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網站1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蓬勃發展的民營航天業要挑戰美國了 2020年中國航天計劃或因疫情放緩,但肯定沒停止。這一年亮點中有幾項成就可能世界沒注意。其中之一是谷神星一號發射——一種新型運載火箭,把天啟11號通信衛星送入太空。此次發射似乎并不起眼。但該衛星的制造和發射并不屬于中國國家航天計劃。它是商業火箭,也是中國公司第二枚進入太空的類似火箭。這次發射是在公司成立后不到三年時間里。這種成就對中國剛剛起步卻迅速發展的民營航天業來說是個里程碑。
建立新空間站等宏偉項目,只是中國太空雄心的一方面,如今重點越來越轉向商業航天產業。中國日益壯大的民營航天企業更注重降低成本,提高國際影響力并賺錢。康奈爾大學研究員林肯·海因斯說,國家擅長做雄心勃勃的大項目,但對市場需求缺乏反應——而滿足市場需求是鼓勵技術快速增長和創新的重要方式。到2030年,航天產業規模可能高達2.7萬億美元。登月或許是國力的宣示,但確保在這樣高利潤行業中分得一杯羹,或許更重要。根據國防分析研究所2019年報告,中國有78家商業航天公司。半數以上是2014年以后成立的。中國鼓勵民營航天業的一個關鍵戰略原因是為國際合作創造機會,特別是吸引不太愿與政府打交道的客戶。▲
(作者內爾·帕特爾,汪北哲譯)
環球時報202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