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娟娟,王松梅,張雪輝,馮月梅,徐 芳,殷建忠,3
(1.昆明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2.昆明醫科大學附屬延安醫院,云南 昆明 650000;3.保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云南 保山 678000)
膳食平衡指數(Dietary Balance Index, DBI-07)是由何宇納等人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復合型膳食評價指標[1-5]。DBI-07綜合反映了總體膳食結構中存在的問題,既能反映攝入不足,又能反映攝入過量情況。同時,DBI-07僅用食物組作評分項,無需對營養素復雜計算,有效地解決了單個營養素或單個食物干預研究有很大局限性的缺點。在研究營養相關性疾病與膳食攝入量的關系時,利用DBI-07對人群的膳食質量進行綜合分析更為科學合理。
云南省是多民族聚集的地區,不同少數民族擁有獨特的飲食傳統和生活習慣。其中,納西族是一個有本民族語言、集聚程度較高的云南特有少數民族,約有27.8萬人居住在平均海拔2416米的滇西北麗江市。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往對世居高原納西族居民飲食習慣和膳食質量的調查研究略顯薄弱[6]。最新調查發現,云南省麗江市少數民族營養相關疾病的增長率逐年上升,當地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達4.14%,高血壓患病率以及吸煙、飲酒、高鹽飲食等不良行為檢出率均占20%以上[7-9]。為了進一步分析世居高原納西族居民營養相關疾病與膳食攝入量的相關性,本研究采用DBI-07評價當地居民的膳食質量及營養素攝入水平,以便指導納西族居民合理飲食消費,為云南少數民族地區合理飲食宣教以及預防營養相關疾病提供科學依據。
按照公式(n=C2σ2/p2)計算樣本量,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整群抽樣法,選取玉龍縣拉市鄉、九河鄉、黃山鎮和太安鄉4個鄉鎮;再從4個鄉鎮中隨機抽取10個村作為調查點;從每個村中抽取20~25戶家庭,對抽中家庭的全體18歲以上成員進行詢問調查和醫學體檢。共獲得有效問卷473份。
1.2.1 膳食調查
針對麗江市玉龍縣的地理位置與少數民族食物種類,設計相應變量的食物頻率調查問卷。統一培訓調查人員,確保調查結果的真實可靠。同時,考慮到調查對象的文化程度和問卷的難度,采用詢問式問卷調查方式。調查時以村為單位,在村活動點進行集中問詢,詢問方式盡可能客觀嚴謹,避免誘導性提問,以保證問卷結果的可信性和真實性。
1.2.2 膳食質量評價
(1)DBI指標評價標準
整理個體每日食物種類和攝入量,利用營養軟件分析計算能量攝入量。根據食物攝入量的范圍,按DBI-07 評價方法計算指標分值。DBI-07指數包含谷類食物、蔬菜和水果、奶類和豆類、動物性食物、酒精和調味品、食物種類及飲水量7個指標。當每個指標達到推薦量時,取值為0。反映攝入不足的指標取值為負數,反映攝入過量的指標取值為正數,既要反映攝入不足又要反映攝入過量的指標取值有正數也有負數。其中,食物種類包括12個小項,食物最低限量值大豆類5g,其他11 種食物25g,每種食物達到或超過最低限量分值取0,低于最低限量分值為-1。
整理完成的數據統計總分(Total Score,TS):所有指標的分值累加,反映總體膳食質量的平均水平。正端分(Higher Boundscore,HBS):所有指標中的正分相加的絕對值,反映膳食中攝入過量的問題和程度。負端分(Lower Bound Score,LBS):所有指標中的負分相加的絕對值,反映膳食中攝入不足的問題和程度。膳食質量距(Diet Quality Distance,DQD):將每個指標分值的絕對值相加,綜合反映一個特定膳食中的問題。由于此次調查缺乏飲水量數據,評價時忽略。
(2)膳食模式的劃分
DBI-07根據HBS和LBS分值水平的不同組合,將膳食模式定義為9種:模式A反映了膳食中攝入不足與攝入過量的問題均較少,為最優模式;模式B反映膳食中攝入過量問題較少,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攝入不足;模式C反映膳食中的主要問題是嚴重的攝入不足;模式D反映膳食中攝入不足的問題較少,但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攝入過量;模式E反映結構中存在中等程度的攝入不足和攝人過量;模式F反映膳食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攝入過量,同時存在著較高程度的攝入不足問題;模式G反映了膳食中的主要問題是攝入過量;模式H反映了膳食中存在較為嚴重的攝入過量問題的同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攝入不足;模式I反映膳食中攝入不足和攝入過量的問題均很嚴重。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數據庫,雙次錄入調查問卷,錄入結束后隨機抽取一定數量的問卷進行檢查,確保問卷錄入質量。用SPSS 3.0和Excel 2007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用P50(P25 ,P75)表示。正態分布計量資料的比較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非正態分布用非參數秩和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麗江納西族居民473人,其基本情況詳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不同性別HBS、LBS和TS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性HBS處于中度攝入過量、男性HBS處于低度攝入過量狀態;兩者的LBS均處于低度攝入不足狀態。不同年齡段調查對象HBS、LBS、TS、DQD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勞動強度調查對象的HBS、LBS和TS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4個等級的體力勞動者HBS處于中度攝入過量、LBS處于低度攝入不足狀態,而極輕和輕體力勞動者的TS更趨向于攝入過量,中等和重體力勞動者TS更趨向于攝入不足,見表2。
2.3.1 單項指標各分段的人群構成分布
谷類食物的均值為2.0,達到或超過推薦量的人數占76.1%。蔬菜均值為-2.0,71.1%的人數能夠達到推薦攝入量。水果、牛奶、豆類及魚蝦類食物明顯攝入不足。肉禽類的均值為4.0,達到或超過推薦攝入量的人數占92.6%。蛋類均值為0,低于推薦量的人數占49.9%。烹調油和食鹽超過推薦攝入量的人數達87.5%和90.8%。酒精攝入情況較好,86.2%的人數攝入量在推薦范圍內。食物種類的均值為-4.0,分值高于-6的(每天吃到6種以上食物)占97.3%。
2.3.2 麗江納西族人群膳食質量狀況
納西族居民中HBS的均值為14.0,56.9%的居民存在中高度攝入過量。LBS的均值為16.0,67.3%的居民存在低度攝入不足。DQD的均值為32.0,有66%的居民存在中度膳食不均衡現象,見表3。
2.3.3 人群膳食模式構成情況
麗江納西族居民主要有A、B、D、E和G共5種膳食模式。僅有16.7%的人數達到了相對理想的A模式,其膳食模式處于均衡攝入水平。39.8%居民的膳食模式以D為主,反映了他們膳食中攝入不足的問題較少,但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攝入過量的問題。其次,20.8%的居民膳食模式以G為主,反映了膳食中的主要問題是攝入過量,見表4。

