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肖容
新生兒窒息(asphyxia neonatorum)是引起機體組織缺氧,造成各器官功能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有較高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1]。因此可通過高壓氧治療方式,幫助患兒改善缺氧狀態,提升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避免患兒的生活質量受到過多影響,改善患兒的預后情況,提升新生兒窒息患兒的生存率[2]。本研究擬針對高壓氧治療對新生兒窒息預后及神經行為評分的影響進行研究,現將此次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7 月~2020 年2 月在本院新生兒科住院的30 例新生兒窒息患兒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15 例。試驗組女9 例,男6 例;胎齡37~41 周,平均胎齡(38.65±1.16)周。對照組女8 例,男7 例;胎齡37~42 周,平均胎齡(38.72±1.21)周。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純壕谄浔O護人陪同及簽字同意下參與研究,并納入此次實驗中,同時經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納入標準:①根據《實用新生兒學》診斷標準[3],均為新生兒窒息患兒;②有明顯的口唇暗紫、呼吸淺表等癥狀;③患兒無高壓氧禁忌證。排出標準:①出生后1 min 能建立自主呼吸;②Apgar評分>7 分。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兒接受常規干預治療,具體如下。①需幫助患兒建立暢通的氣道,即吸出患兒口腔、鼻腔的黏液,若患兒病情較重可通過氣管插管,幫助患兒清理黏液。②需幫助患兒建立呼吸,即刺激患兒的觸覺,使患兒恢復自主呼吸狀態。然后需幫助患兒保持自主呼吸狀態,即對患兒進行一定的胸外按摩,或通過一定的藥物治療方式,使患兒能保持較好的自主呼吸狀態。③要做好患兒的保暖工作,避免患兒因受涼等原因而誘發呼吸系統疾病,使患兒的自主呼吸狀態受到影響。
1.2.2 試驗組 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高壓氧治療,具體如下。即幫助患兒建立自主呼吸狀態后,讓患兒接受高壓氧治療。在高壓氧治療過程中,高壓氧艙內壓力需保持在0.08~0.10 MPa,氧艙內通過逐漸加壓的方式,使患兒能更好的適應艙內吸氧狀態,因此前期加壓時間需保持在20 min 左右,穩壓時間為30 min,艙內氧含量保持在70%~80%,溫度可控制在24~28℃,治療1 次/d,以10 d 為1 個療程,每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需休養2 d,共需接受2 個療程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兩組患兒治療后神經行為測定評分進行統計比較,于患兒治療后2~3 d、12~14 d、26~28 d 測定,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包括20 項評分,共計40 分,分數越高表示患兒的神經行為功能恢復越好。②統計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后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占比,即統計患兒治療后2~3 d、26~28 d 的占比。③統計比較兩組患兒的預后情況,優:患兒的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且患兒有較好的生活質量,窒息后腦損傷的恢復也較好;良:患兒的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且患兒的生活質量有明顯改善,窒息后腦損傷的恢復一般;差:患兒的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且患兒的生活質量較差,窒息后腦損傷的恢復較差。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2~3 d、12~14 d、26~28 d 的神經行為測定評分對比 試驗組患兒治療后2~3 d、12~14 d、26~28 d 的神經行為測定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后2~3 d、26~28 d 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的占比對比 試驗組治療后2~3 d 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的患兒4 例(26.67%),治療后26~28 d 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的患兒14 例(93.33%),均多于對照組的0 例(0)、9 例(6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 試驗組患兒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后2~3 d、12~14 d、26~28 d 的神經行為測定評分對比(±s)

表1 兩組治療后2~3 d、12~14 d、26~28 d 的神經行為測定評分對比(±s)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表2 兩組治療后2~3 d、26~28 d 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的占比對比[n(%)]

表3 兩組預后情況對比[n(%)]
新生兒窒息主要是由于患兒因產前、產時、產后的各種原因所導致的患兒不能建立自主呼吸的癥狀,若患兒的呼吸狀態受到影響,則其極易出現缺氧現象,易使患兒因缺氧而誘發其他并發癥的發作,使患兒的多臟器受到損傷,降低患兒的生存率,使患兒的腦組織受到不可逆的損傷[4,5]。因此利用高壓氧治療方式,幫助患兒改善缺氧問題,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減少患兒腦組織的損傷情況。
在高壓氧治療過程中,主要是將患兒置于高于大氣壓強的環境中,使患兒能吸入高純度的氧氣,提升患兒的血氧含量,改善其缺氧狀態。相較于常規干預治療中的給氧措施,高壓氧治療方式能有效提升患兒吸入氧氣的含量,提升患兒肺泡氧分壓,改善患兒腦細胞代謝功能,促進其腦血管收縮情況,降低顱內壓,減少患兒腦部的損傷情況,促進患兒腦組織修復情況。在段紅燕[6]的研究中,接受了高壓氧治療的患兒,其預后情況更好,有效避免患兒因窒息而出現腦梗死等并發癥的發作,且經治療后患兒腦組織的恢復情況也更好,同本研究相符。在鄭麗娜等[7]對120 例新生兒窒息后經高壓氧治療的研究中,接受高壓氧治療患兒的神經行為測定情況更好,在出生后2~3 d、12~14 d、26~28 d,試驗組患兒的神經行為測定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且在治療后2~3 d、26~28 d,試驗組神經行為測定評分>35 分的患兒占比均高于對照組(P<0.05),即高壓氧治療能較好的改善患兒的腦組織受損情況,避免患兒因缺氧而對腦組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有效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同本研究相符。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窒息患兒實施高壓氧治療方式,能有效改善患兒的缺氧狀態,避免患兒的腦組織或臟器受到不可逆的損傷,降低新生兒窒息患兒的死亡率,提升患兒的生活質量,改善患兒的預后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