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中國醫藥導報》 主筆 潘鋒 記者 張浩臣

高福院士做學術報告
由中國卒中學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國家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神經系統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聯合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臨床神經科學峰會 (CNS)”,11 月7 日—8 日在北京舉行,本屆CNS 以“醫聚巔峰,神入人心”為主題,與會國內外多位知名專家分享了學科前沿動態,傳遞了最新科研進展,通過CNS 這一高質量學術平臺,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臨床神經醫學同質化進程。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研究員應邀在開幕式上做了題為“抗擊新冠流感流行”的主題報告,高福院士介紹了流感病毒的演變流行規律、通用流感疫苗的研發,以及新冠病毒的發現、中國的應對策略等。高福院士指出,在過去的歲月里流感大流行在全球造成了重大人員和社會經濟的損失,多年來科學界在應對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等傳染病方面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今年冬季人類要面對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同時流行的局面,抗擊流感和新冠將是今冬傳染病防控面臨的兩個重大挑戰。
高福院士首先介紹說,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發,橫掃世界,造成了4000 萬~5000 萬人的死亡,間接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前中止,西班牙流感被稱為人類史上最大瘟疫。在中國科學院奧運園區豎立著一個流感病毒的雕像,目的是讓人們不忘歷史,牢記使命。回顧過去的100 多年曾發生過幾次主要的流感大流行,第一次是1918年的H1N1 流感大流行,第二次是1957—1958 年H2N2 流感大流行,第三次是1968—1969 年H3N2流感大流行,第四次是2009 年暴發的流感大流行,此外還有一次1977 年的H1N1 流感流行,流感大流行給全球帶來了重大的疾病負擔和社會經濟損失;另外過去近百年還發生過多次動物源性流感流行,包括1995—1997 年的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 禽流感,2013 年的人感染H7N9 禽流感等。流感病毒變異性較大,從1918 年到2014 年所有人感染動物流感病毒株和亞型包括H1N1、H2N2、H3N2、H7N7、H1N2、H5N1、H9N2、H7N2、H7N3、H10N7、H7N9、H6N1、H10N8、H5N6等,這些不同亞型的流感病毒株都給人群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威脅,2018 年又出現了新的可感染人的H7N4 亞型禽流感病毒。同流感病毒一樣,冠狀病毒也存在很大的變異性。
高福院士介紹說,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都是RNA 病毒,可以跨種屬傳播,研究發現自然界中感染病毒的鳥類飛禽可形成流行傳播鏈,從水禽傳播到家禽,再傳染給豬,最后傳播到人類。流感病毒可以通過飛鳥飛禽跨洲際多條線路傳播,按照候鳥的遷徙路線從南半球傳到北半球,從西半球傳到東半球,造成候鳥攜帶的流感病毒在全球遷徙。目前尚無法預測下一次流感大流行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出現,對于新冠病毒仍還有許多未知和有待研究的新的科學問題。因此需要加強全球合作,提高對各種病毒性傳染病的認知。
高福院士說,100 年后為了回顧那場影響深遠的浩劫,應對未來隨時可能發生的下一次大流感,2018 年11 月1 日中國學者倡議設立了第一個“世界流感日”,主題是“紀念流感大流行100 年:防患于未然”。設立“世界流感日”的目的一是為了紀念1918 年大流感一百年;二是希望能夠加速科研人員、公共衛生人員對流感的研究,通過創新性研究不斷研制出新藥和新疫苗;三是希望提高公眾對流感的認識和重視;四是希望非政府組織和政府一起承諾共同關注流感;五是加強全球流感防控領域專家學者的交流、溝通和合作,提升全球流感防控和應對流感大流行的水平。2019 年、2020 年我國又連續舉辦了第二、第三個世界流感日活動,來自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專家學者,與世界衛生組織以及多國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共議科學防控流感之道,防患未然,共謀促進全球公共衛生工作發展之策。“世界流感日”活動根據人群特點,以認識疾病危險因素、減少危險行為、免疫接種為宣傳重點,提高了公眾自我防護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
