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祝慧
陶行知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建構游戲是一種能培養幼兒獨立思考和合作學習等良好習慣的益智游戲,深受幼兒喜愛。本文通過觀察中班幼兒在建構游戲中的行為,透視幼兒在建構中暴露出的“創造想象偏空洞”“提問導入顯乏味”“作品分布呈分散”等問題,提出“四轉變”方法;以“導”變變主題建構之趣,以“序”變構主題建構之思,以“法”變成主題建構之作,以“述”變明主題建構之意,由淺入深地解決上述問題,增強幼兒的合作能力。
建構游戲是中班幼兒喜愛的游戲之一。中班幼兒基本掌握了壘高、圍合、架空等基本技能,能很好地完成單個技能練習,但如果讓幼兒自己發揮想象建構,他們的作品卻不盡如人意。經過觀察,筆者發現幼兒在建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以活動“家鄉的橋”為例,教師在建構區投放了許多有關橋的照片,供幼兒參考搭建。游戲一開始,甜甜看了看照片就開始搭建。一會兒,教師問甜甜:“甜甜,你搭了什么?”甜甜開心地說:“是橋啊!”可是,從甜甜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出是橋的樣子,材料堆在那里,變成了一堵墻。
筆者分析認為,我們不要用空洞的想象取代細致的觀察。在建構活動中,教師收集了很多橋的照片供幼兒參考,甜甜雖然從形式上觀察了橋,但在搭建時依然憑空想象,將圖片置之一邊,沒有聯系實際。
以活動“快樂公園”為例,在搭建快樂公園前,教師問幼兒:“你們去過公園嗎?”幼兒回答:“去過。”教師接著問:“那你們今天就搭建快樂公園吧。”幼兒立刻開始動手了,但是過了很久很久,只看到地上多了一個大圈圈,別的什么都沒有。
筆者分析認為,教師生動、有效的提問可提高幼兒的積極性和想象力,而案例中的教師輕描淡寫式的提問屬于無效提問。幼兒的認知經驗缺乏,教師在提問的時候應用形象生動的語言讓幼兒知道公園里的各種建筑,開啟幼兒建構思維之門。
以活動“美麗的城堡”為例,幼兒正在搭建城堡,毛毛和暢暢在搭房子,悠悠和辰辰在搭圍墻。毛毛搭的房子在左邊的角落里,辰辰搭的圍墻在中間,暢暢搭的房子在右上角,悠悠搭的圍墻在右下角,他們想把四個作品連接起來,想讓圍墻包圍房子,但由于隔得比較遠,并且布局混亂,最后沒有連接成功。
從案例中可看出,幼兒的建構作品比較分散,布局不合理,難以完成一個完整的作品。因此,幼兒在建構之前,應先有清晰的整體規劃,避免在局部銜接時無從下手,不能建構出完整的作品。
基于以上問題,教師應像醫生一樣望聞問切,精準地把握學情。于是,筆者結合中班幼兒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設想了“四轉變”方法。
1.從天馬行空到結合實際。“天馬行空”并不是“憑空捏造”,體現的是一種發散思維。在實際建構中,幼兒的“創造”可能并不符合事物的基本特征,究其原因是幼兒沒有正確認識物體的特征,缺乏觀察探究。
教師可以運用重點觀察法,讓幼兒先初步觀察建構對象的整體特征,然后抓住重點,深入事物的細節,選擇最能反映本質特征的部位進行觀察交流。例如,在搭塔時,教師可以先讓幼兒了解塔的整體形象,然后讓幼兒觀察塔最明顯的特征,即塔頂都是尖尖的,每一層都有窗戶和小門,還有走廊。在幼兒了解了塔的特征后,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思考塔頂還可以變成什么形狀,塔身是否一定是圓柱形。
教師還可以運用作品分析法,讓幼兒觀察其他年齡段幼兒的建構作品,引導幼兒從形狀、構造、顏色等方面剖析作品的特點和不同之處,開闊幼兒的思維,讓幼兒的想象不再局限于已有的經驗,讓幼兒更大膽地創造。例如,在搭橋時,教師可以收集各年齡段幼兒關于橋的建構作品,讓幼兒分析橋不同部位的形狀,如橋身像翅膀、像飛機;橋洞可以是拱形的、梯形的;橋的墩子可以是四個,也可以是六個;橋頭可以像小動物,也可以像天空上的白云,等等。
2.從無趣激趣到情境喚醒。在建構游戲中,教師乏味無趣的提問導入無法提高幼兒的積極能動性。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如在建構主題“家鄉的湖”時,先讓幼兒在腦海中搭一個圓池當作湖,初定一個框架,然后再問幼兒:“假如你現在就在湖邊,會看到什么?”讓幼兒身臨其境,再現湖景,喚醒幼兒的回憶,并利用圖片讓幼兒觀察橋、塔、山的特征。這種情境式的導入極大地激發了幼兒參與搭建活動的欲望。
中班幼兒年齡較小,以形象性思維為主,對新奇的事物或故事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選擇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故事,如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通過傾聽故事對湖進行大致了解,讓幼兒的腦海里浮現湖的輪廓,為下一步的搭建奠定基礎。
