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 嚴華姿
感染如咽炎扁桃體炎等感染性疾病后不重視治療、長期處于潮濕等惡劣的外環境中、過度勞累引起免疫力降低;過度用藥、不合理用藥;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以及由于人們飲食結構發生變化,隨著攝入元素長期不平衡與嚴重的營養超標,對身體造成一些列負擔,容易導致腎病綜合征的出現,部分腎病綜合征難治,難治的原因也很復雜,其反復發作嚴重危害患者身體健康。常規治療方式對疾病的治療效果有限,不能滿足患者的實際治療需要[1]。相關數據顯示,吲哚布芬片作為新型血小板抑制藥物,在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治療中有著顯著效果,可改善患者腎功能[2]。本文通過對80 例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患者進行研究,對其使用價值進行分析探討,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23~74 歲,平均年齡(56.83±11.28)歲,病程1~7 年,平均病程(3.56±1.15)年。實驗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2~75 歲,平均年齡(55.62±11.21)歲,病程1~8 年,平均病程(4.76±1.2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腎上腺皮質激素依賴、抵抗或者經常復發的腎病綜合征。腎上腺皮質激素抵抗:使用潑尼松1 mg/(kg·d),8 周后不緩解。腎上腺皮質激素依賴:在最初緩解后于糖皮質激素減量過程中復發或停藥2 周內復發。經常復發:最初緩解后6 個月內復發2 次,或1 年內復發3 次。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通過對臨床癥狀與相關檢查結果進行分析,支持做出難治性腎病綜合征診斷。②患者年齡18~75 歲。③患者自我認知情況良好,可以進行正常溝通交流,能夠積極配合治療。④患者及其家屬對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合并其他臟器功能損傷。②經檢測患者合并惡性腫瘤的出現。③患者依從性較差或患有精神類疾病,不能積極配合治療。④患者因多種原因中途退出本次研究。
1.4 方法 在患者入院后并發感染者給予積極抗感染治療,對照組使用常規藥物進行治療,即潑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207)50 mg/d,3 次/d,再給予潘生丁(山西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0968)50 mg/次,3 次/d,用藥方式均為口服。實驗組進行吲哚布芬片(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63311)治療,口服,200 mg/次,1 次/d。兩組治療時間均為21 d。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的腎功能指標(血肌酐、血尿素氮)和炎癥因子(CRP、TNF、IL)、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后患者腎功能指標基本恢復正常值,炎性介質水平下降至正常值范圍即為顯效;患者腎功能指標有著一定程度的恢復,炎性介質水平明顯下降即為有效;患者腎功能指標較治療前變化不明顯或出現惡化,炎性介質水平下降不明顯或有所升高即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白細胞減少、脫發。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治療后,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肌酐、血尿素氮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實驗組血尿素氮水平(7.21±1.35)mmol/L 低于對照組的(10.52±2.17)mmol/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血肌酐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治療前,兩組CRP、TNF、IL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RP、TNF、IL 水平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且實驗組患者CRP(3.96±0.83)mg/L、TNF(18.42±2.54)ng/L、IL(9.13±1.17)ng/L 均低于對照組 的(5.76±1.13)mg/L、(24.51±2.32)ng/L、(13.52±1.84)ng/L,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n(%)]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治療期間,實驗組出現胃腸道反應2 例(5.00%)、過敏反應0 例、白細胞減少1 例(2.50%)、脫發0 例;對照組出現胃腸道反應3 例(7.50%)、過敏反應0 例、白細胞減少4 例(10.00%)、脫發3 例(7.50%)。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7.50%低于對照組25.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腎病綜合征是一個較難治的疾病,對難治性腎病綜合征一直沒有最佳或者特殊的治療手段,臨床治療中主要對患者使用糖皮質激素從而達到控制疾病發展的目的,隨著糖皮質激素在患者治療中被廣泛使用,人們發現其治療效果較為有限,不能滿足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患者的治療需求[3-5]。而且腎病綜合征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機體凝血抗凝和纖溶系統失衡、血小板過度激活、以及利尿劑和糖皮質激素等進一步加重高凝狀態,因此腎病綜合征尤其是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易發生血栓、栓塞并發癥,是直接影響腎病綜合征治療效果和預后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療上當血漿白蛋白<20 g/L 時即應開始而防性抗凝抗血小板治療。既往傳統抗血小板藥物雙嘧達莫或阿司匹林療效有限,而且胃腸道反應及出血等副作用較大。
臨床研究發現,吲哚布芬片是一種中國獨家新型處方藥,在腎病綜合征患者的治療中效果較為顯著,起到了良好的舒緩、治療作用[6]。吲哚布芬具有獨特“雙抗”特點[7],其抗血小板作用特點如下:①選擇性:抑制血小板環氧化酶-1(COX-1),使血栓素B2生成減少;較低抑制前列環素的生成,胃腸反應更少。②可逆性:可逆抑制血小板功能,出血風險更低,出血后易于止血。③多途徑:同時抑制二磷酸腺苷(ADP)、腎上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膠原和花生四烯酸(AA)。其抗凝作用特點:①降低血小板因子3、4 的釋放;②降低凝血因子Ⅱ、Ⅹ的含量。吲哚布芬是一種抑制血小板大量聚集的受體抑制劑,為一類比較新穎的對血小板起到阻礙作用的藥物,借助可逆性對血小板環氧化酶起到阻礙作用,降低血小板的凝聚效率,避免血栓的出現。
腎病綜合征并發血栓或者血栓形成,確診后應盡早開始抗凝治療,通常采用靜脈肝素抗凝5~7 d,然后口服華法林或吲哚布芬維持1 年,高危者應維持更長。《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18)中提到有關腎病綜合征,當血漿白蛋白<20 g/L(模性腎病<25 g/L)時,應在抗凝的基礎上,輔以口服吲哚布芬、雙嘧達莫、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治療。
楊霞等[8]研究發現,使用吲哚布芬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血栓栓塞發生率與阿司匹林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使用吲哚布芬出血事件、胃腸道反應等總藥物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阿司匹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田夏等[9]研究結果為吲哚布芬與阿哌沙班、達比加群酯110 mg在臨床凈效益(卒中、系統性栓塞、出血事件及全因死亡率)事件發生數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可降低臨床凈效益事件發生數。1 年觀察期內吲哚布芬組未觀察到任何嚴重出血事件發生。
綜上所述,吲哚布芬具有獨特抗血小板作用和抗凝作用,且具有選擇性、可逆性、多途徑。在在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患者治療中使用吲哚布芬片,效果可靠,安全性更好,胃腸道反應、出血等少,明顯優于傳統的抗血小板藥物,更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值得在臨床治療中廣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