高福院士說,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但受到免費政策、醫保報銷政策等的影響,我國流感疫苗的接種率只覆蓋了1%~3%的人群,與發達國家60%~70%的接種率相比流感接種率是非常低的,也顯著低于部分亞洲、南美洲國家。《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意見》中指出,要充分認識疫苗對預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導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節前接種流感疫苗,建議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群等高危人群,主動接種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高福院士強調,流感疫苗接種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戰略之一,已有的大量研究有充分的科學證據表明,包括流感在內的很多疾病都可以通過疫苗接種達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因此,要通過廣泛的人群動員提高流感疫苗接種率,尤其要加強對一線醫務人員的流感疫苗接種,同時進一步出臺相應的鼓勵惠民政策,促進重點人群流感疫苗接種,通過互利的籌資機制加強對特殊人群的流感接種或實施全人群的流感疫苗接種。
高福院士介紹,為更好地應對季節性流感和指導新冠疫情下我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工作,中國疾控中心密切關注全球和我國流感疫情態勢,及時開展監測、疫情分析研判與風險評估,每周編發《流感周報》,組織有關專家及時編制和印發了《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20—2021)》,科學指導流感疫苗接種。
就如何接種流感疫苗中國疾控中心提醒公眾應注意以下事項:流感疫苗在整個流感流行季都可以接種,最好在10 月底前完成接種;根據我國2015 版和最新2020 版《藥典》的規定,對“雞蛋過敏”不再是流感疫苗的接種禁忌,但對疫苗中所含成分(如輔料、甲醛、裂解劑等)過敏者不能接種流感疫苗;接種前出現發、咳嗽等輕中度癥狀、待病情痊愈后再接種;接種前告知醫生使用過和正在使用的疫苗、藥物;遵守接種流程,留觀30 分鐘;疫苗接種后個別接種者會出現接種部位紅腫,發熱、頭痛、乏力、肌肉疼痛、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輕微不良反應,通常都是自限性的,不用過于擔心。
高福院士說,目前流感研究與防控的關鍵問題和全球熱點是通用流感疫苗研發,除了疫苗接種外綜合干預與防控措施也十分重要,如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抵抗流感最強有力的武器;在平常的生活工作中要做到勤洗手,最好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不要觸摸眼睛、鼻或口,學校、家、辦公場所勤開窗通風,合理飲食和作息規律。此外,兒童、老人和患有慢性基礎病的居民盡量不到人多擁擠、空氣污濁的場所,出現呼吸道等流感樣癥狀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就診全程戴口罩。
高福院士說,著名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很早就提出,人類最安全的生存條件是戰勝病毒,比爾蓋茨先生也提出未來幾十年里對人類最大的威脅不是生化武器,不是戰爭,而是病毒,《細胞》 雜志2016 年發表文章提出人類正面臨著流感、冠狀病毒兩大病原體帶來的挑戰,回顧歷史包括2003 年的SARS 在內,新冠病毒已經不止一次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健康危害,2019 年底開始暴發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再次刷新了人類抗擊傳染病的歷史。
高福院士介紹說,2019 年全球大流行應對監測委員會(GPMB) 古特蘭教授等撰寫的一份年度報告稱:“我們面臨新的挑戰既來自于流感大流行,也來自于新冠病毒的大流行,目前對于兩個病毒同時大流行我們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2019 年10 月18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展了一次關于今后全球疾病流行的桌面推演(ENEVT201),推演的目標是SARS 類的冠狀病毒以及新的病原體所帶來的全球大流行。推演假設一種比SARS 致命的名為CAPS的冠狀病毒,CAPS 類似流感病毒極易傳播,迅速傳播導致全球大流行,沒有可用的疫苗。推演組織者和參加推演的專家都建議,應對傳染病大流行首先是加強政府和國際組織合作。
高福院士強調,“傳染病無國界”“病毒不申請簽證”,經濟的加速發展,便捷的交通工具、頻繁的人員流動和日益擴大的國際商貿往來,使我們距離任何新發、突發傳染病只有“一架飛機的距離”。目前新冠病毒的起源尚不清楚,因此更需要全球科學家的共同努力,必須加強全球的監測,包括中國在內世界各地都應該加強監測。
高福院士介紹,中國在2019年12 月31 日由國家衛健委牽頭組織攻關團隊,包括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等開展了新型冠狀病毒分離和鑒定工作,發現并鑒定到新型冠狀病毒并成功分離出病毒。我國科學家第一時間將這些信息與世界衛生組織分享,并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了中國檢測到新型冠狀病毒的詳細論文。2020 年1 月,中國醫學科學院王辰院士和高福院士進行合作,與英國、美國的專家一起在《柳葉刀》雜志上發表了關于新型冠狀病毒引起全球暴發和應關注健康方面的論述,提醒各國應意識到新型冠狀病毒所帶來的非常嚴峻挑戰,中國疾控中心2 月17 日再次發表介紹新型冠狀病毒的最新研究。
