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與成人、同伴之間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戲等,是其社會學習的重要途徑。”幼兒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需要習得社會認可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幼兒自發性游戲是指幼兒在自由活動時間,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自由選擇、自主展開、自發交流的游戲。本文以筆者所在幼兒園的自發性角色游戲“小吃店”為例,試圖探討完善自發性游戲的方法和引導自發性游戲生成集體性游戲的策略,以期為教育同仁提供參考。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出:“幼兒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在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在自發性角色游戲“小吃店”中,幼兒將橡皮泥捏成各種小吃的模樣,豐富了游戲的內容,增強了自身的游戲體驗。
在自發性游戲中,幼兒可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材料和伙伴,并決定地點、玩法,與同伴分享游戲的快樂,學習彼此的經驗。在區域游戲時間,筆者班上的悅悅選擇在美工區玩橡皮泥。她將橡皮泥捏成球狀放在盤子里,并問同伴:“西西,你要吃湯圓嗎?”西西開心地說:“我要!”悅悅說:“那你先給錢。”西西將手中的卡片遞給悅悅,并說:“給你錢。”接著,悅悅將“湯圓”遞給西西,開心地說:“請吃吧!”在本次游戲中,幼兒融入了自己的想法,生成了自發性角色游戲“湯圓小店”。
教師要注意觀察幼兒學習的行為及過程,記錄幼兒行為中較為典型的、有價值的信息,并將其作為下一階段教學的依據。教師作為幼兒游戲的觀察者和引導者,應有目的地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和游戲過程,并適時給予回應和引導,將幼兒的自發性游戲升華為集體性游戲。例如,筆者班上的悅悅將捏成餃子狀的橡皮泥遞給筆者,自豪地說:“老師,這是我做的餃子。”筆者對悅悅說:“悅悅這么厲害,餃子也會做了,給我來一個吧,多少錢一個呢?”她思索了一下說:“兩塊錢。”隨后,其他幼兒拿著他們的“美食”遞給筆者,并說“這是面條”“這是包子”“這是蛋糕”……幼兒在游戲中融入了自身的社會經驗,豐富了游戲內容。
《指南》指出,教師要“利用生活機會和角色游戲,幫助幼兒了解與自己關系密切的社會服務機構及其工作”。在游戲初期,幼兒對“小吃店”游戲很感興趣,隨著時間的推移,幼兒的注意力轉移到美工區的其他游戲上,“小吃店”漸漸變得冷清了。
對此,筆者組織幼兒進行討論。通過討論了解到“小吃店”變冷清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食物”種類單一,二是“小吃店”缺乏管理,物品擺放較為雜亂。筆者問幼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小吃店’像以前一樣熱鬧呢?”針對食物種類單一問題,洋洋說:“我們再做一些新的食物。”針對管理問題,小杰說:“讓爸爸媽媽帶我們去真的小吃店里看看。”教師引導幼兒思考游戲中出現的問題,可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完善游戲,以生成新的游戲。
1.“不排隊怎么辦”。《指南》指出,教師應“在幼兒園的區域活動中,創設情境,讓幼兒體會沒有規則的不方便,鼓勵他們討論、制訂規則并自覺遵守”。小班幼兒的規則意識較弱,教師可以給幼兒提供發現、想象和創造的機會,引導幼兒發現游戲中的問題,針對問題討論、制訂規則,并要求幼兒在游戲中遵守規則。例如,某天“小吃店”的生意特別好,門口有許多幼兒,顯得很擁擠。服務員小石對筆者說:“老師,你看他們都不排隊,亂七八糟的。”接著,筆者就不排隊的問題引導幼兒展開了討論。幼兒經過討論一致同意設置一名“保安”,維護游戲秩序。“保安”的出現,提高了幼兒的游戲熱情,增強了幼兒的規則意識。教師可根據自發性角色游戲的發展以及幼兒的游戲需要,引導幼兒衍生新的游戲角色,支持和滿足幼兒的有效想法,以促進幼兒在游戲中的發展。
