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霜
〔摘 要〕關于鄉愁的歌曲內容樸實、情感真摯、旋律優美、風格多樣,擊中人們柔軟的心房,帶來無限感動。鄉愁是一種痛,表達鄉愁的歌曲宛如鎮痛劑。本文結合詩歌談論歌聲里的鄉愁,剖析不同年代鄉愁歌曲的特點與變化,表明鄉愁對個人、國家、文藝創作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鄉愁;歌曲;家國情懷
在外漂泊,思鄉之情涌起時,你會做些什么?唐朝詩人王維在重陽節寫道:“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李白望月深思,吟詠:“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流動的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踏上離鄉的旅程,故園之思是縈繞在心頭的惆悵。人們除了吟詠思鄉懷親的詩歌,也會聽關于家人、故鄉的歌曲,歌聲里的鄉愁成為一種心靈的慰藉和滿足。
在豐富的音樂王國中,鄉愁主題的歌曲猶如閃爍溫潤光芒的珍珠,它們是《異鄉人》《鄉愁》《望月》……這些和鄉愁有關的歌曲也像一首首娓娓道來的散文詩,以鮮明的意象和深情的曲調打動無數聽眾。歌聲里的鄉愁,透露著人生況味,折射著時代變化,更鐫刻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古往今來,以鄉愁為主題的詩詞歌賦可謂舉不勝舉。“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舟行”“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詩人筆下的鄉愁,一字一句,一草一木,真情流露,意境悠遠。
到了現代,吟詠鄉情、抒發鄉愁的音樂作品更是層出不窮,比如歌曲《鄉戀》《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在希望的田野上》《回娘家》《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走在鄉間的小路上》等。和詩歌相似,鄉愁類歌曲常用的意象可分為自然風物類,如月亮、山、水、樹等;人物形象類,如父親、母親、外婆等;生活物象類,如耕牛、糖葫蘆、燈光、蓋碗茶等。可以說,歌聲里的鄉愁維度十分豐富,既有視覺里的鄉愁,如故鄉的月亮、日漸老去的父母;也有味覺里的鄉愁,如故鄉苦澀的井水、酸酸甜甜的糖葫蘆、醇厚的蓋碗茶;再如聽覺里的鄉愁,如媽媽的嘮叨、熟悉的鄉音、牧童的笛聲等。豐富的意象,讓鄉愁可視可感可觸,增加了歌曲的藝術感染力。
許多廣為傳唱、感人至深的鄉愁歌曲善于抓取典型生動的意象,以獨特的生活體驗表達情感。例如《冰糖葫蘆》歌詞:“都說冰糖葫蘆兒酸,酸里面它裹著甜;都說冰糖葫蘆兒甜,可甜里面它透著酸。”酸酸甜甜的滋味交錯,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們的味覺神經。這首以味覺寫鄉愁的歌曲,以吃冰糖葫蘆這一真實且細膩的生活體驗使人產生共情。再如《彎彎的月亮》,開頭寫道:“遙遠的夜空,有一個彎彎的月亮。彎彎的月亮下面,有一個彎彎的小橋。小橋的旁邊,有一個彎彎的小船。彎彎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嬌。”先從天上彎彎的月亮唱起,再把月光下的小橋、小船以及童年的女孩次第引了出來,都配以形容詞彎彎,既給人生動的畫面感,又有聽覺上的復沓和諧之美。

無論是古人,還是現代人,思鄉和回鄉都是潛藏內心溫柔的期盼。尤其是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更是喚醒鄉愁的時光密碼,每一個離開家鄉的人都會在闔家團圓的時刻喚起對家鄉的眷戀和家人的思念。許多人在節日時刻聽著歌曲,發表評論抒發自己的心情,猶如隔著時空和歌者對話,和千百年前思鄉的人們對話。可以說,鄉愁鄉情的抒發是一座心靈的橋梁,是一場靈魂的邂逅。