高福院士介紹,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其團隊與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等開展的協同研究發現,早期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存在顯著免疫抑制,首次提出COVID-19 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可能進一步導致細胞因子風暴和器官損傷的發生。相關研究成果以“Immune suppressio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VID-19 disease ”為題,于11 月17 日線上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論文指出,越來越多的COVID-19 病例表現出一種情形,即原本預期患者癥狀會有所改善但突然惡化,患者可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甚至在短時間內突然死亡。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突然的變化意味著疾病進展的“兩階段”模式,但潛在的機制尚不清楚。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采用基于質譜、數據獨立獲取(DIA-PASEF)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方法,分析了來自COVID-19 感染病例、健康志愿者者和非COVID-19 肺炎病例的尿液樣本。結果顯示,與健康志愿者和非COVID-19 肺炎病例相比,COVID-19 病例體內共有1986 個蛋白發生顯著變化,其中下調蛋白比上調蛋白的總數多出十倍,大量參與免疫應答和緊密連接形成的蛋白均呈現下調狀態。
為深入探索新冠肺炎的疾病進展機制,研究團隊將COVID-19患者劃分為輕中癥組和重癥組,進一步研究結果表明,免疫應答在疾病進展早期呈現抑制狀態,在疾病進展晚期則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上調,該研究促進了人們對COVID-19 感染臨床特征的理解并為未來的新冠病毒感染發病機制和治療學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撐。
高福院士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中國及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和公共衛生努力,如通過封城圍堵病毒和傳染源,目標是阻斷傳播,在較短的時間內遏制住了疫情蔓延。通過地毯式排查、嚴防輸入、群防群治等不同策略,壓低了疾病流行強度,成功阻擊了疫情蔓延。其中快速的實驗室檢測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手段,也是應對新冠大流行的有力武器。到目前為止中國經歷了七波新冠疫情的流行波,武漢是最大的一次流行,此后在北京新發地、新疆喀什、青島等地也出現了病例,這些病例多是前期的一些輸入病例,有的是本土病例和輸入病例同時。因此,要做到有效防控新冠流行首先必須找到指示病例,指示病例是非常重要的,同時要對其密切接觸者進行追蹤和排查。目前歐洲和美洲出現疫情反彈,如果不能將指示病例很好地管控隔離起來,病毒的傳播就可能會像海嘯一樣造成更大人群的感染。
高福院士介紹,現在新冠疫苗研究共有7 條技術路線,全球正開展202 個新冠疫苗研究,155 個研究處于臨床前階段,47 個研究進入臨床,10 個研究進入臨床三期,尚無大規模應用。10 月21 日科技部介紹,本著安全、有效的要求,我國科學有序地推動疫苗的研發,目前中國有五類13 個新冠疫苗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是全球獲批開展臨床試驗最多的國家,其中4 個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整體處于全球領先的位置。中國第一時間分離鑒定出病原并向世界分享了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為各國開展新冠病毒研究、診斷試劑研發、藥物篩選和疫苗研發提供了條件。病毒序列發布之后14 天之內,完成了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上市應用,快速實現檢測試劑從無到有的突破并持續提升核酸檢測產品的性能。
高福院士說,近年來我國針對公共衛生體系的投資太少,人才流失嚴重。新中國成立70 年以來,我國公共衛生體系的縣、區、省市、國家四級機構系統建設的非常好,很少出大問題,這也造成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容易被忽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說明,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還任重道遠。一方面是基層醫院或疾控部門發現疾病后要及時上報中國疾控中心,要有安全意識,警鐘常鳴;另外最重要是要給公共衛生領域和疾控管理部門話語權,在緊急情況下如果通過行政決策有可能被層層“消音”,導致專家的建議不能被及時地及時傾聽和采納。高福院士認為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回歸公益,二是回歸專業。一個公益性和專業性很強的機構首先需要國家經費做保障,其次需要引進人才,三要加強前瞻性研究。
“不管是單一病毒流行還是流感病毒和冠狀病毒同時流行,我們都要做好既應對新冠病毒又應對流感流行的雙重準備。”高福院士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