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曉 陳紀光 梁春華 歐海榮 覃木秀
神經科臨床上常見的危重癥之一是腦出血,由于非外傷導致患者的腦實質內血管破裂,進而引發出血即為腦出血,而當患者的出血量高達50 ml 以上時,便成為了重癥腦出血[1]。相關數據顯示,我國腦出血疾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當重癥腦出血患者發病后會降低其血管的順應性,進而致使其動脈發生粥樣硬化,若發病后患者未獲取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會大大損傷患者的神經功能,嚴重地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且病死率及致殘率較高[2]?,F在臨床上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時多采用血腫穿刺置管引流術,其治療效果較好,有學者認為,重癥腦出血患者進行治療時手術時機的選擇,對其最終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有較大的影響。基于此,從本院中隨機選擇98 例相關疾病患者,對其進行不同發病時間段的手術治療,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3 月~2019 年3 月至本院進行治療的98 例重癥腦出血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在本院通過頭顱CT 等影像學檢查,加以結合其體征確診為腦出血的患者;②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斷指南》中對腦出血癥狀診斷標準的患者;③出血量>50 ml 的患者;④了解本次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保密協議的自愿參與患者。排除標準:①存在繼發性腦出血、凝血功能障礙、惡性腫瘤的患者;②存在手術治療禁忌證的患者;③臨床同時參與其他研究試驗的患者;④非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將所有患者通過隨機盲選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9 例。觀察組中男26 例、女23 例;年齡最小42 歲,最大64 歲;平均年齡(53.61±7.03)歲。對照組中男27 例、女22 例;年齡最小41 歲,最大65 歲,平均年齡(53.32±6.89)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患者發病7 h 內對患者進行血腫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具體操作步驟:指導患者取側臥體位,并進行常規全身麻醉,對患者進行常規頭顱CT檢查,進而確定患者血腫的具體位置、大小,對手術的穿刺點、靶點、進行穿刺的深度進行合理選擇,采用血腫穿刺針在患者的垂直顱骨處進行穿刺,在患者的血腫處將針頭推進去,通過引流管將患者血腫的液態部分抽吸出來,在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對患者的大血管及功能區造成損傷,當患者的血腫抽取完之后,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同時將尿激酶注入。對照組患者在發病7 h 后對其進行血腫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具體操作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情況。①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可將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提升>90%,且患者的肌力等功能均顯著改善;有效:治療后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提升50%~90%,且患者的肌力等功能均有所好轉;無效:治療后患者的神經功能評分提升<50%,且其肌力功能并無改善。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預后情況通過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及昏迷程度進行評價,分別通過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GCS 評分進行測評,滿分分別為42、100、15 分,NIHSS 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Barthel 指數、GCS 評分越高,則表述患者的生活能力越好,意識越清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中39 例顯效,8 例有效,2 例無效,占比分別為79.59%、16.33%、4.08%,治療總有效率為95.92%(47/49)。對照組患者中31 例顯效,10 例有效,8 例無效,占比分別為63.27%、20.41%、16.33%,治療總有效率為83.67%(41/49)。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GC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Barthel指數、GCS 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9.74±0.22)分低于對照組的(15.38±0.28)分,Barthel 指數(90.39±2.72)分、GCS 評分(14.08±0.31)分高于對照組的(82.11±2.81)、(11.37±0.3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預后情況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在臨床上腦出血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腦部并發癥,該病又被稱為腦溢血,情緒激動、高血壓、腦內小動脈硬化、用力過度等都會使患者發生腦出血癥狀,該病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臨床研究發現,誘發患者發生腦出血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壓、血管老化、糖尿病等[3]。結合本院近幾年臨床接診的相關疾病患者的具體情況分析可知,多數腦出血患者均伴有高血壓等疾病,這可能與高血壓疾病能夠使患者的腦內小動脈發生病變,使其出現缺血、出血、壞死等癥狀有關,最終導致患者出現腦出血癥狀[4]。該病患者發病后的癥狀多為頭痛、惡心、嘔吐,同時會對其神經功能造成一定的損害。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也在研究中發現當患者過度進行腦力勞動、體力勞動時,能夠急劇增高患者機體的血壓,進而使得發生病變的腦血管破裂出血,同時過于激動的情緒也會增高患者的血壓,誘發腦出血。在腦出血患者中,大部分均是在活動進行中突發病情,因此該疾病的特點是發病快、起病急等[5]。
近年來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腦出血尤其是重癥腦出血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當患者腦出血的量比較大時,淤血會在患者的腦實質內變為血腫,進而壓迫患者周圍的組織,誘發腦缺血及水腫。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患者顱內壓增高后會誘發腦疝,過大的血腫也會損傷其腦干,嚴重的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對患者的生存質量也造成了較大的威脅[6]。因此對患者而言,合理有效的臨床治療十分重要。
血腫穿刺置管引流術主要是在CT 掃描下確定患者的血腫部位及穿刺部位后,采用沖刷、抽吸、引流等方式將患者顱內的血腫塊排出,清除血腫后,進而將患者的顱內壓降低[7]。血腫穿刺置管引流術的特點為微創性,能夠避免傳統手術中對患者腦組織的損傷,對腦部血腫的去除效果較好,且安全性較高,對各個年齡段的患者均適用[8]。
但是腦出血疾病發病較急,病情進展較快,大部分死亡的腦出血患者是在其發病早期就已經形成了腦疝,因此給予發病早期的患者以及時有效的治療能夠將其血腫清除,將其對周圍組織的壓迫進一步減輕,這樣一來就能夠避免損害患者的神經功能,改善患者的預后;但是若在患者發病后一段時間內,并未及時獲得有效的治療,則有可能誘發繼發性腦組織血腫,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手術時機比較重要,患者發病后拖延的時間越長,其腦部組織壞死的程度就越嚴重,多推薦患者在發病后7 h 內進行相關治療,對其血腫進行穿刺、溶解劑引流,進而緩解患者的顱內壓[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 評分、Barthel 指數、GCS 評分均較治療前改善,且觀察組患者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Barthel 指數、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示在腦血腫患者發病7 h 內予以治療能夠促進患者康復,該結果與李振勇等[10]在相關研究中所得的結果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綜上所述,在重癥腦出血患者發病后7 h 內進行血腫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的效果較為顯著,并且及時對患者進行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