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 宜興214200)
宜興以紫砂壺享譽世界,宜興紫砂工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個綿延幾百年的手工藝文化依然保有鮮活的藝術生命力,宜興紫砂雕塑是在紫砂文化大的構架之下衍生出的一個分支,并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紫砂文化之中。
從現存的史料和出土的紫砂陶器可以看到,紫砂陶器在早期并沒有專門的紫砂雕塑創作,雕塑技藝在整個紫砂制作體系中占極小的比重,主要用于部分紫砂器的裝飾。明代周高起的《陽羨茗壺系》中記載,陳仲美制作過紫砂佛像,并且形容其“莊嚴慈憫,神采欲生,瓔珞花蔓,不可思議”。當時紫砂雕塑技藝雖未大面積的推廣開來,但少數的能工巧匠還是創作出了十分精彩的紫砂雕塑作品。隨著時代的發展,以紫砂作為材質誕生的雕塑藝術語言成為當代紫砂藝術一個開拓性領域,在總結過去藝人于茶壺的壺身、壺把、壺鈕之上的種種創造,凝聚于全新的雕塑作品之中,構成了充分美化和趣味性的藝術提升;紫砂雕塑的進一步發展又反過來對傳統的紫砂壺制作形成反哺,例如在紫砂壺仿生器的制作上,對于自然瓜果、魚蟲、鳥獸等等的動物造型,大量的運用紫砂雕塑技法,使之更加逼真和生動。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環,對紫砂文化整體的藝術水平都具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紫砂雕塑和紫砂壺在藝術性的表達上,是以群體性活動為取向,建立在長期的群體性創造行為之上。一個紫砂壺樣式從誕生開始,都留有紫砂藝人反復錘煉反復演化的空間,最終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一些流傳千古的經典作品,其實這種群體性追隨仿效的過程,自身就帶有一種再創造和改良的基因。
紫砂雕塑作為宜興紫砂陶瓷文化的一部分,就其材質、工藝、藝術效果更彰顯其獨特性;紫砂雕塑的創作者們長期以來有著群體性活動的習慣,諸如某一類型的紫砂器具或紫砂雕塑比較受到大家的喜歡和關注,大家都喜歡或者傾向于對這一類型的作品進行探索和研究。例如紫砂仿生形象的塑造、代表吉祥文化符號的塑造、各種約定俗成的傳統文化藝術形象等,可以說正是如此眾多的大眾喜聞樂見的形象和符號,共同形成了這種長期性的群體創造行為。群體性創造對于每個創作者來說,他們是想極力表現自我的,是獨立的個人藝術創造行為,但是在大的題材和表現方向上總體容易出現趨同性。
宜興紫砂精彩紛呈,各類紫砂雕塑作品層出不窮,目前占主要比重的紫砂雕塑還是由市場為主導的商品類紫砂雕塑,這類紫砂雕塑和大的紫砂文化背景緊密相連,也和人們的生活意趣密不可分。隨著茶道文化的回歸和興起,以及對空間陳設和裝飾要求的提升,紫砂雕塑極大地豐富了文房和茶道文化空間的內涵和裝飾趣味。這類紫砂雕塑融合了茶道文化和文人意趣,它所蘊含的內容相對復雜,既要有藝術趣味性又要兼顧市場商業的考量。
綜上所述,宜興紫砂雕塑是在紫砂文化大的構架之下衍生出的一個分支,并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紫砂文化之中。紫砂雕塑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是在紫砂文化群體性活動下的產物,它與紫砂器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獨特的制陶面貌和審美情感,承載著歷代制陶藝人的智慧和心得,系統地梳理總結紫砂雕塑與紫砂文化的關系,有利于進一步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便更好地傳承好這一鮮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