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第一,在雙方承擔義務條款所列順序上做了微調,如考慮到交貨、收貨、風險轉移對買賣雙方至關重要,將A4交貨/B4收貨和A5/B5風險轉移分別前移至A2交貨/B2收貨和A3/B3風險轉移;第二,對某些重要義務單列解釋,將原A3/B3運輸合同和保險合同分開單列為A4/B4運輸和A5/B5保險;第三,對某些義務進行了合并解釋說明,即刪除了原A10/B10協助提供相關信息和費用條款,把這項條款義務直接并入A9/B9費用劃分中,新慣例中的A9/B9費用劃分條款詳細載明了買賣雙方各自承擔的所有費用,目的是向交易雙方提供一站式費用清單,可以避免貿易實踐中費用支付的糾紛;第四,對買賣雙方承擔義務的規定或解釋更加完善,A7/B7出口/進口清關條款替代原A2/B2許可證、授權、安檢通關和其他手續條款,這是因為出口/進口清關的說法更具有概括性,并且在內容上也增加了“應對方要求并由其承擔風險和費用,買方或賣方必須協助對方獲取過境/出口/進口清關手續”的規定,這一規定更加人性化,解決了賣方或買方不熟悉第三國或對方國家海關手續的難題;第五,所有貿易術語都明確規定了與安全有關的義務的分配規則,A4運輸條款規定賣方必須遵守與運輸有關的安全要求,表明世界各國對國際貿易安全問題越來越重視;第六,某些條款在文字表述上略有變化,但其總體內容鮮有實質改變,即將原A8/B8交貨憑證條款改為A6/B6交貨/運輸單據,除 FCA(Free Carrier,貨交承運人)貿易術語要求買方指示承運人向賣方出具載明貨物已經裝載的運輸單據外,其余貿易術語的條款內容沒有變化。
2)以更加詳細的“用戶解釋說明”替代“使用說明”
Incoterms2020中每一個貿易術語的定義后都逐條列出使用該術語的“用戶解釋說明”,代替了Incoterms2010下的“使用說明”。“用戶解釋說明”詳細解釋了使用該貿易術語的規則、注意事項、實際業務中可能發生問題的處理等內容,有利于交易雙方更精準快速地選擇貿易術語并為執行合同提供具體解決方案。如Incoterms2020中CFR(Cost and Freight,成本加運費)和CIF(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成本、保險費加運費)貿易術語用戶解釋說明的第七條提示多個承運人運輸影響風險轉移點并舉實例說明,若一批貨物從香港運到上海再運至南安普頓,不同航段由不同承運人負責運輸,如果雙方在合同中未約定交貨地點,則默認貨物在交給第一承運人后在香港風險轉移,若雙方希望風險晚點轉移如在上海轉移,則可以在合同中約定。海運中涉及多個承運人的運輸影響風險轉移點,直接關系到買賣雙方承擔風險的大小,這對交易雙方非常重要,然而在Incoterms2010中CFR和CIF貿易術語“使用說明”中并未提及;再如Incoterms2020中EXW(EX Works,工廠交貨)貿易術語增加了對買方的特別提示,即該術語是所有貿易術語中對賣方規定最少的貿易術語,基于由賣方裝載造成貨物滅失或損壞的風險可能由買方承擔的裝載風險和買方辦理出口清關遇到困難或阻礙的出口清關風險,買方應謹慎使用該術語。
2.2 具體貿易術語的變化
Incoterms2020和Incoterms2010都是根據貿易術語所適合的運輸方式分類的,從表面上看,貿易術語的種類和數量并無改變,只是Incoterms2020把Incoterms2020中DAT貿易術語更名為DPU貿易術語,見表2,然而從實質上看,Incoterms2020貿易術語下買賣雙方所承擔的風險、責任、義務卻發生了較大改變,具體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DAT更名為DPU