如何表達鄉愁,除了意象選擇,敘述人稱也極其重要。多數歌曲都是以第一人稱來敘述“我的”鄉愁,講“我”和故鄉的故事,被譽為“音樂詩人”的李健創作的《異鄉人》則用多種人稱來講述思鄉體驗,拓寬了歌詞的想象空間。“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主歌部分用的第二人稱“你”,讓聽眾覺得是“我”在講你的故事,你的遭遇。這種仿佛對著“你”講述的歌詞增加親切感,拉近歌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有網友評論:“感覺就是唱的我的故事,歌手李健太懂得在外漂泊的人如何想的了。”副歌部分,“我”的述說作為一種內心自白,比先前客觀敘述更有力量,更真實直接。“眼淚就要流”一下子擊中人的心扉,因為“我”所有的堅強偽裝都撕下了。
不同年代,在外漂泊的游子都有鄉思鄉情,因時代背景和社會發展、審美標準、生活習慣等因素,不同年代的人對鄉愁的表達各有不同。換句話說,每代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鄉愁代言曲”。歌聲里的鄉愁,記錄了某一個時代的面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相比現在民謠風格的細膩吟詠,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鄉愁類歌曲顯得更為粗獷、直接,鄉愁元素也更質樸粗糲。例如《我熱戀的故鄉》透露出故鄉的苦澀,歌詞中寫道:“我的故鄉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澀的井水。”作者在這里寫的是“苦澀的井水”,這是基于自身對生活的真實體驗,那時故鄉的貧瘠在一代人心中留下的就是這樣的印象,但這并不影響歌詞中所要表達的濃濃故鄉情,反而因為真實還加深了這種情感。而隨著農村建設、人居條件改善、市場經濟發展等,這種苦澀的鄉愁元素會越來越少。
即使每代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時代風貌不同,鄉愁的元素提取發生了變化,但也有一些經典的意象貫穿了不同年代的鄉愁歌曲。例如對于父母、親情的表達是永恒不變的,因此像《父親》《母親》這類歌曲經久不衰,聽眾范圍極廣。劉和剛演唱的《父親》,到筷子兄弟創作的《父親》,再到李健的《父親的散文詩》雖曲風歌詞各異,塑造的父親形象卻都有著同樣打動人心的力量。
一些鄉愁主題歌曲,具有突出的地域特征,如《成都》《山東》《松花江》《安河橋北》等。有些歌曲則是廣義的籠統的意象,囊括了鄉愁體驗的共性,如李健的《異鄉人》。鄉愁,不僅是個體對家鄉的懷念,也是一種蘊含家國情懷的精神寄托。“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一片冬麥,(那個)一片高粱/十里(喲)荷塘,十里果香/哎咳喲嗬呀兒咿兒喲……”20世紀80年代初,由陳曉光作詞,施光南作曲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著春風春雨,激蕩在大江南北廣袤的土地上。散發鄉土氣息的樸實歌詞,抒發著希望與憧憬,炊煙、小河、村莊、荷塘、牛羊、田野等意象是典型的農耕文化元素。隨著時代發展,現在鄉愁歌曲里的農耕元素明顯減少了許多。80后、90后的年輕人離開家鄉進入大城市打拼,以《異鄉人》為代表的歌曲抓取燈光、窗、眼淚這樣的意象,表達當代年輕人孤獨漂泊的心聲。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異鄉人》明顯可以看到農耕文化的消逝,這和國家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分不開,鄉愁既記錄著每代人的心聲,也鐫刻著時代的變化。如《我的中國心》,“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張明敏歌聲里包含著海外游子濃厚的鄉愁,是一種具有中華民族特性的家國情懷。
即使每首歌的歌詞和曲調風格各不相同,本質的情感卻是相似的,那就是對故園的懷念,對逝去時光的追憶。許多創作者有相似的體驗,割舍不下的家鄉情懷和這片熱土孕育的精神是他們創作靈感的源頭,也是創作這些歌曲的動力。每一代歌者和聽眾既有自己時代的專屬鄉愁元素,也有整體相同的鄉愁內核。
