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冰

韻律活動是指幼兒伴隨音樂進行的身體藝術表現活動,能有效促進幼兒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在韻律活動中,教師應耐心指導幼兒的韻律動作,使幼兒的動作與音樂內容、節奏等盡量保持一致,以加強幼兒的動作與模仿事物之間的關聯性,提高幼兒動作的藝術表現力。本文圍繞幼兒動作藝術表現力的發展標準,即協調性、隨樂性、創造性,并結合多個實例,闡述了教師在韻律活動中發展幼兒動作藝術表現力的可操作性方法。
在韻律活動中,教師應圍繞課程游戲化理念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輕松自由的氛圍中學習韻律動作。教師應關注并正確看待幼兒的動作表現,可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多鼓勵幼兒,給予其信心,以提升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動作的協調性與動作的難易程度、序列安排等有著重要關系。小班幼兒適合學習一些基本動作,如搖頭、點頭、彎腰、小碎步、小跑步等動作;中班幼兒可以完成蹦跳步、墊步、踵趾小跑步、測點步等動作;大班幼兒可以學習進退步、交替步、跑跳步、秧歌十字步等動作。新動作的學習建立在幼兒已習得動作的基礎上,如韻律活動“開汽車”要求幼兒能隨著音樂小跑步,而小跑步動作的前提是膝蓋自然彎曲,步子之間沒有騰空,且步子能體現音樂節奏與重拍。因此,教師應遵循幼兒動作發展的規律,在教學時合理安排動作序列。
音樂節奏不適宜,會導致幼兒動作不協調,如在中班韻律活動“啤酒桶波爾卡”中,幼兒需要隨著音樂模仿啤酒桶長出手腳的動作,并想象和小老鼠一起跳舞的場景,這對幼兒來說難度較大。因此,教師在指導幼兒做動作時,可哼唱旋律、放慢節奏,觀察并判定適合幼兒的速度。教師可用哼唱旋律的方式,靈活控制速度,并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讓幼兒熟悉動作后,嘗試跟隨音樂節奏進行韻律活動。
韻律動作源于人們的生活。教師在面對幼兒難以掌握、分辨不清的動作時,應先辨認、還原動作,并加以情緒感染和修飾,讓動作具有藝術表現力。教師應將復雜的韻律動作情景化、游戲化、生活化,以提升幼兒學習韻律動作的興趣,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
邊唱邊做動作的方式有助于幼兒熟悉音樂、了解音樂與動作的關系,提高幼兒掌握音樂和動作的積極性,從而發展幼兒韻律動作的隨樂性。這要求教師有目的地選擇活動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動作。如小班韻律活動“蘋果”,其歌詞簡單易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創編“伸手指一指、彎手摘一摘、捧果吃一吃、胸脯拍一拍”四個動作。在活動中,教師可引導幼兒邊唱邊做動作,從而發展幼兒韻律動作的隨樂性。
音樂伴合的要求是動作與音樂節奏、句式、情緒等相吻合。在韻律活動中,幼兒可能會因音樂節奏快和樂曲段落轉變等,出現動作不協調的情況,教師可通過哼唱或彈奏曲調等方式伴合幼兒的韻律動作。
在韻律活動中,幼兒面對不熟悉的動作或韻律時,可能產生畏難情緒。這時,教師可通過讓幼兒跟隨熟悉的音樂做動作,用熟悉的動作匹配新音樂的方式遷移經驗。這能減輕幼兒的心理壓力,促進幼兒動作的隨樂性。
動作與音樂節奏、情感、風格、結構等的協調是培養幼兒隨樂性的基礎,其中動作與音樂情感的協調尤為重要。教師可通過創設情景的方式,引導幼兒感知音樂、理解音樂表達的情感。如在小班韻律活動“敲鑼打鼓放鞭炮”中,教師可創設新年情景,引導幼兒回憶新年的習俗、講述新年故事,并通過道具烘托新年的氣氛。教師可從情感、環境兩方面營造濃厚的新年氛圍,并在此基礎上開展韻律活動,能有效增強幼兒對音樂情感的感知力,從而提高幼兒韻律動作的隨樂性。
創造始于模仿,良好的動作示范能激發幼兒對美的欣賞,促進幼兒對美的創造。教師應為幼兒提供動作范例,讓幼兒觀察、模仿、學習動作,以達到創造動作的目的。例如,在中班韻律活動“葡萄豐收了”中,教師可先讓幼兒觀看果農摘葡萄的視頻,引導幼兒觀察“摘”的動作要領,鼓勵幼兒學習,促使幼兒掌握韻律活動的關鍵動作,并將其加以美化和創造,生成新的動作。
教師可引導幼兒觀察生活中的動植物,如蝸牛、蝌蚪、烏龜、蔬菜、花朵、樹葉等,并加以想象生成韻律動作,以豐富幼兒園的韻律活動。教師可引導幼兒從生活出發,細心觀察動植物的生命形態、運動軌跡等。例如,在開展中班韻律活動“蝸牛與黃鸝鳥”時,為了讓幼兒更好地理解蝸牛的動作形態,筆者在班級自然角中飼養了蝸牛,讓幼兒觀察蝸牛的進食與運動狀態。在戶外游戲時,筆者將沙包、塑料圈等當作蝸牛的背殼,引導幼兒利用道具模仿蝸牛的運動狀態。筆者通過引導幼兒觀察實物、借助道具模仿等方式,讓幼兒了解了蝸牛“背著重重的殼,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的狀態,使幼兒在韻律活動中的表現更生動、形象。
詩歌、故事等藝術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教師可通過文學、美術作品,為幼兒提供感知情感和表達情感的機會。在美術創作或欣賞活動中,教師可鼓勵幼兒用動作感知和表現作品的情感、內容,構成有關視覺形象的線條、形狀、運動狀態等。如在欣賞《拾穗者》時,教師可以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感知作品的情感,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彎腰勞動身體會有什么感覺、田里的麥穗是怎樣的”等,讓幼兒結合具體的問題、情景進行思考,并鼓勵幼兒生成動作,以幫助幼兒體驗韻律動作與美術作品結合的樂趣。在文學欣賞、復述、仿編、創編活動中,教師可鼓勵幼兒用動作表達人物的內心情感和外顯活動。例如,在欣賞《我選我自己——動物們的選舉》時,教師可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現動物的形態,并讓幼兒結合情景模仿文中動物發言時的動作、姿態。
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韻律活動情景,有針對性地設計韻律活動過程,并引導幼兒學習與掌握韻律動作。幼兒習得良好的韻律動作可以提升自身的動作藝術表現力,促進自身在音樂領域的發展。此外,教師開展韻律活動還可以促進幼兒藝術欣賞、社會性交往、運動領域等多個方面的發展。教師應把握韻律活動中幼兒動作發展的要素,科學、合理地開展韻律活動,在韻律活動中發展幼兒動作藝術表現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世茂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