DAT(Delivered at Terminal,目的地或目的港的集散站交貨)和DAP(Delivered at Place,目的地交貨)都是Incoterms2010新加入的貿易術語,存在時間較短,DAT和DAP貿易術語的區別僅僅體現在賣方將貨物運至進口國指定目的地時是否需要卸貨,考慮到兩者同時存在的意義不大,因此,Incoterms2020把原有DAT貿易術語更名為DPU(Delivered at Place Unloaded,目的地卸貨后交貨)貿易術語。和DAT貿易術語相比,采用DPU貿易術語成交時,買賣雙方的總體義務、責任和風險基本不變,變化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交貨地點的改變,即DAT貿易術語的交貨地點在進口國運輸終端諸如貨站、碼頭、集裝箱堆場等,而DPU貿易術語的交貨地點可以在進口國內任何地點,如工廠,而不僅僅限于運輸終端,DPU貿易術語的交貨地點的范圍更廣泛,這主要考慮到一些高檔設備的進口需要專業團隊完成裝卸。第二,卸貨責任的改變,即采用DAT貿易術語成交,賣方需在運輸終端將貨物從運輸工具上卸下才算完成交貨,而采用DPU貿易術語成交,在目的地賣方無需卸貨即完成交貨義務。第三,由卸貨責任改變引起的風險的改變,即采用DAT貿易術語成交,在運輸終端卸貨后風險由賣方轉移給買方,而采用DPU貿易術語成交,賣方將貨物運至目的地后風險由賣方轉移給買方。
2)提高了CIP賣方的投保最低險別的要求
Incoterms2010下CIP(Carriage Insurance Paid To,運費保險費付至)貿易術語A3(b)條款規定賣方需自負費用投保至少符合《倫敦保險協會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C)》或其他任何類似條款如中國出口商常用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的平安險所保障的貨物保險;Incoterms2020對CIP貿易術語賣方的投保要求做了一定提高,A3(b)條款規定賣方需自負費用投保至少符合《倫敦保險協會海洋運輸貨物保險條款(A)》或其他任何類似條款所保障的貨物保險。新慣例中CIP貿易術語下賣方投保最低險別提高而CIF貿易術語下賣方投保最低險別維持不變,主要考慮到CIF貿易術語主要運用于水上運輸的大宗商品貿易,而CIP貿易術語主要運用于價值較高的制成品貿易并以多式聯運和集裝箱為主要運輸方式,后者在運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明顯大于前者。
3)FCA貿易術語下就提單問題引入了新的附加機制
FCA貿易術語適用于一切運輸方式,Incoterms2010下,若采用海運方式運輸,賣方在其所在地或在指定地點把貨物交給承運人后即完成交貨義務,這里所說的“其所在地或在指定地點”一般指賣方工廠或其他賣方方便交貨地點但不包括裝運港,而已裝船提單必須在貨物裝上船后承運人才會簽發,如此操作導致賣方很難取得海運方式下的已裝船提單。眾所周知,已裝船提單是信用證、托收等銀行鏈式支付方式下賣方向銀行交單結匯的重要物權憑證,因此,為了解決上述問題,Incoterms2020對FCA貿易術語特別增加提單附加機制,即買賣雙方同意買方指定的承運人在裝貨后將向賣方簽發已裝船提單,這項明確添加的提單附加機制為賣方獲取已裝船提單提供了明確依據,避免了相互扯皮現象的發生。
4)FCA、DAP、DPU和DDP貿易術語下,買賣雙方可以使用自有運輸工具安排運輸
Incoterms2010中,FCA、DAP、DAT和DDP(Delivered Duty Paid,完稅后交貨)貿易術語下,必須推定使用第三方承運人進行運輸,然而事實情況是買賣雙方可以使用自有運輸工具安排運輸,而不一定非要雇傭他人,因此,Incoterms2020規定,FCA、DAP、DPU和DDP貿易術語下,買賣雙方可以使用自有運輸工具安排運輸,解決了貿易實踐中發生的一個簡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