鄉愁是什么?鄉愁是故鄉的青山、故鄉的綠水,是門前的老樹,窗外的圓月;鄉愁是兩小無猜的兒時伙伴,是漸行漸遠的似水流年;鄉愁是爺爺奶奶額間的皺紋,是父親母親頭上的白發。鄉愁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原點。記住鄉愁,就記住了我們生命的根。于個人,鄉愁是精神的寄托,是一種心理懷舊。懷舊是尋找一種安慰,能給人以舒適、親切等正性情感,成為人內心的庇護所。作為一種記憶功能和心理安慰的手段,懷舊產生的滿足感能使人生更加充實。我們在異鄉思鄉懷舊,聆聽鄉愁類歌曲,得到一種心靈的慰藉和滿足。
懷舊是對于過去的一種重構與思念,包括對一種已經發生的事件的可掌控感和安全感,而將這一保護或認同進一步放大,懷舊也可以喚起共同興趣社團成員間的親密感并獲得群體性的認同。于整個中華民族,鄉愁歌曲是一種集體意識下的懷舊,抒發中華兒女不忘故土、落葉歸根、思念家鄉、守護家園的赤子之情,透視中華兒女繼承民族優秀傳統、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文化密碼和精神基因,表達中華兒女致力于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內在動力和必勝信心。
從社會學角度看,人們需要用懷舊來保持身份,而對過去的感知可以喚起過去的自我,清晰地認識、定義自己,因此懷舊是自我感知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于整個民族也是如此,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從何處來,如何在快速發展中不迷失自己。2013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此次會議特別提出要讓城鎮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記得住鄉愁就是對民族歷史的回眸,有助于加強民族自我感知。
鄉愁背后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與音樂追求的人文價值、藝術審美完美融合。“記得住鄉愁”就是在推進城鎮化過程中,要注重保留城市原有的地貌風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時強調。“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一幅美麗中國新畫卷已徐徐展開,鄉土元素的保留讓許多人的故鄉變得美好,而吟詠美好家園、人倫真情的鄉愁歌曲也將如繁花綻放在古老與現代交疊的神州大地。
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記得住鄉愁”成為文藝創作的重要動力,也促進了音樂作品的創作。2015年中央電視臺《記住鄉愁》歌曲征集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8000多首歌詞。作者中年齡最大的90多歲,最小的13歲。雖然他們身份各異,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他們卻有著共同的對故鄉的眷戀和贊美。《記住鄉愁》征集歌曲音樂會綜合了歌曲演唱、詩文吟誦、人物訪談、紀錄片等多種藝術元素,有機編織,高度融合,形成一氣呵成、點面結合、趣味盎然、情感激蕩的藝術整體。
為了留住歌聲中的鄉愁,發掘民間音樂藝術中的瑰寶,中國大眾音樂協會、中國農村社區小康建設委員會以及一批音樂人、媒體人共同踏上了尋找中國鄉村音樂、打造中國鄉村音樂品牌的征程。鄉愁類歌曲創作不僅是個體的抒情行為,也成為音樂界的一種集體行為。從鄉愁單曲的創作、鑒賞、傳播,上升到打造中國鄉村音樂品牌,這可以視為中國音樂界的集體尋根,一條對鄉愁的追尋之路。
光陰飛逝,斗轉星移。故鄉不能歸是一種悲愁,不知故鄉何在是一種哀愁,身在故鄉卻仍然無處安放心靈更是一種煩愁……鄉愁是一種痛,抒發鄉愁的歌曲宛如鎮痛劑。半壺濁酒半壺愁,一行歸雁一行淚。深情的旋律深深撥動了人們柔軟的心弦。天涯有盡頭,鄉愁無絕休。無數的歌曲傳唱起來,游子心潮涌動,歌聲里的鄉愁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靈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