2.“錢從哪里拿”。幼兒會根據游戲的需要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游戲,生成新的游戲。作為幼兒游戲的支持者,教師要在游戲過程中肯定和鼓勵幼兒的創新性行為,并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例如,在區域游戲中,跳跳先按了圖片上的幾個數字,然后假裝拿起物品離開了。筆者問跳跳:“跳跳,你剛才在按什么呢?”跳跳告訴筆者:“老師,我在按密碼。”筆者問跳跳:“為什么要按密碼?”跳跳自豪地告訴筆者:“因為我在銀行取錢,媽媽跟我說取錢時要輸入密碼。”
接著,筆者引導幼兒討論,錢放在哪里既安全又方便。軒軒說:“銀行!”筆者肯定了他的想法,并說:“你想得真周到,可是我們的教室沒有地方開銀行了,怎么辦呢?”跳跳說:“可以放一臺自動取款機。”跳跳的生活經驗給“小吃店”游戲增加了新的游戲體驗——“自動取款機”,幼兒可通過“插卡—按密碼—取錢—購買食物”等步驟,模仿成人的生活。
《綱要》指出,幼兒要“初步學會交流、分享、謙讓、互助與合作,并嘗試解決游戲及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中班幼兒的生活經驗較為豐富,其社會性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幼兒在游戲中會出現思考、創新、協商等行為,教師應肯定幼兒的此類行為,促進幼兒的成長。
1.“我有秘密武器”。隨著游戲的進一步開展,幼兒生活經驗更加豐富,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例如針對“小吃店”生意冷清的狀況,店里的“服務員”西西找來了搖板,邊搖邊喊:“快來‘小吃店’呀,不來就要關門啦!”小店瞬間又熱鬧起來了。
2.“外賣來了”。幼兒將其觀察到的生活現象,結合自身的理解融入到游戲中,推動了游戲的發展。例如,某次區域游戲中,西西拿著一份“餃子”對正在畫畫的琪琪說:“你的外賣到了。”琪琪放下手中的橡皮泥,開心地接過“餃子”,并對西西說:“謝謝。”
筆者認為,教師應努力創設游戲環境,讓幼兒在模擬的社會環境中感受良好的人際關系。“小吃店”游戲由幼兒的自發性角色游戲生成了集體性角色游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幼兒都得到了提升。
蒙臺梭利說:“教師唯有通過觀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幼兒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以決定如何協調環境,并采取應有的態度來配合幼兒成長的需要。”教師應正確看待和引導幼兒在游戲中出現的自發性行為。在幼兒游戲中,教師是指導者、游戲伙伴和觀察者。通過觀察,教師可以發現幼兒的游戲需要、突出表現以及精彩瞬間,并在適宜的時機給予必要的引導。
在“小吃店”游戲發展的過程中,幼兒的意識、品質、創造力等都得到一定的發展。
1.自主意識增強。在游戲初期,幼兒缺少自主意識和規則意識。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根據游戲的發展需要,結合自身生活經驗,設置了“保安”,以監督同伴的游戲行為。在游戲后期,幼兒能自創游戲規則,保證游戲的順利開展。幼兒通過完善游戲,增強了自主意識。
2.創新能力的提升。幼兒在扮演角色時,必須習得這個角色的動作、語言、態度等,并根據游戲情節的發展不斷進行調整和創新。例如,在“小吃店”生意冷清時,幼兒用吆喝聲吸引顧客;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創新游戲,如“送外賣”;幼兒會將觀察到的生活現象融入游戲,如增加“自動取款機”,這提升了幼兒的創新能力。
3.習得良好品質。幼兒通過“小吃店”游戲,提升了自身的語言表達和社交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并逐漸形成了協商、謙讓、合作等良好品質。
“玩中學、學中做”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幼兒的發展。游戲是幼兒主動參與和建構其生活世界的途徑,也是幼兒與同伴之間、成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角色游戲源于生活,是符合幼兒生活特點的一種獨特的游戲形式。角色游戲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場景。在“小吃店”游戲中,教師引導幼兒主動構建和諧“小社會”,提升了幼兒的各項能力,促進了幼兒的成長。
(作者單位:昆山高新區鹿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