表2 各人群的HBS、LBS、TS和DQD比較

表3 麗江納西族人群膳食質量狀況

表4 人群膳食模式構成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70%以上的納西族農村居民從事中重體力勞動,52.5%的居民每日膳食攝入量集中在2000~2400kcal。被調查居民DBI-HBS整體處于中度攝入過量、DBI-LBS處于低度攝入不足和DBI-DQD處于低度膳食失衡的狀態。同時,與2017年云南城鄉居民的膳食質量調查結果有差異[10,11]。這可能與納西族早餐以谷類制品為主,中餐和晚餐較為豐富,喜吃咸菜、腌肉、煎炒食物的飲食習慣和逢節必飲酒的文化傳統有關。從不同性別HBS、LBS和TS的對比來看,男性的攝入過量和攝入不足情況均低于女性,結果與2015年麗江地區男性中心性肥胖流行現況率低于女性相一致[12]。從膳食模式構成分析,納西族當地居民的谷類、蔬菜、肉禽和蛋類食物基本達到或超過推薦攝入量,然而奶類、豆類和魚蝦類食物攝入嚴重不足,食鹽和烹調油的攝入遠遠超過推薦攝入量。39.8%和20.8%的人群膳食模式構成集中在D、G模式,都反映了攝入過量的問題。
利用DBI-07綜合分析發現,世居高原納西族居民的膳食模式和膳食質量不盡合理,由于其膳食模式中存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攝入過量的問題,往往會導致營養相關慢性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所以應加強營養知識的普及和宣教,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而達到促進世居高原少數民族健康生活的目的。此外,依托已建立的西南區域高海拔地區世居高原自然人群隊列,將研究結果拓展到世居高原漢族人群,增強研究結果的可推廣性,為營養相關疾病的早期篩查和治療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