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駿聰 蔡紅雁 洪云飛
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國內加強對心血管疾病中心理問題的重視,目前醫學模式已由過去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雙心醫學概念已成為現階段研究的重要內容[1]。慢性心衰疾病病情反復、長期用藥、住院時間長,使患者軀體及社會功能長期衰退,繼而導致抑郁等合并的心理疾病高發[2]。慢性心衰患者嚴重抑郁的比例是一般人群的2~3 倍,合并抑郁障礙的慢性心衰患者死亡率上升至12%,再住院風險增加6%[3]。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身問題對其生活質量、社會功能及近期及遠期的預后影響顯著,而目前在國內研究主要集中在局部橫斷面的研究,針對慢性心衰患者的雙心醫學研究才開始起步[4]。因此,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收集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探索抑郁對慢性心衰患者生理指標和生活質量的影響,明確抑郁在心衰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及危險因素,為盡早識別發現并給予合理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提供臨床診斷依據。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 年12 月~2018 年1 月收治的129 例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抑郁狀態篩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對患者進行抑郁狀態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分為抑郁組(55 例,PHQ-9≥4 分)和無抑郁組(74 例,PHQ-9<4 分)。所有患者自愿加入課題研究。
1.2 方法 所有入選患者均于入院后第4~7 天待病情穩定后進行相關基本信息收集及量表評估。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所有納入研究的心衰患者進行住院期間及出院后1 個月的門診或電話隨訪,進行生活質量情況調查,調查采用EQ-5D 和KCCQ-12。觀察兩組基線信息指標(性別、NYHA 分級、高血壓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癥、住院天數、再住院次數)、常規指標(總膽紅素、空腹血糖、總膽固醇、肌酐、肌紅蛋白、BNP)、影像學指標[胸片改變、胸腔積液、心電圖異常、房顫、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單因素分析結果并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NYHA 分級按照誘發心衰癥狀的活動程度將心功能的受損狀況分為Ⅰ~Ⅳ級。級數越高體力活動明顯受限越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20.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量資料正態性檢驗用K-S 檢驗法,連續變量呈正態分布的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非正態分布的資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 秩和檢驗。應用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情緒障礙發生的危險因素,所有分析以雙側95%可信區間為統計標準。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基線信息指標單因素分析 抑郁組患者女性比例、NYHA 分級、再住院次數均高于無抑郁組,住院天數(11.89±7.04)d 長于無抑郁組的(8.08±2.99)d,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基線信息指標單因素分析 [n(%),±s]

表1 兩組基線信息指標單因素分析 [n(%),±s]
注:兩組性別、NYHA 分級、住院天數、再住院次數比較,P<0.05
2.2 兩組常規指標單因素分析 抑郁組空腹血糖低于無抑郁組、BNP 水平高于無抑郁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影像學指標單因素分析 抑郁組心電圖異常比例92.7%、房顫發生率83.6%均高于無抑郁組的79.7%、5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經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EQ-5D 得分和KCCQ-12 得分為保護因素,住院天數、房顫、空腹血糖為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4。
表2 兩組常規指標單因素分析[M(P25,P75),±s]
注:與無抑郁組比較,aP<0.05
表3 兩組影像學指標單因素分析[n(%),±s]

表3 兩組影像學指標單因素分析[n(%),±s]
注:與無抑郁組比較,aP<0.05

表4 影響抑郁發生的多元Logistic 回歸分析
慢性心衰患者軀體癥狀繁多、生活質量差,給患者帶來極重負擔,造成抑郁等合并心理疾病高發。2014 年Dekker 等[5]對556 例心衰患者研究發現,接近1/3 的心衰患者同時患有抑郁等心理疾病,抑郁會顯著增加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本研究顯示心衰患者合并抑郁的發生率為42.6%,高于國內常模比例,抑郁作為心衰患者心功能受損的重要預測因子之一,且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顯著的負面影響,預后較差[6]。在本研究中,抑郁組患者女性比例、NYHA 分級、再住院次數均高于無抑郁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BNP 數值和NYHA 分級均是心衰臨床評定的獨立預測因子,并與心衰患者預后存在密切關聯,抑郁的發病率從11%~42%隨著NYHA 分級逐級增加,患者心功能NYHA 分級越高,體力及耐力越低下,越容易并發焦慮或抑郁[7]。
Almuwaqqat 等[8]研究顯示,心衰患者產生抑郁障礙情緒,可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兒茶酚胺過多分泌,從而使神經內分泌異常和血糖紊亂,從而加重心功能不全。心衰和房顫有共同的危險因素和復雜的內在關系,因而這兩種疾病過程常同時存在,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約15.6%~24.0%的初診房顫患者隨后會被診斷為心衰[9]。而心衰所致房顫的預后更差,房顫通過不規則的心動過速導致心功能不全、心肌纖維化、神經體液激活、血管收縮因子活性增加,又引起心衰的癥狀加重,而嚴重的心衰也會明顯增加患者的焦慮、抑郁疾病的發生率[10]。合并情緒障礙的心衰患者更易發生臟器功能損害或者有臟器功能損害的心衰患者更易發生情緒障礙,因此,對于心功能較差的心衰患者,臨床上更應該注意生化指標、心電圖等臨床信息的變化。
生活質量是心衰預后的重要預測指標,心衰患者的健康狀況及較差的生活質量與晚期癌癥患者相當[11]。抑郁與心衰疾病互為誘因,患者產生抑郁情緒后,活動能力下降,更加不利于生活質量的提高,嚴重影響心衰患者的預后及生存率。因此,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己成為心衰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患者短期或長期生活質量改善可顯著降低再入院率和病死率[12],臨床上應當注意對心衰患者進行抑郁篩查,早期識別、干預,并采取健康教育及心理干預等手段幫助患者控制和消除抑郁,減少抑郁對患者軀體癥狀和生活質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