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新

與《中國收藏》雜志結下友誼,源于兩篇約稿。
一篇是魚簍尊,記得當時有國內知名拍賣行拍了這樣的拍品,引起了不少瓷器藏家的關注,但編輯部請我寫這篇稿,重點卻是圍繞魚簍尊的文化與藝術價值展開,而非其商業價值;另一篇是關于明代“空白期”瓷器,老實說,這篇稿子完成后,我還在想是不是學術性太強了,但后來看到定稿,編輯從標題、設計和內容呈現上都給稿子“加了花”,我覺得非常好,既切題又出彩,進而意識到這本雜志的確有水平。
其實我們做學術研究的人,一般不大愛接觸市場化的雜志。因為以往我們總是會擔心,看這類雜志的讀者可能大多是做收藏生意的人,我們不愿意跟“買賣”這個詞掛上鉤。不過在跟《中國收藏》雜志打過兩次交道后我發現,這本雜志雖然名字叫“中國收藏”,但這只是個大概念,本質上它還是一本文化類的期刊,內容活潑,又不失嚴謹和嚴肅。而雜志的受眾除了做學術研究的人,還有文化學者、收藏家和藝術愛好者等等,特別廣泛,大家在這樣一個平臺上互相切磋,交流學習,挺好的。
讓我更感興趣的是,《中國收藏》雜志同樣關注學術,比如陶瓷這個領域,當今的學界熱點、陶瓷史等各個方面,雜志內容都有所涉及。可以說是既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又有文化內涵,而且緊跟時代步伐,至于版面的設計也很新穎,整體看來我覺得還不錯。由此開始對編輯部每次的約稿都欣然應允,盡量能夠滿足出版的意圖;編輯部每期給我寄的樣刊,收到后我都會很認真地翻閱。
去年雜志編輯部又開設了音頻節目《收藏夜話》。同年8月,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龍翔九天·元明清龍紋御用瓷器展”舉行,景德鎮明代御窯廠遺址出土的明代永樂青花壓手杯首度驚喜亮相,《收藏夜話》邀請我當嘉賓,為聽眾講述這件壓手杯的出土經過,做了兩期名為《破解壓手杯之謎》的音頻節目。

2018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由故宮博物院與景德鎮聯合舉辦的“明代正統、景泰、天順御窯瓷器展”在故宮博物院開幕。這是國內外首次舉辦的以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御窯瓷器為主題的展覽,其中2014年景德鎮御窯遺址珠山北麓出土的100件(組)瓷器是首次公開展出。
這個展覽當時在圈子里很有影響,因為本身就極具話題感。永樂青花壓手杯是學術界長期有爭議的一件器物,它的風格與傳世的永樂瓷器風格不同,屬于孤例,甚至違反了過去人們對于永樂官窯的認識,因此它身上的爭論,曾在很長一段時間中沒有定論。而我們在景德鎮明代御窯廠遺址中發現出土的這件永樂青花壓手杯,正好能與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對應上,這就從實證上解決了壓手杯的年代問題,也給我們的學術研究提供了很好的信息,同時又一次地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定要用科學、客觀的態度來對待歷史遺物,研究工作應該做到多方面和多角度。
《中國收藏》雜志編輯部敏銳地捕捉到了當今學術界的現象,并且以新媒體的方式進行了更廣泛的傳播。聽眾不僅能夠深入淺出地走進學術研究的世界,而且還能對考古工作的重要性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這也反映出編輯部的認真和高水平。在我看來,這是編輯部的長處,也正是20年一路走來,大家都喜歡這本雜志的原因。

明 永樂青花壓手杯景德鎮明代御窯廠遺址出土
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國內有相當一部分刊物過于注重商業操作,尤其是收藏類雜志更容易犯這類“通病”。過多地做大量廣告推銷,有的東西明眼人一看就是“問題藏品”,我覺得這樣的風氣不好。盡管雜志的生存發展需要商業,但不能太過。相比之下,《中國收藏》雜志比較純凈,把關嚴格,看著很舒服。這是一個優點,畢竟質量越高、信譽越高,對公眾的影響力才會越大,希望雜志編輯部能一直將這條路切實地走下去。
我們學術界有學術刊物,主要是集中在學術研究的圈子里,看的人很少。過去圈內曾有一句話很流行,說的是一位學術研究者寫的文章,有20個人看到已經不錯了,曲高和寡。這并不代表他的學術水平不高,是學術刊物的特性而已。當然了,作為業內人士和搞文化研究的人,我們也發自內心地希望在文化普及方面,國內能有一流的、真正引領業界的優秀刊物,少一些銅臭味,既有學術水平,又有普學推廣的效果,將來甚至在國際上也能產生影響?!吨袊詹亍冯s志有這樣的潛質,我很樂意成為《中國收藏》雜志撰稿人中的一員,也很高興結交到這樣的朋友,祝愿雜志未來越來越好。