1.從凌亂無序到科學設計。幼兒的邏輯思維還未完善,教師應改變幼兒建筑游戲的生長點。教師導入情境后,可以引導幼兒科學設計圖紙,把自己要搭的建筑科學、有序地畫在圖紙上,以湖為中心,布局好每個建筑的位置。雖然受場地的限制,幼兒的圖紙并不能完全按照實際的地理位置進行設計,但是幼兒能在建構活動開始前設計圖紙,將各個景點合理布局,已經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2.從隨意混搭到合理分配。在搭建的過程中,教師還要考慮到建構材料和人力這兩個因素,合理地分配材料和人力。教師可以試探性地提問幼兒:“你們要怎么搭湖呢?”晨晨說:“我要搭山和塔,大家都不要跟我搶。”教師說:“你一個人能搭完嗎?”晨晨說:“一個人搭有點難。”教師說:“你們可以一起討論商量進行分工合作。”明明說:“我可以幫忙搭山。”暢暢說:“我和茜茜搭塔,明明和晨晨搭山,佑佑搭橋和湖,毛毛搭高樓。”教師說:“這樣不錯,那你們要用什么材料搭建呢?”晨晨說:“牛奶杯最多,我們可以把它當作主要材料搭塔、山和高樓。”毛毛說:“木板有長有短,我們可以用長的搭橋,把短的拼起來搭馬路。”分完工后,幼兒就積極行動起來了。
當幼兒需要合作完成作品時,教師要在言語上給予指導和肯定,進一步強化幼兒的合作動機,讓幼兒學會分工合作,學會自主分配任務。
1.從長篇大論到簡明扼要。在介紹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從解說圖紙入手,先向大家介紹設計的主題并說一說建筑物的名字,然后講解搭建這個建筑物的原因,最后說一說是怎樣設計的。例如,晨晨說:“今天,我們建構活動主題是‘家鄉的湖’,‘家鄉的湖’由塔、山、高樓、橋和一些馬路組成,我們選擇搭建湖的原因是大家都去過,我們把塔放在最中間,山挨著塔,登上塔就能看清楚山上的風景,橋連著塔和高樓,如果玩累了,就可以走過橋,去高樓里的飯店里吃飯。”晨晨的講述有內容、有順序,也有畫面感,能讓幼兒自主聯想作品搭建后的模樣。
2.從毫無邏輯到講述清晰。在幼兒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用啟發性的提問幫助幼兒講述得更加清楚、更具條理,如教師可提問幼兒:“你們有幾個人搭,是怎么分工的,你們打算運用哪些材料,你們使用哪種搭建方法,你們搭建時遇到了哪些困難。”這樣的提問能引導幼兒更加清晰地講述作品。教師要把握住教育契機,引導幼兒大膽表述,幫助幼兒理順思維,層層深入,從而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1.從拼搭單一到思考技能。幼兒雖然掌握了很多建構技能,但卻不能多樣運用。幼兒的思維較為固定單一,如幼兒認定塔的搭建方式就是壘高,教師則要引導幼兒嘗試利用圍合搭建塔。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學會了對每個建筑物進行搭建分析,知道了搭建塔和高樓時可以用圍合和壘高技巧;搭建山用對稱技巧;搭建橋和路用架空技巧。
2.從自我建構到自主共建。在以往的建構游戲中,以教師的引導為主。建構游戲要從“教師教幼兒”轉變為“幼兒教幼兒”,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讓幼兒從封閉的自我建構轉向自主共建學習。《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提出:“關注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幫助幼兒建構:①縱向——以大帶小,以大帶小是基于兒童不同階段發展的不均衡性提出的。以大帶小屬于縱向的范疇,指在活動中,大中班幼兒可以一起搭建,共同發現問題,相互交流并想出解決方案。在搭建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讓不同年齡段幼兒一起分享建構作品,并及時給予他們肯定和贊美,以此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幼兒的集體榮譽感。②橫向——以強助弱,以強助弱是基于兒童不同方面能力發展的不均衡性提出的。同一年齡段的幼兒能力各不相同,教師可以讓能力強的幼兒和能力較弱的幼兒組成一組,合作搭建“家鄉的湖”,以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幼兒的合作交流能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昆山高新區鹿城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